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平
(商丘學院,河南 商丘 476113)
物流師資隊伍建設問題與近幾年物流業的高速發展以及高校物流專業的盲目開設密切相關。物流專業已經成為熱門專業,為了吸引學生報考,很多學校踴躍申報物流管理專業,甚至不顧師資力量缺乏的現狀和學校物質基礎薄弱的現實。專業開設過多過濫,實驗基礎條件不健全,導致教學水平無法和培養的學生滿足社會發展需要。
師資力量缺乏的狀況不僅在師資力量本身比較薄弱的三本院校,高職高專院校存在,甚至在一些總體實力較強的院校里,也存在著師資缺乏的問題。高職高專院校和三本院校主要以完成教學為主要任務,物流專業教師較為缺乏,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需要由其他專業教師臨時擔任物流專業課程,或者通過兼職的方式完成。在新開設物流專業的綜合實力較強的院校里,由于物流師資缺乏,也會采取上述類似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
物流師資普遍缺乏是共性,但是各校的情況卻各有不同。物流專業起步較早的高校,名師云集,如北京物資學院,物流教師比較充裕,近幾年新建物流專業的學校,物流師資相對缺乏。
據調查,相當數量的學校,以完成教學為主要任務,物流師資力量薄弱,雖有師資建設規劃,但隨意性較大,缺乏長遠考慮,物流教師隨缺隨招,實在招不到物流專業的教師,就考慮其他專業的,重點是完成授課任務就可以。這樣的師資引進方式,不利于物流專業的長期發展,雖然非物流專業的師資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成長,逐漸轉為物流師資,但是要付出時間的代價。
物流專業的興起不過十年時間,在設置物流專業的院校里,高職高專和獨立學院和民辦學院占據了一半以上的數量。由于上述的原因加上經常性的學校評估和各項工作,以及培訓成本原因,導致師資成長機制不夠科學,主要表現:
第一,在師資培訓上花的時間較少,師資稍微培訓就執教,對教學質量管理不夠嚴格。第二,一個教師擔任多門功課的教學,無暇參與各項交流活動,自身知識和業務水平難以有效提高,無法在自己喜愛的專業里發展。第三,教研室作用沒有充分發揮。由于各教師所學專業差異明顯,教學內容差異很大,跨專業教學現象普遍,教研室無法有效組織教學內容的探討,教學交流相對有限。第四,對教師激勵不足。多數民辦學校、獨立學院、高職高專由于辦學經驗不足,辦學模式、規章制度等參照普通高等學校學習,甚至有些東西直接拿來稍加修改使用,沒有考慮到適應性問題,也沒有考慮教師的需要。第五,激勵方式不匹配。由于激勵方式不匹配問題,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不高,不太主動參與一些活動。對于教學交流,有些是走過程,走形式。教學管理部門有的規章制度脫離了教學實際,引起了教師的反感甚至抵觸。教師付出勞動的工作得不到承認,沒有計算工作量,導致教師在此類工作上缺乏責任。
目前,一些學校對于兼職教師缺乏科學的認識。普遍認為兼職教師不是“自己人”,不好管理。在安排物流教學任務,優先安排自己的教師,實在完不成任務了,再考慮兼職教師代課問題。
實際上,這對兼職教師的作用是一種誤解。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職業(高專)院校師資建設的意見》中指出:“聘任兼職教師是改善學校師資結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途徑,各高職(高專)院校要結合實際,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教育部《關于當前深化高等學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教人[1999]16號)從而把兼職教師納入高校師資隊伍建設與管理的范疇,為高校師資隊伍建設與發展開拓了新的方向,為全面提高高校教育教學水平和辦學效益提供了新的動力。可見,兼職教師的使用不再是高校的臨時之舉,而是高校的長期策略。
謝斌(2008)研究了學校資源分配問題,即少數優秀教師占用了多數培養資源。一方面,學校熱衷于推薦少數學術骨干和帶頭人參加各培訓、交流和進修,寄希望于他們在各項培養計劃中繼續成長,成為知名的學者,以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在師資隊伍中也有這種共識,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優秀教師應該優先選擇各類培養計劃。
資源分配不公會引起“優秀教師資源隱性流失”、“普通教師的能力難以得到提高”和“師資隊伍不穩定因素增多”的問題。
以上問題不僅在物流專業存在,在其他專業也有。表面看起來,物流專業最近幾年來的發展高歌猛進,但是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卻危機重重。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國家政策缺位的原因,也有高校對物流專業缺乏認識的原因,另外,也存在這高校領導理念的原因和教師本人的原因。
作為普及和發展物流專業的主力軍、獨立學院,高職高專院校在辦學政策上沒有得到其他高校應有的待遇,雖然作為教學單位名義上具有了平等的法律地位,但是由于這些院校發展的歷史相對較短,有關的政策并沒有及時出臺,造成了公辦和民辦學校地位的實際不平等。
1. 認為物流專業是熱門專業而盲目設置。一些高校開始物流專業是因為物流行業這幾年的“熱”,為了吸引學生報考,盲目設置,而沒有考慮學校師資的情況、物流專業的特殊性和物流行業未來的發展。
2. 物流專業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認識不足。在物流師資隊伍培養上,高校通常采取學習、模仿的方法,參觀兄弟院校的實驗室或實習基地,逐漸關注教師和學生的“考證”問題,嘗試“校企合作”,教師“頂崗實習”的方式,總體上來看,高校采取這些措施取得了不少的成效,完善了師資隊伍的建設。但是仍然存在著以下不可忽視的問題:
在物流師資引進方面,許多高校教師呈現出年輕化、高學歷的優勢,但教師隊伍中絕大多數人都是從校門到校門成長起來的,完全沒有參與過企事業單位的實際經營管理工作,缺乏實踐經驗及解決各類經濟管理問題的能力無法勝任實踐教學需要。
在物流教師“雙師型”教師實踐方面,流于形式,兩張皮現象嚴重。包括招聘企業人員,職業資格證書、考評證書的獲得的都存在著流于形式的現象,沒有真正理解“雙師型”的含義。另外,由于專業教學和專業指導分離,專業教師負責理論教學和實踐指導,職業指導交給輔導員老師或其他學生工作線的老師負責。
在物流教師的“頂崗實習”上,很多高校熱衷于有計劃地派遣物流教師去鍛煉,提升能力,但是忽略了其存在的潛在的問題:
一是由于企業工作的連貫性,學院老師無法插手到工作中;二是從企業內部的穩定性出發,很多物流企業管理層不愿意接受學院老師的頂崗學習;三是學院老師的理論知識、原先的實踐經驗和物流企業實務操作脫節,學院老師的頂崗與企業聘用新員工一樣,企業需要一定時間來了解老師的能力,有些老師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講授經驗,卻無法很快適應企業的操作。老師需要一定時間學習和熟悉工作,物流企業一般不會給出一些重要崗位,以免影響企業的工作效率和客戶的滿意度;四是物流教師的參觀學習只能學習一些皮毛,不能深入了解業務。
對于一些非綜合性院校來說,為了實現辦“綜合性”大學的目標而設置了物流專業,物流專業的地位不高,資源有限的前提下,物流專業作為“冷偏”專業,在發展過程中得不到有效的支持,資源分配不到位,政策和資金無法向這個專業傾斜,導致物流專業整體發展薄弱,在師資建設方面也是如此。
教育部門應該完善有關的政策,學校的聲譽和可支配資源不足以吸引優秀物流教師加入進來,另外有關此類學院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教師的待遇問題,個人將來的發展問題的相對不確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物流師資隊伍建設。
對于物流專業,高校一方面要考慮到物流專業熱門的現實,要主動迎合社會發展需要,建立物流專業,另一方面要相應地考慮物流師資和基礎設施、實驗設施狀況。要統籌考慮專業和學校穩定發展的需要,以及考慮物流師資的問題,不要厚此薄彼。
在師資建設方面,高校要積極開展實踐教學,鼓勵教師轉為“雙師型”,讓教師積極參與企業實訓,不要讓“雙師型”實踐流于形式,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協作,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應用能力。
學校要根據學校本身的優勢來進行專業建設,“大而全”未必是最佳選擇。在一些交通運輸類的院校,本身各個專業的開設與物流專業有比較密切的聯系,物流專業發展比較充分而且地位比較重要。因此,要加強資源分配,不斷壯大物流師資隊伍。
[1]謝斌.高校師資培養的效率與公平問題[J].高教探索,2008,(4):127-129.
[2] 馮克江,張連緒.論“ 雙師型”和“ 三師型”師資隊伍建設[J].皖西學院學報,2011,(27):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