黃峰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課程的改革不僅是內容的改革,也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重視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由傳統美術手工教學學生接受式的學習轉為主動的、自主式的學習,教學觀念與方法的轉變是關鍵。
一、集思廣益,賦予思想上的自主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只從“師”的角度預設教學環節,雖然在激發手工制作的興趣點上也下了一番工夫,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從“生”的角度考慮不足,對學生興趣點的把握時常產生偏差,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因此,可以嘗試讓學生主動地找到制作興趣點。
如,湘教版四年級下冊《走迷宮》一課要求學生組裝一個紙迷宮。筆者在教學設計時,以迷宮平面的路線設定和關卡阻斷點的制作作為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新課導入。可是,在第一個班級進行實際教學中發現,由于生活中學生已經玩過許多類似的游戲,對路線設計已經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時,關卡制作以紙片阻斷方式也過于簡單,所以,學習興趣不能很好地激發。于是,在第二個平行班級教學前,筆者把要制作的內容先向學生進行說明,然后問他們:你們想制作什么樣的迷宮?什么樣的設計是你們最期待的?學生們的回答十分踴躍:要立體感更強的,路線可以從空中搭橋過的,還可以走地下通道的;關卡設計要漂亮,可以是一個湖,一口井,就算是一只小怪獸也要是立體的……學生的想法給了筆者許多啟發,于是,筆者立刻把教學導入設計重點放在設計的“奇”上,以誰的想法最有創意作為興趣點展開教學,學生的積極性一下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二、多向思維,體現學習過程的自主
“師做生學”為主導的常規手工學習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會對學生的思維產生局限性,加之,在教學演示過程中遇到復雜的制作細節時,由于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制作過程中,時常陷入困境,學習的難點無法有效突破。因此,可以嘗試運用非常規的推理方式找到制作方法。
如,在教學湘教版三年級上冊《玩偶大本營》時,筆者首先將制作好的幾個蛋殼偶人進行展示。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后,并不是進入講解制作過程的步驟,而是將這些做好的偶人分發到各個小組,讓學生將它們拆開來,看看每個部分是怎么做的?如何連接的?如何進行裝飾的?尤其強調看看哪些細節是最難做的?要求學生對這些細節認真研究制作方法。學生們紛紛動手,將偶人進行拆解、分析后,有的小組認為,要將頭、身、四肢、裝飾物分別進行制作后再進行組合黏合;有的小組認為,要在黏合前將裝飾的色彩上好;有的小組認為,也可在黏合后裝飾上色。最后,每組將自己認為最好的制作方法記錄下來,并進行交流,分享制作經驗。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其樂融融。
三、優化組合,凸顯制作安排的自主
小組合作是自主學習經常使用的一個方法,在手工教學中也備受推崇。但是,大多時候,小組里只是個別學生在動手,有些學生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因此,應著重強調分工合作,以眾人之長形成合力,完成學習作品。
如,在教學湘教版三年級下冊《風鈴叮當》時,筆者并沒有按通常教學要求布置學生帶統一的材料,而是事先將學生進行分組,要求每組進行討論,以討論的結果來決定要做哪種類型的風鈴。每個小組根據確定制作內容來攜帶材料,同時,還要求按每個人的長處安排好分工,自己也可以提出要做哪一個部分。很快,有的小組提出要用塑料瓶來制作,有的小組要用卡紙,有的小組要用易拉罐等等。學生們在小組中進行了細致的分工:有的負責風鈴的制作,有的負責風鈴架的制作,有的負責風鈴裝飾繪畫等等。制作時,由于周詳的安排和學生每個人的充分準備,加上制作過程中每位學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完成得十分順利。
四、自由評價,發揮創意展示的自主
評價在美術手工教學中尤顯重要,是對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的總結。通常的課堂評價多在結束時對制作完成的作品進行評價,評價也多由教師包辦,忽視了制作過程的評價,即階段性評價。可以嘗試讓學生自主評價,以個人或各組之間的交流來完善學習。
如,在教學湘教版四年級上冊《拼泥板》時,筆者將評價滲透于每一個環節。在基礎泥板的制作時,要求學生比比看看誰做的泥板最合適,為什么可以在卷曲之后而不變形?為什么有的人做的無法折卷,是否太厚了?為什么有的人在折卷后立刻癟了下去,是否太薄了?通過對比評價,找出不足,肯定優點,讓每位學生都找到基礎泥板合適的制作厚度。在制作造型時,要求學生對其他同學或小組制作的工藝、大小、比例等方面也進行優缺點的比較、評價,這樣,制作過程中就能及時發現制作缺陷,學生就可以馬上進行改正、調整。最終完成作品時,讓學生再進行一次總結性的對比互評,談自己的體會,也說對他人的看法,最后思考一下,自己的方法如何與別人的優點結合,得出最佳的制作方案。
五、拓展延伸,突出學習運用的自主
課后延伸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美術教學中卻常常被忽視,往往被象征性地一句話帶過,其實,課后延伸才是對學習成果的一種檢驗,是把自主學習帶到生活中的一個表現。可以嘗試將“學”與“用”結合,體現“藝術源于生活”。
如,在學校安排春游活動時,筆者作為跟班教師被安排到所任的四年級。在前往目的地途中,一位學生指著路邊商店里出售的蠟染衣服對筆者說:“老師,這不是和我們學過的《花手帕》一課中扎染很像嗎?”邊上也有同學跟著附和,于是,筆者說:“對呀,那你們誰能說一說它上面的花紋要怎么制作,用了哪些技法?”學生們紛紛發言,說出自己分析的結果。筆者分別對他們的回答做了肯定,同時對不足之處也做了補充。在接下來的行程中,我們繼續對隨后所見的與《真情對印》一課相對應的窗花和與《拼泥板》一課相對應的陶藝工藝品進行了分析,學生們通過積極的討論、研究,學習情緒十分高漲。
正如郭沫若所說:“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學習的方式與方法決定了手工課程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只要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自立、自為、自律,教師在教學中就能放心、放手。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安市南門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