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婷
摘 要:在多維度視角下,從收入分配、地理環境、氣候變化和教育制度四個方面詳細分析貧困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減少貧困的措施,建議政策制定者在我國當前經濟迅速發展和社會財富較快增長時期,采取措施縮小貧富懸殊和減少貧困,實現社會穩定發展。
關鍵詞:貧困減少;經濟發展;貧富懸殊
中圖分類號:F06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9-0003-02
引言
貧困是一種隨處可見的生活現象。貧困不僅存在于發展中國家,同樣存在于發達國家。按每天生活費用不足1美元作為貧困線來測算,世界上有十多億貧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南亞和撒哈拉以南地區。按照美國的貧困標準,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有近4 000萬人生活在貧困狀態中,占總人口的15%。歐共體的貧困人口也超過了總人口的15%。貧困是如何產生的?又如何消除貧困?
一、多維度的貧困因素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人民的生活環境、生活質量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在我們這個60億人口的世界上有28億的人,他們每天的收入不到2美元,其中有12億的人口,他們每天的收入不到1美元;同樣在我國依然還有3 000萬的人口,他們的溫飽問題沒有解決。貧富的懸殊,日益影響到了社會、政治和經濟穩定。
(一)收入分配不公
我國有句古話,叫“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收入分配歷來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經濟增長的成果可以公平地分配到不同階層時,這個社會的發展是可持續的,其內部狀態是良性的。收入分配不公不僅使收入兩極分化,也使收入流動性僵化,也就是說,富人愈富,窮人愈窮,窮人要變成富人的夢想更加遙不可及。所以收入分配不公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時下熱門的“富二代”和“窮二代”就是件可怕的事,間接地說明了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長在放慢而高收入者收入增長相對加快,這無疑使得收入分配差距在持續擴大。一個貧困農民曾百般無奈地說:“苦累都不怕,最怕的是沒機會。”
(二)地理環境惡劣
我們不能否認地理環境對貧困所產生的影響,二者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地理環境導致貧困是人文環境失衡在自然環境中的反映,它通過缺少生活必需品、生產力落后、自然資本折舊和人文環境失衡四個層次遞進。
從我國“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中所確定的592個重點貧困縣分布來看,貧困縣分布態勢可概括為“一帶兩片”,主要集中在自然條件惡劣、地理位置偏遠、生態環境差、基礎設施薄弱以及少數民族聚居的中、西部地區。這些地區,由于基礎設施嚴重缺乏,社會服務十分落后,地理位置相對偏遠,交通閉塞、通訊手段落后,遠離社會經濟活動中心,生活和生產的條件極差,同時由于人口非流動性等特征,使這些地區的貧困問題日趨嚴重。
(三)氣候變化極端
貧困人口受氣候變化影響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因為氣候變化將直接或間接加劇貧困。直接的影響是指極端氣候事件對農業、居民的生命財產、生計、基礎設施等造成的損失。這體現在氣象災害發生的頻次增加、強度增大,極端氣候事件不僅對災害發生時期的生產活動產生巨大影響,而且會因對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的損壞,給災后恢復和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間接影響來自于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長期影響。發展中國家和人口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因為他們的農業和生活更依賴于自然降水,對水資源變化和自然災害的適應力更脆弱,適應氣候變化的財政、技術和制度的能力也不強。而且很多不良環境問題,如污染、氣候變暖等是發達國家造成的,這又是一種他們對發展中國家變相的掠奪。
(四)教育制度
人們似乎公認:“教育改變命運”。中西部的教育能改變中西部人民的命運嗎?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報告:一個高中生,他的父母親為了培養他,借了一身的債,他高中畢業到城里打工,每月的工資1 000元,要用十幾年的時間打工來還債。他說只要還清債攢夠20 000元錢,他就準備回到他的那個小山村去結婚,再不來打工了。那時候他大概也有40歲了,不回山里,城里人也不會要他打工了。
我國在大力發展教育的今天,在我國部分貧困落后地區,教育依然不能承擔起改變命運的作用。
二、建議及對策
弗里·薩克斯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世間大部分的貧窮,都是一種病態,是不良生活、不良環境、不良思想的結果。”從20世紀中葉以來,世界各國和有關國際組織先后提出和實施過不少反貧困戰略。其中,最主要的反貧困策略有以下幾個:
(一)調整制度
政府矯正制度,提高制度質量,為扶貧工作提供良好的宏觀社會資本。制度質量的主要標志是公平、效率。制度公平要求消除由區分性別、民族、種族、地區和社會地位造成的社會障礙,制度質量的有效性提高政府的扶貧責任、能力以及貧困者的經濟能力和政治能力。
重慶在2010年2月28日首個公租房小區——民心佳園開工,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公租房分配量達到了11萬套,惠及群眾近30萬人。大力建設公租房,解決“夾心層”的住房問題,為實現“住有所居”提供了保障。重慶市為探索新時期住房制度改革塑造了樣本,為制度性減小貧困走出了探索的一步。
(二)資源再分配
要扭轉這種貧困狀況,要確保住房補貼、教育開支、衛生保健等計劃惠及貧困者。這就要對公共消費進行重新配置,并更改政府的許多投資計劃。這一戰略重視有利于低收入集團的收入和財富的再分配,但這種再分配是通過生產性資產的再調整來進行的,比如土地的重新分配等。
(三)綠色革命
當今世界的貧困人口絕大部分生活在農村,因而發展農村經濟成為反貧困戰略的必然選擇。綠色革命戰略試圖通過引進、培育和推廣高產農作物品種,并利用生物技術提高農作物產量,發展農村生產力,從而解決糧食問題和農村的貧困問題。
從長遠看,對人力資本尤其是對教育進行投資,才能鏟除貧困的根源。因此,20世紀70年代以后,人們將反貧困的戰略重點逐漸轉移到了提供衛生、營養、教育和其他社會服務方面,并將其作為政府部門的一項重要社會政策來實施。
(四)“雙因素”發展戰略
20世紀90年代,反貧困戰略的側重點又一次發生轉移。世界銀行在《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中,提出了包含兩個同等重要因素的發展戰略。第一個因素是促使貧困者將其最豐富的資產,也就是勞動力用于生產性活動,為此,要求政府用政策來約束和刺激市場、社會和政治組織、基礎設施、技術等。第二個因素就是向貧困者提供基本的社會服務,其中初級醫療保健、營養和初等教育尤為重要。報告認為這兩個因素是相輔相成的,缺了其中任何一個都不能成功。
結束語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真正把相對貧困徹底消滅掉。在當今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美國依然存在廣大的貧困人群,美國經濟雖然發達,但是貧困也是美國人面臨的很現實的一個問題,能不能徹底消滅貧困,最關鍵是全社會應該形成一個共識:通過多維度的思考、政策等等方式共同解決問題。那么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環境、生活質量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貧困即便不會完全消除但也會逐步減少。
參考文獻:
[1] 鄒薇.關于中國貧困的動態多維度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1,(6):49-55.
[2] 楊晶,彭衛彪.經濟增加對江西省農村減貧的影響[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3,(12):510-515.
[4] 葉初升,趙銳,等.經濟轉型中的貧困脆弱性:測度、分解與比較[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4,(1):103-109.
[5] 袁媛,等.河北省縣域貧苦度多維評估[J].地理科學進展,2014,(1):124-130.
[6] 李翔林.通貨膨脹對我國農業低收入貧困群體影響的研究——基于脆弱性的視角[J].西南財經大學,2014.
The Further Study of poverty Under the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WEI Ting
(Chongqing Radio and TV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52,China)
Abstract:Under the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this paper analysis the causes of poverty from four aspects,including Income Distribution,Geographical Environment,Climate change and Education system,and propos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reduce poverty.In the last,this paper advise the policy makers to take measures to narrow the wealth gap and reduce poverty in order to achieving social stability in the current period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social wealth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poverty reduce;economic development;income disparity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