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的這封信,是最小的兒子懋修參加科舉考試兩度失利、前途未卜,心情由狂到頹,乃至妄自菲薄、甘于自棄的時候,秉筆直書而成。因此,在熱切地表達方向性的意見時,必先冷靜地分析孩子近幾年的心路歷程,撮其要旨而陳述之,又不乏系統的整理;并結合自身的成長軌跡,坦言早年所失之處以求同讀信人的同一思維水平而增加可接受性,概述此后所得以促使讀信人憤然振作而走上每個人只要苦志勵行都可以走上的學問探索之旅。舐犢深情,于此可模擬得之。
書信開頭兩段,嚴父以居高臨下的眼光對兩次失利的孩子的素質與行動作了懇切的分析:素質不是不敏,行動不是不力。這就是基本上的肯定了他在常態下是可以日益進步的人。那么,應該吸取什么教訓以利再戰呢?張居正認為,應考失利本來也屬于正常的事,只要牢記恥辱,俯首以就矩矱即低頭順從學習規律、循序漸進即可。然而,他根據觀察所得,問題并不這樣簡單。因為第一次失敗后,沾染了狂氣,第二次失敗后,又滋生了頹風:一狂一頹,形式不同,實際則一,都是好高騖遠、不自量力的表現。因此,季子懋修首先要吸取的教訓是正視自己“藝本不佳”的現實,克服怨天尤人的弊病,老老實實邯鄲學步,以期厚積而巨發。
在這個分析的過程中,作為父親,張居正也承擔了自己的責任。本來,在兒子葵酉科舉失利后,應該幫助整頓學風,克服盲目慕古、矜己自足的弱點,但是,時隔三年,在丙子之春求試時,卻經不起懋修諸兄的慫恿,為了不挫敗小兒子的銳氣而勉力從之,竟致顛蹶。便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終于南轅北轍。
正因為這種后果父親也要肩負責任,所以第三段概述自己的成長道路以啟發小兒子從同中見異,從異中求同。
張居正自述早年一躍而登科,便冒竊盛名,意即同樣染上一股狂氣,連屈宋班馬都完全不在“異人”之列,一心馳驁古典,全然拋棄本業。這樣,三年下來,新功未完,舊業已蕪?!@是跟小兒子的相同之點。接著,便著重指出不同之處:一是能夠幡然悔悟,再也不做這種“適足以發笑而自(己)點(檢)”的事;二是上述學風導致甲辰科舉考試落第以后,能夠一反“區區一第,唾手可得”的自狂之氣,同時也極不自甘頹唐,而是以正確的態度奮苦自勵:“揣己量力,復尋前轍,晝作夜思,殫精畢力”,即在戰略上統籌安排,在戰術上步步為營,堅持數年,終于藝成,雖然還不能“掉鞅文場,奪標藝苑”?!@一段深刻的檢討和深切的剖析無異于在孩子面前樹立了一個活生生的榜樣:孩子,你向我學習罷,我也許不配人家的孩子學習,但是我足夠值得你學習,你只要俯尋我之所得,而免蹈我之所失,就學到我了!我并不比你高明,但我是你的先行者,你跟著我走一段路,方向便找到了。
接著,又從家學淵源的角度談到下輩繼承人應負的責任。這里雖然有封建社會中出人頭地的名韁利鎖的束縛,但是也不失為一種如何繼承傳統并且發揚光大的教育。從懋修信看,張居正是一直重視這一點的。在開頭,他直接指出孩子幼而穎異,初學作文便知門路,因此當他是千里駒,可以繼承傳統而且有所創新,不料方向錯誤,從妄自尊大到妄自菲薄,滑落而成轅下駒!然而,你這種“才可以而不為”的情況如果徹底改過來,真抓實干,仍然是有希望的。重要的是從小事抓起,從今天抓起,即如寫字一節,長者呶呶諄諄幾年,你卻仍舊東倒西歪,毫不改變。這是多么可惜的事!——一個父親的關心,直到信的最后,還可以在細微處見精神。

張居正(1525~1582)明朝政治家。字叔大,號太岳。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大文 ? ? ? 1991年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并被授予國家級“人民教師”獎章。1992年被評為上海市特級教師?,F為復旦大學附中特級教師,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已發表文學作品1000萬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