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瑛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一直以理性的態度、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為指導,堅持“尊道而貴德”的好傳統·確定自己的方向道路,選擇正確的態度步驟,腳踏實地地躬行實踐。
什么是“道”?《老子》書里說,“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韓非子·解老》中說,“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簡單地說,“道”就是世界上永恒運動著的最根本的客觀規律,而“德”則是人類對于“道”的認識和把握,以及它在人生和社會中的體現?!暗抡叩乐?,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保ā豆茏印ば男g上》)總之,“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焦竑:《老子翼》卷七)。這兩者是彼此對立卻又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統一體。為什么要“尊道貴德”?就是因為“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大戴禮記·主言篇》)。也就是說,人們可能通過“道”來支撐、指導“德”,也必須用“德”來彰顯和支持“道”,讓它們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然后宛如鳥之兩翼,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可以看到無數這樣的“尊道貴德”的榜樣。
例如,當原始氏族社會沒落,出現了私有制的生產關系之后,面對著“天下為公”的“大道既隱”,大舜、周公、孔子等人“尊道貴德”,開始創立、發展仁義禮智信的“小康道德”,經過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在漢代出現了“三綱六紀”這樣成熟的封建道德體系,穩定了當時的社會秩序,保障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讓中華民族保持了千余年的繁榮,使中華文明在許多原始文明之前始終燦爛地屹立在世界東方。
再如,從鴉片戰爭、甲午慘敗到五四運動的前夜,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為代表的先進人物,深切地感受到“德”之重要是因它背后有“道”。當時一些封建遺老遺少“定孔教為國教”,其目的是與別有用心的軍閥相勾結,公然復辟帝制的倒行逆施,“道”在變?!暗隆币脖仨氉?。他們尖銳地批判“三綱五?!笔恰芭`道德”、“吃人道德”,其要害是他們反對封建專制,反對封建奴性,反對精神壓制;提倡民主科學,要求個性解放;提倡功利,要求發展物質文明,反對虛文。五四運動之所以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目的是適應“道”的發展,是中國人民需要反帝反封建,進行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F在人們想到五四運動,往往首先想到“打倒孔家店”,想到“非孝”,似乎是一場中華傳統美德的大劫難。殊不知,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場由“尊道”而進行的真正的“貴德”,也正是在這場傳承發展中華美德的斗爭中,實現了“道”的發展、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最為重視尊道貴德,他們在積極開展革命實踐、尋找解放中國人民的道路之際,也特別注重總結中國人民的經驗,特別是建黨建軍的經驗,確定了一系列道德建設理論。這主要包括:指出道德的重要性,它是決定我們革命成敗、關系國家和人民前途命運的大事;確定我們共產黨人的道德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在革命實踐中進行;對于傳統的道德遺產,要有分析鑒別,進行批判性地改造和創新;確定了我們道德建設的目標,這就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和出發點,以忠誠熱愛勞動人民、革命堅決、斗爭勇敢、艱苦奮斗、謙虛謹慎等為準則的道德規范體系;分析了革命隊伍里的種種道德問題,諸如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自私自利、自由散漫、享樂主義等,并深刻地挖掘了其產生和泛濫的根源;提出一整套思想道德建設的理論和方法,例如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以“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態度,以“團結一批評和斗爭一團結”的方式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這些貴德的實踐保證了我們的正確道路方向。
如今,中華民族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面對著新的“道”和“德”:這個“道”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德”,狹義來說就是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的道德,廣義來說,就是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承載著我們民族、我們國家的精神追求。我們的“道”和“德”是密不可分的整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質和根據;而我們的社會主義道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本質在道德上的反映,是它實現的保障。我們今天的“尊道貴德”,就是要搞好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貫徹執行;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來保證和推動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這兩者的相互作用中,促進社會和時代的發展。
(作者為中國倫理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