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花
【內容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整體性閱讀教學,優選有效策略,去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理解、整體把握,從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自主閱讀和鑒賞品評能力。
【關鍵詞】整體性閱讀教學 高中 語文 探索
整體性閱讀教學是一種重視學生對文本內容整體感知、局部研讀揣摩、整體把握閱讀的教學方式,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整體認知、語言理解和整體把握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對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整體性閱讀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的實施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議,以作引玉之石。
一、有效切入,整體感知,初步領悟
整體感知,初步領悟,是整體性閱讀教學的切入點,是學生理解文本的第一步。它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對文本內容進行大體上的領會和把握,從總體上理解文本主要內容,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整體感知領悟的方式多樣,關鍵是在于找到有效切入點,以引導學生整體性地把握文本中心和主旨。包括:
1.從文章題目切入,順藤摸瓜,感知全文內容。很多文章的題目常常是打開文章的一把鑰匙,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濃縮和概括。從文章題目切入,順標題之“藤”摸全文內容之“瓜”,往往可以帶動全篇內容的理解,從而準確地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例如,學習蘇教版必修1《勸學》時,文章題目即本文的文眼,于是筆者根據題目,引導學生猜想質疑:作者為什么要“勸學”?有何用意?如何學?帶著這些問題,自然就能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
2.從文本特點切入,把握解讀方向。有些文學作品以說理見長,或敘議結合,或情景交融,從文本特點切入,往往有助于學生把握解讀方向。比如,教學蘇教版必修1《江南的冬景》時,筆者引導學生從文本特點入手進行整體感知:這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作者用飽含深情的筆調描繪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畫,抒發了深深的喜愛和贊美之情。接著引導思考探究:作者本來要寫“江南的冬景”,為什么開頭又寫了其他地方的冬天呢?作者寫北國的冬景時選取了哪些細節?這些細節的表現流露了作者什么情感傾向?作者寫江南的冬景時選取了哪些細節?這些細節的表現流露了作者什么情感傾向?江南的冬景給作者留下的總體印象又是什么?
二、探究揣摩,局部研讀,把握本質
探究揣摩,局部研讀是整體性閱讀教學的關鍵環節。當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大致和初步的理解后,接下來,需要在整體感知識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目的性的對文本關鍵字詞、語句、段落等局部內容進行深入解讀、探究、分析,反復揣摩,細細品味,從而建立起對文章的深層次理解,準確洞察作者寫作的意圖和寄托的主旨,把握文本本質內涵。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1.抓重點字詞,反復推敲,咬文嚼字,品味作者用詞之精妙,體會語言文字背后隱含的情感意蘊。例如,蘇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寫景抒情散文,其語言可謂有一種“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恰到好處的美。在學習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詞,細心品味。“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縷縷”的清香……一連串的疊詞,給人身臨其境之妙感。“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又像籠著輕紗的夢。”中“瀉”、“浮”、“洗”、“籠”四個動詞的巧妙運用,化庸常為神奇,可謂恰當精妙。
2.品關鍵語句或精華段落,多層次探究,細心揣摩,充分挖掘文辭信息,感悟文本傳神精妙之筆,把握文章深層次的本質內涵。譬如,蘇教版必修2《我與地壇》最后一段最后一句“多少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在學習時,教師可提出問題:我們怎么去理解這些“腳印”、“車轍”、“我”、“地壇”以及“母親”的關系?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其中蘊含的深情和作用。
三、綜合理解,整理把握,鑒賞評價
在整體性閱讀教學中,整體把握是其最后環節和落腳點,是對文本內容的綜合性理解。它是在局部研讀、把握本質內涵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綜合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將所獲取的文本信息再還原于整體中,進而引導學生把握文本整體意蘊,領會文章主題意義。因此,在這一閱讀層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予以整體性的鑒賞評價,對文本寫作背景、表達方式、寫作方法等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從而深刻體會文章特色,準確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比如,教學完蘇教版必修2《最后的常春藤葉》后,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交流討論:(1)全文按照什么樣的線索來開展故事情節?小說中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2)貝爾曼是一個怎樣的人?作者運用了怎樣的描寫方法?既然貝爾曼老人形象如此高大,作者為何不用濃墨重彩去勾勒他的形象呢?(3)貝爾曼畫常春藤葉本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4)最后的常春藤葉為什么能挽救瓊斯的生命?為什么說“最后的常春藤葉”才是貝爾曼的杰作?(5)拓展延伸,情感升華:如果此時的你和蘇艾一樣都是瓊珊的好友,面對已經灰心,已經絕望的瓊珊,你會用什么話語來幫助她?這樣,通過巧設問題,從情節結構的梳理到人物形象分析,再到主題探究,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品味鑒賞文本,既提高了學生的鑒賞和整體把握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余彤輝. 也談“創造性閱讀”[J]. 中學語文教學,2005(05).
[2] 曹明海、張曙光.“視野融合”與閱讀課程的建構[J]. 語文建設,2005(05).
[3] 李海林. 創造性閱讀的理性思考與實踐分析——再論“創造性閱讀”[J]. 中學語文教學,2005(04).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大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