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蜜
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是一門藝術。良好的教學語言是教師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是教學進程推進的紐帶,是師生溝通的橋梁,也是開啟學生心智的鑰匙。它服務課堂,點綴課堂,是課堂能否取得高效的一個關鍵。教師定要努力錘煉之。
一、別致的導入性語言
優秀的導語,能夠集中學生注意力,引發學習興趣,啟發思維,使他們饒有興味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如《開國大典》一文,篇幅較長,無論是時間或空間都與學生有著遙遠距離,學生難以領會大典的盛況、意義的深遠。教學時,我借助大屏幕播放課文插圖,配以雄壯激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深情地說:“同學們,1949年10月1日是個令人興奮的日子。這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舉行慶典。你們看,天安門城樓,大紅燈籠高高掛……這,就是我們的開國大典!(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次盛典。”如此,以最少的時間自然無痕地搭建了走進文本的通道,讓學生隨著教師的導語順利進入了文本的場景,激動、自豪的心情也油然而生。
二、簡約的講解性語言
余文森教授指出:“傳統的講解求多、深、細、透,不利于學生的理解;有效的講解應該深入淺出,具有感染力,有針對性、啟發性。”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講解忌花哨冗長、“霧里看花”,要在立足文本、尊重學情的基礎上,講在該講處,點在疑難處,追求言簡意賅,恰當貼切。讓學生易于理解、善于領會。例如,教學《開國大典》,初讀理清文脈階段,在學生歸納大典的程序、找出連接詞后,我再做這樣講解、點撥:在這些連接詞里(師出示課件,兩類連接詞),有的是直接點名時間的,比如“下午三點整”“ 晚上九點半”,有的詞語雖然沒有直接點明幾時幾分,但卻提示性地表示時間,如“接著”“升旗的時候”“閱兵式完畢”,作者把這樣的兩類詞語融合著來寫,讓連接詞更富有變化,我們平常寫作文的時候也要學著運用。之后,我再請學生將大典進行的各個程序串起來,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強調在說的時候要注意連接詞的正確使用。如果僅讓學生找出大典程序和表示時間連接詞,教師卻不做說明點撥,學生的學習還是浮于文本表面,難以深入到文章表達的精妙之處。
三、靈巧的過渡性語言
教學中,許多教師常常用“接下來,我們……”“這個問題就講到這里,現在,我們看下一個問題”之類的語言,來實現問題間的過渡。長期使用這類生硬、呆板的過渡性語言,會使學生漠視問題間的銜接,支離對文本的理解,進而喪失探究的欲望,影響學習的效果。因此,教師應極力推敲,運用科學、得體、靈巧的過渡性語言,讓教學結構緊密,思路相承,銜接自然。比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臨死前的嚴監生》,在學生初讀了對嚴監生的幾處描寫,感受到嚴監生的內心變化,領會了作者通過動作、神態來展現內心后,教師相機點撥。
師:你們看,作者寫“頭”,從“搖了兩三搖”,到“狠狠地搖”再到“閉著眼搖”;作者寫“眼”,從“睜得滴溜圓”到“把眼閉著”;寫“手指”,從“指得緊”到“指著不動”。如此,具體、細膩地刻畫動作、神態,就是細節描寫。(師板書:細節描寫)
師(過渡):有人說,沒有細節描寫,就沒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現在,就請同學們加上動作、表情,放聲讀讀這幾處細節描寫,感受嚴監生這一人物形象。 (生練讀,指名讀,評讀,師范讀,齊讀。)
師(過渡):透過這些細節描寫,你看到了怎樣的嚴監生?(生答)要知道,嚴監生可是個有錢人呀!他多有錢,請快速默讀這則資料。(師出示資料,生讀。)
這里的過渡性語言,悄然無痕地借用名言之力,滲透細節描寫的作用,給學生深刻的印象,同時將“細節的品讀”“形象的感知”“資料的補充”巧妙地連接起來,促使學生體會寫法、領悟文旨。
四、樸實的評價性語言
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作為評價的主要方式之一,不僅檢驗、評價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更要對學生的學習加以引導。評價性語言不能千篇一律,以偏概全,或是不切實際地一味褒獎或一票否決,而要因文而異,因人而異,因境而變,因勢利導,實實在在,直抵學生心靈,真正引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發展。如指導學生讀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第一自然段時,可視學情,這樣評價:
師:試著讀讀第一自然段,讓人感覺到秋雨的清涼與溫柔。
(生練讀后,指名學生讀。該生讀漏一字、讀錯一字。)
師:讀書時,要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不要錯字,不要漏字。再來一次,爭取進步。
(師再讓該生讀。生讀得準確、通順,聲音異常響亮。)
師:有進步!我提醒你,還有其他同學,秋天的雨輕輕的,柔柔的,讀這一小節聲音千萬不能太大。
(師再指名學生讀,生讀時富有表情。)
師:嗯,表情生動!如果句號的停頓時間再稍長些就更好了。要知道,沒有停頓就沒有思考。
(生再讀,聲情并茂。)
師:我感受到了秋雨的清涼與溫柔。
如上片段,教師結合課文語段進行準確、到位的評價、指導。其肯定是具體的,建議是中肯的,鼓勵是真誠的,就連“否定”也是易于接受的……句句敲在學生的心坎上,句句都能促進學生的進步。
五、精妙的總結性語言
“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課堂結束語要追求精妙、精當、精致,力求升華學習內容,強化學習方法,潤澤學生心田,真正達到“言雖盡、意無窮、情未了,思無涯”的效果。執教《走遍天下書為侶》時,我在課末是這樣做的:(生深情誦讀“閱讀鏈接”《神奇的書》),師激情總結:同學們,有一種旅行能讓我們踏遍世界的每個角落。那就是———(生:閱讀)老師還要加上兩個字:堅持!梅子涵先生說“閱讀走向了高處,人生就走向了高處。”……洪老師也要說“堅持閱讀,幸福成長!”
這樣的總結性語言,由課內向課外拓展,由名家名言到教師自編“名言”,讓課堂變得厚重開闊、深邃美麗而有韻味。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馬巷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