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 胡海洋 魏媛
摘 要:區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貴州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貴州欠發達和欠開發的省情,省內經濟發展存在明顯差異,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能源供給日益緊張。因此以貴州省為例研究區域內部經濟差異問題及其原因,提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區域經濟差異;協調發展;貴州省;喀斯特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9-0079-02
區域經濟差異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全國各區域之間人均意義上的經濟發展總體水平的非均等化現象。區域經濟差異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客觀存在的經濟現象,保持適度的區域經濟差異對落后地區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以及資源合理流動都有積極作用,但是,如果區域經濟差異過大,就會導致一系列失衡問題,進而對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帶來危害。貴州是喀斯特山區省份,近年來伴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經濟發展迅速,全省經濟總量已經有了明顯提升,但由于省內各個地區資源稟賦、地理區位等條件的不同,貴州省內區域經濟差異逐漸凸顯。在當前國家實施黔中經濟區開發和貴安新區建設的背景下,正確分析貴州省區域經濟差異,對貴州協調區域經濟發展,實現后發趕超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貴州省經濟發展現狀
貴州省由于地理、歷史、民族的原因,經濟發展較慢,發展程度較低,致使貴州的經濟十分落后。2013年貴州人均GDP在全國各省市區排名倒數第一,人均GDP只有3 710.78美元,僅占排名第一的天津市人均GDP的兩成;從就業結構上來看,貴州的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了近15個百分點;從城市化發展水平來看,貴州現狀的城市化水平只相當于全國2004年的城市化水平??偟膩碚f,貴州的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處于初級階段。
二、貴州省區域經濟差異及原因
(一)貴州省區域經濟差異
帥亮乾通過對貴州省各地區人均GDP差異及各地區中心城市GDP總值差異進行測度后,發現各地區人均GDP及各地區中心城市GDP總值的絕對差異與相對差異均顯現擴大趨勢。王兵運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對貴州省內各個地市進行分類分析,并將貴州省內各地區劃分為三類:貴陽市屬于第一類地區,是全省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六盤水市和遵義市屬于第二類地區,各個經濟指標相比于貴陽市約低1~2倍,同時具備自身發展必須的經濟要素,對外部要素的依賴較低;貴州省內其他地區屬于第三類地區,是貴州省經濟塌陷地區,區域經濟差異巨大,這些地區也是造成貴州省經濟總體落后的主要原因,協調發展任重道遠。
(二)貴州省區域經濟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
1.區位條件與自然條件的差異。區位條件與自然條件的差異是形成區域經濟差異的客觀因素。貴陽市作為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強大的區位優勢,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加工制造業,形成了結構互補性強、技術關聯性高的城市群;六盤水市則利用自身礦產資源豐富的特點,發展資源開采及加工型產業,經濟發展勢頭也很強勁;省內其他地區則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人才和資金缺乏等種種原因,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擴大了貴州省內區域經濟的差距。
2.政策方面的差異。貴州省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心在貴陽,政策的傾斜為貴陽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特別是貴陽高新技術開發區和貴安新區的成立,使貴陽市在爭取政策、吸收外資和先進技術等方面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經濟得到飛速發展;畢節市作為“貴州科學發展的試驗田”和“生態文明的示范區”,也得到了很大的政策扶持,有力的推進了畢節地區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等進程,發展勢頭良好;而其他地區比如黔南、黔西南、銅仁地區等則由于政策扶持少,發展速度緩慢,區域經濟差異嚴重。
3.產業結構的差別。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獲得相對較快的經濟增長主要歸功于它擁有有利的產業結構。因此,一個地區產業結構的不同將直接決定其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以2011年為例,省內發達地區貴陽(三次產業結構之比為6.5∶46.7∶46.8)、六盤水(7.2∶58.5∶34.3)產業集中在工業,而且第三產業也相對比較發達,產業結構比較合理,而省內落后地區比如銅仁地區(38.2∶26.1∶35.7)、黔南地區(27.2∶41.3∶31.5),農業所占比重都過大,工業基礎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嚴重制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4.人口素質的差別??偟膩砜?,貴陽市和遵義市因為高校發展良好,人口素質較高、人力資源相對豐富,具有較強的學習意識和創新精神;而黔南地區作為傳統的少數民族聚集區,人口素質偏低,思想封閉,不利于當地經濟的發展。
三、貴州省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路徑選擇
由于省內各地區的資源稟賦與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因此必須結合各地區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區域協調發展路徑。
1.第一類地區協調發展路徑選擇。以貴陽市為代表的第一類地區,在區域協調發展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繼續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利用人力資源相對豐富和國家政策扶持的因素,繼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承接東部的產業轉移;另一方面又要帶動省內其他地區經濟發展,利用其他地區自然資源及文化資源多的特點,啟動這些地區資源開采及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2.第二類地區協調發展路徑選擇。以遵義市、六盤水市為代表的第二類地區,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同時在勞動力、資本、技術方面也有一定基礎。考慮到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依然不高、帶動性不強的現實,在協調發展的過程中,主要還是依靠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要加快自身的建設發展,縮小自身與貴陽市的差距,同時要注意協調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
3.第三類地區協調發展路徑選擇。貴州省內第三類地區基數大,基礎差,是提高貴州總體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對于這些地區,擺脫貧困是他們的首要目標,具體來說,就是逐步縮小與省內其他地區各項經濟指標的差距,在人均GDP、GDP總量等指標上面,爭取用十至十五年的時間,提高到與貴陽相差兩倍左右。第三類地區多屬于少數民族聚集區,人才、資本、技術都比較稀缺,而且生態環境脆弱,不適宜發展重工業產業,要實現協調發展主要還是要依靠自身文化旅游和自然資源旅游產業帶動,在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注意配套設施的協同發展,將旅游區開發成及旅游、購物、吃住一體的綜合服務區。這樣由點及面才能實現經濟騰飛。
參考文獻:
[1] 殷朝華.新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研究[D].新疆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05.
[2] 帥亮乾.貴州省區域經濟差異分析與協調發展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0.
[3] 王兵.貴州省經濟協調發展路徑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09.
[4] 吳樂英.河南省區域經濟差異分析與協調發展研究[J].河南科學,2012,(3):372-375.
[5] 沈蕾.欠發達地區的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研究——以新疆為例[J].資源與產業,2013,(4):31-36.
[6] 蔣煥洲.貴州省區域經濟差異及協調發展對策的探討[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2,(4):1-3.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