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 要: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礦產資源在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一直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通常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動力及發展潛力,往往與礦產資源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所以找尋一個能夠預測及考察我國礦產資源的經濟運行狀況并制定相關經濟政策的一套經濟預警系統勢在必行。基于參考和使用現有經濟預警系統,以內蒙古煤炭工業數據為例,試驗我國礦產資源經濟預警的可行性,并運用案例實證研究法,系統地研究煤炭的儲量增長、補償系數、消耗速率等,研究發現我國礦產行業應用此經濟預警系統可以預測和及時了解我國礦產資源的經濟發展狀況,并準確制定有效的應對政策,避免國民經濟發展偏冷或偏熱。
關鍵詞:礦產資源;經濟預警;案例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F42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9-0046-05
一、研究意義
礦產資源的自身屬性使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呈現以下特點:開發利用周期漫長、高投資與高風險并存。普查與勘探工作需要幾十年,經過論證直至開采同樣需要很多的時間,這期間的投資量需要非常的巨大,特別是在技術上的投資。
我國礦產資源經濟的研究和實際應用較西方國家起步較晚,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學者開始根據經濟發展情況,分析資源供需情況,從而推動了我國礦產資源經濟的研究和應用。劉金平[1]闡述了礦產資源價值的構成以及其確定方法。芮建偉等[2]通過引入資源開采和勘探因素建立了礦產資源價值動態經濟評價模型。王安建[3]等人通過人均礦產資源消費情況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S型規律,礦產資源消費強度變化消耗的倒U型規律以及礦產資源需求波次遞進規律等建立了一個能源與礦產資源需求綜合預測模型。王德青等[4]通過分析影響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的國內外因素,建立了有色金屬工業實際情況的預警模型。
我國礦產資源經濟預警研究之目的,是多渠道、多視野提供、分析礦產資源數據變化信息,對國民經濟發展中礦產資源利用起到校正的作用。研究為制定資源政策,及時了解礦產資源經濟信息提供有利依據的同時,對解決礦產資源宏觀管理、微觀經營之間以及國內外礦產品市場間的結合問題大有裨益。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礦產資源在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一直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通常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動力及發展潛力,往往與礦產資源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所以找尋一個能夠預測及考察我國礦產資源的經濟運行狀況并制定相關經濟政策的一套經濟預警系統勢在必行。
二、以內蒙古煤炭為例進行產業集群視角下的礦產資源經濟預警分析
礦產資源經濟預警就是對礦產資源經濟運行中重大問題的預測,目的在于預報出今后一段時間內礦產資源是否有異常情況出現,以及異常程度如何。本文以2001—2013年的內蒙古煤炭數據為例,通過引入現有的經濟預警系統對產業集群視角下礦產資源予以分析,以此反映我國礦產資源的經濟預警狀況。
(一)警源分析
本文對2001—2013年的內蒙古煤炭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內蒙古的煤炭供需平衡呈現規律的經濟周期波動,其周期大約在九至十年,并且圍繞“供需平衡=0”這條軸線在上下波動。2001—2004年,內蒙古煤炭的供需差額在不斷減小,此時的煤炭需求逐漸開始旺盛,尤其是到了2005年;2005—2008年,是內蒙古煤炭需求最旺盛的一段時間,供不應求;2009—2013年,煤炭的供需又開始走向正常。2009年是煤炭行業的“豐收年”,供給直接突破常規直線上漲,滿足需求后仍然有很大剩余。此時的供給便存在一個異常點。基于以上我們做出預測,內蒙古煤炭的需求仍然要繼續增長,并且在未來一二年內首先會出現供需基本平衡狀態,接著就是逐漸拉大的供給缺口,控制好煤炭的供給與需求直接關系到內蒙古整個煤炭市場的價格波動。周期波動具體(如圖1)。
(二)確定警情
內蒙古煤炭行業的發展從年度儲量的變化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發展階段、快速發展階段、減速階段。2001—2005年,這個階段是內蒙古煤炭的萌芽發展階段,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煤炭在各個行業中的應用。2006—2010年,這個階段屬于煤炭的快速發展階段,煤炭的保有儲量快速增長,總量也在快速增長。2011—2013年,是煤炭的減速階段。雖然這個階段的年度儲量凈增長仍然為正,但是增長的速度在逐漸降低,具體(如圖2、圖3)。
以上是對增長速度的分析,下面接著對增長質量進行分析。通過對數據的總結與分析,發現煤炭的增長質量指標中煤炭資源補償系數的變化與增長速度的指標變化成正相關。這是因為內蒙古煤炭的增長和消耗正相關,消費的增加的同時,開采也在增加,反過來說,煤炭儲量的增加的同時煤炭的消費量也在增加。
從煤炭進出口補償系數來看,內蒙古的煤炭飽和度呈現一種螺旋式短缺狀態,也就是說內蒙古的煤炭缺口正在加大。將更加依賴從國外進口煤炭,而內蒙古的煤炭出口也越來越低。具體(如圖4、圖5),可以看出內蒙古煤炭的進出口出現警情,研究并發現出現警情的原因,并根據原因來制定及時有效的對應政策是當務之急。
(三)警兆分析
儲量的消耗速率是內蒙古現有探測出的煤炭總量與消耗速度的比例,消耗速率越大,證明內蒙古煤炭的供應年限越短,相反,消耗速率越小,內蒙古煤炭的供應年限越長。如果這個數據偏大,就會帶來內蒙古煤炭供應不足、資源迅速下降的嚴峻局面;如果這個數據偏小,反而會使依靠賣出資源提高生產總值的內蒙古的經濟走向瓶頸。所以,預測這個數據的走向也會為當地的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持與幫助。
儲量消耗速率=年耗資源量(萬噸)/實際保有儲量(億噸),將表1的數據套用得出相應的結果。具體(見表1)。
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內蒙古煤炭消耗速率在不斷地增長(如圖6所示)。通過分析消耗速率的單位變化率,發現其變化趨勢呈現周期波動(如圖7)。波動周期大致為五至六年,且波動的幅度越來越小,可以推測出未來幾年內內蒙古煤炭消耗速率的單位變化率也會呈現逐漸平緩的周期波動。也就是說,未來內蒙古煤炭的消耗速率仍將增長,我們以預測出增長的單位變化規律,從而可以推斷出增長率。以2013年為基點,可以繼續推測出內蒙古煤炭的消耗總量。
(四)預報警度
上節將單個指數確定并且計算,我們通過整理所得下表2。
指標權重的選取是計算煤炭資源經濟預警指數的關鍵一環,本文的權重確定采用專家調查法,并根據專家給出的評分標準以及值域賦予每個要素權重,計算結果(如表3)。
表3 要素權數分配
綜合預警指標=∑指標指數值ⅰ*指數ⅰ的權重;(ⅰ=1,2,3,4)。
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得出2001—2013年的綜合指數,具體(如表4)。
利用前面計算得到的指數值、權重值,結合國內外通用的預警信號燈顏色打分法綜合計算煤炭產業的預警指數。預警信號燈的顏色及評分分值的匹配關系(如表5所示)。
表5 預警信號燈分值對應表
預警指數計算步驟:
1.按照表5的對應關系對各指標所得指數根據顏色進行評分。
2.根據公式:預警指標=∑指標指數值ⅰ*指數ⅰ的權重;(ⅰ=1,2,3,4,5)計算2001—2013年的預警指數值,內蒙古的取值依據表3。
3.對得到的預警指數值進行作圖分析。
預警指數警限值確定,其目的在于將這些綜合評分數與各個燈區的分界線對應。為此作如下計算:參與綜合指標的指數為5個,每個指標的滿分為10分,則總滿分為50分。按照慣例取滿分的85%為紅燈區與黃燈區的分界線,即為50*85%。以此類推,滿分的75%,50%,40%分別為綠燈區的上限,綠燈區的下限,淺藍燈區與深藍燈區的分界線。這樣我們就得出了5個指標在每年的綜合得分,就可以界定每年的景氣狀態,煤炭產業的預警指數(如下頁圖8所示)。
三、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運用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綜合產業經濟學經濟理論周期等學說及有關知識,對產業集群視角下的內蒙古煤炭資源進行研究。煤炭資源經濟預警結果表明,2004年之前的煤炭產業還處于經濟偏冷狀態,2007年和2009年處于經濟偏熱狀態,其他年份均處于穩定狀態。煤炭行業的總體走勢的逐漸升高的,可以預測,雖然內蒙古煤炭的經濟在近一兩年會略有降低,但是其前景仍然樂觀,雖然有些指標表現并不顯優勢,并且處于經濟偏熱狀態。2001—2013年的煤炭走勢來看,我國并沒有制定一個很有效的煤炭經濟政策,煤炭的起伏劇烈變化,最高值和最低值也沒有明確的抑制點,只是放任煤炭行業的走勢,這對于煤炭經濟的良好發展起到了負面作用。
根據預警結果和上述的結果分析,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加強對煤炭資源經濟運行的監測預警工作,盡快建立系統的經濟預警指標,選取有代表性的關鍵經濟指標,構建完整的指標體系,確保煤炭產業經濟的良好運行。第二,定期發布煤炭資源產業綜合指數和預警指數,為煤炭產業的政策制定提供決策支持,另一方面,通過對歷史數據的監測,還可對上期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檢驗,并對不合理的地方進行修改。第三,盡快建立煤炭環保預警指數和可以創新指數預警系統,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可以提高對煤炭的使用率,并且節能減排。
參考文獻:
[1] 劉金平.礦產資源價值論及其模型[J].煤炭經濟學報,1996,(5).
[2] 芮建偉,王立杰,劉海濱.礦產資源價值動態經濟評價模型[J].中國礦業,2001,(2):31-33.
[3] 王安建.礦產資源需求理論與模型預測[J].地球學報,2010,(31):137-147.
[4] 王德青,孫玲玲,王翔.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經濟預警系統研究[J].中國礦業,2010,(19):25-29.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