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洋 楊帥羽


摘 要:將當期城鎮居民消費作為因變量,通過構建基礎心理收入來源賬戶消費模型,結構上將自變量劃分為現期城鎮(非財產性)總收入、現期資產和預期收入三個因素,分析其分別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效應。利用2005—2012年我國31個省市的面板數據建立計量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實證結果顯示:現期收入影響當期消費最為顯著;而現期資產對當期消費有較小的影響;居民的預期收入對當期消費影響微弱。
關鍵詞:城鎮居民消費;有限理性;心理賬戶;阿萊悖論
中圖分類號:F1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9-0005-03
引言及相關文獻綜述
經濟學界對消費經濟問題方面的研究由來已久,特別是新古典消費理論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理論系統。但隨著經濟模式的不斷轉變和演化,傳統的新古典消費理論無法解釋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新消費經濟現象,眾所周知,生命周期假說和持久收入假說是凱恩斯以后消費函數理論最重要的發展,但他們的理論是建立在完全理性人的假設之上的。而實際上,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經濟學家們通過對新古典消費理論的基本假設和理論范式的改進,在研究消費行為決策的判斷和選擇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消費理論,形成了行為消費理論的基礎。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薩勒(Richard H.Thaler)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其最令人矚目的成就之一是提出了心理賬戶概念(mental accounting)。傳統的經濟學認為錢是同質的,不論錢的來源如何,它的消費傾向是相同的。但薩勒認為錢并不具備傳統經濟學所認可的同質性。根據收入來源不同提出了錢的不完全可替代性即心理賬戶的概念。
基于心理賬戶概念國內外學者進行了眾多的拓展研究。行為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薩勒(Richard H.Thaler)和圣·克拉拉大學教授謝弗潤(Hersh M .Shefrin)等人(1988)將卡尼曼的預期理論(prospect theory)應用于人們的消費行為分析,提出了行為生命周期理論。在金融理論領域Shefrin &和Meir提出了行為資產組合理論(behavioral portfolic theory,BPT)(2000)。與之相對應的是,心理賬戶的基本特征與運算規則也用于解釋和應用于各種投資與消費決策行為,如股票投資(Arkes,Hirshleifer,Jiang,&Lim,2008;Lim,2006)、折扣消費(Abeler&Marklein,2008;Milkman & Beshears,2009)、計劃消費(Shafir&Thaler,2006)、價格感知(李愛梅、凌文輪、劉麗虹,2008;Philip,Kevin,& Darren,1999)和網絡再購買意向的研究(周謹,2009)值得關注的是,心理賬戶的認知標簽是人們根據財富來源對心理賬戶進行分類管理的認知過程。
一、理論分析及模型的設定
在行為經濟家眼中,個體行為既包含了理性的成分,也包含著非理性的成分。有限理性可以看作是在處于這兩點之間個體行為的一般常態。有限理性下的人拿自己手中的錢進行何種消費是一種決策,而拿手中何種來源的錢進行消費也是一種反向決策。普遍而言,行為經濟學中著名的阿萊悖論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人們一般賦予確定性的事物以更大的權重,理論上相較現期非財產收入和現期資產而言,預期收入的不確定性更大,因而其消費傾向更低。
(一)消費傾向與現期非財產收入,現期資產和預期收入
從理論分析而言,人們的消費行為與資產所屬的賬戶及其中的貨幣價值量有著緊密的聯系,這表明,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行為生命周期理論的消費模型可描述成C=f(I;F;A);并有1≈>>≈0,其中現期收入賬戶的邊際消費傾向最大,接近于1;現期資產次之;未來收入賬戶最小,接近于0。與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說的函數模型不同的是,行為生命周期理論在分析消費者行為時強調的是心理方面的因素,而這些心理因素恰恰是被傳統的經濟分析所忽視了的。這些心理因素主要是通過心理賬戶加以描述,所以,心理賬戶的劃分及其性質更是理解行為生命周期理論的關鍵。
(二)模型的構建
本文借鑒Thaler 的行為生命周期假說的消費函數模型,將不同屬性的收入資產分別放入不同的心理賬戶。其消費函數模型:
C=α1I+α2A+α3F (1)
其中C表示當期居民消費,I表示當期居民(非財產性)總收入,A表示現期居民資產,F表示居民預期收入。
預期收入模型的構建的來源:
Muellbauer(1996)構造了一個預期收入的模型,該模型的被解釋變量為向前一期的實際收入增長率,用該模型被解釋變量的擬合值做為預期收入增長率。 根據現有的當期收入數據,通過適應性預期假設構造一個預期收入變量,估計預期收入對房價的影響。根據適應性預期假設,人們將根據過去收入增長的經驗修改他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即:
lnFe
t=lnFe
t-1+χ(lnIt-lnIt-1) (2)
其中t表示年度,lnIt及lnIt-1表示當期和上一期居民收入的對數形式,lnFe
t表示當期預期的實際收入的對數形式,lnFe
t-1表示前一期居民預期收入的對數形式。
因數據過大,為消除異方差性對模型計量實證分析結果的影響,將式(1)中各變量分別取對數得:
lnC=β1lnI+β2lnA+β3lnF (3)
將(2)式代入(3)式得
lnC=β1lnI+β2lnA+β3[lnFe
t-1+χ(lnIt-lnIt-1)] (4)
上述(4)式確定了分析的理論模型,對于我國城鎮居民當前總體的消費情況,不同時期來源的收入和資產對消費具有不同的影響程度。而這之間的關系在我國又有什么樣的具體表現,文章下面將通過實證分析和檢驗得出一些可供借鑒的觀點。
二、模型實證分析
(一)變量的選取與數據來源
為了實證分析,本文選取如下指標解釋城鎮居民現期消費量、現期(非財產)收入、現期資產以及預期收入。城鎮居民現期消費量采用中國統計年鑒各地區城鎮居民家庭平均現金消費支出。現期非財產性收入采用中國統計年鑒各地區城鎮居民平均個人可支配收入與財產性收入之差,為消除多重共線性的影響,考慮到居民的現期資產種類繁多,在此選取居民資產中最重要的房產價值來衡量現期資產。
A=B*V=S*P (5)
BV(building value)表示房產價值,S(square)表示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P(price)表示各省城鎮房屋平均價格。
考慮數據的可得性,這里城鎮居民的預期收入變動率選擇采用三年移動收入平均增長率來表示
ft=yt-1+yt-2+yt-3 3 (6)
ft表示預期收入變動率,yt表示實際收入增長率。用求得的預期收入變動率與前一期的實際收入來衡量預期收入。
Ft=It-1(1+ft) (7)
其代入后模型為:lnCt=c+β1lnIt+β2lnMtPt+β3lnFt+ut
Ft=It-1(1+yt-1+yt-2+yt-3 3) (8)
本文預期收入采用的是2005—2012年的全國31個省市的面板數據,其他變量采用的是2008—2012年的全國31個省市的面板數據。選取城鎮人均居民消費支出作為因變量,人均個人資產、個人可支配非財產性收入及預期收入作為自變量,然后再分別取對數作為模型的變量(數據來自于各年的《中國統計年鑒》)。
(二)靜態面板數據模型實證結果分析
在靜態面板數據模型中,隨機效應、固定效應和混合最小二乘回歸是較為常見的估計方法,為了避免估計結果與所模擬的經濟現實偏離甚遠,在對模型進行估計之前,要設定模型的形式。本文采用Hausman檢驗來確定是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還是固定效應模型(如下頁表2),Hausman檢驗的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所對應的P值則大于0.05,接受原假設,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運用Eviews6.0對方程(8)式進行回歸檢驗,從模型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得,人均(非財產)收入的提高對消費量有著顯著的正面效應。具體來說,我國城鎮人均(非財產)收入每提高1個百分點,人均消費量將提高0.88338個百分點,而城鎮人均資產每提高1個百分點,城鎮消費量將提高0.034951個百分點。其次,模型得出預期收入與當期消費量關系不大,預期收入的變化不能影響當期的消費情況。
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其穩定預期收入的量是非常大的,從數據中可以看出是大于當期收入的,可是由于其不確定性,在人們心中的權重降低,因而對當期消費幾乎沒有相關性。從中可以看出兩點,第一點是我國城鎮居民對預期能得到的收入表現不自信,不敢放手去進行消費,進而提高長期預期收入的政策在短期無法刺激消費。第二點則是當預期收入落實,消費傾向顯著上升。即在短期轉化為現期收入,可有效刺激消費,因而從國家刺激短期消費層面而言,一個最為有效的方法即是將類似于住房公積金等社保屬性并不明顯的長期資金發放到人民手中,達到提振消費的目的。
結論及其政策建議
上述實證結果表明,我國居民的消費傾向基本符合理論分析,雖然改革開放后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目前城鎮居民消費意愿并不強烈。城鎮居民消費依然存在短視性,現期(非財產)收入消費傾向較高,作為個體消費者而言,其無法預測到未來收入的變化,即使未來預期保持穩定,當前的消費狀況并不能受其預期收入賬戶的影響。相較而言,資產賬戶能對當前消費產生積極的影響,但是相較我國居民資產規模而言,傾向較低,這可以從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溫良恭儉讓和人民長期具有危機憂患意識中得到解釋。
針對目前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的特點,為了實現經濟新常態下國民經濟的穩步增長,必須更有效率地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費,在實證模型中,非財產性可支配收入賬戶比現期資產賬戶的邊際消費傾向高。為了更有效地刺激需求,就應該更多地推行增加(非財產)收入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在城鎮居民社會保障方面,逐步提高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標準,擴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及醫療保險的覆蓋范圍;在教育方面逐步降低老百姓的教育費用,適當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在居民金融、房產方面,改變人民以房養老、囤房不消的習慣,加快金融、財政體制改革,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微型金融消費信貸,轉變經濟過度依靠投資和出口的增長方式。通過制度環境改變,構筑居民消費的內生性,為新常態下的經濟注入新的活力,調整產業均衡,為新常態下內需增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基礎。
參考文獻:
[1] Richard H.Thaler.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J].Marketing Science,2008,(1).
[2] 黎藜,楊文芳.居民消費率、財政政策與社會穩定關系探究[J].學術交流,2014,(1).
[3] 曾廣福.西方消費理論述評[J].學術界,2006,(4).
[4] 肖經建.行為經濟學和消費經濟行為[J].消費經濟,2005,(1).
[5] 馬曉鈺,李強誼,郭瑩瑩,等.中國財政分權與環境污染的理論與實證——基于省級靜態與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分析[J].經濟經緯,
2013,(5).
[6] 李愛梅,李斌,許華,等.心理賬戶的認知標簽與情緒標簽對消費決策行為的影響[J].心理學報,2014,(7).
[7] 張亞麗,梁云芳,高鐵梅,等.預期收入、收益率和房價波動——基于35個城市動態面板模型的研究[J].財貿經濟,2011,(1):
122-129.
[8] 馬伯鈞,康紅燕.行為消費理論述評[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3).
[9] 李愛梅,凌文輇.心理賬戶的非替代性及其運算規則[J].心理科學,2004,(4).
[10] 張振,喬娟.收入不確定性對城鄉居民消費支出影響的比較研究——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分析[J].財貿研究,2011,(6).
[11] 晏艷.我國城鎮普通居民養老需求及行為分析[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7.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