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丹鳳
(貴州師范大學 歷史與政治學院,貴州 畢節 551700)
產業革命以后出現許多社會問題:大規模環境污染,人的心理資源、精神資源、文化資源等日益枯竭,不僅導致社會整合資源日益貧瘠,而且直接沖擊經濟體制本身的調節功能。在這種背景下,生態經濟和佛教經濟應運而生。生態經濟是通過運用生態的理論來指導環境實踐,以維護世界的生態平衡;佛教經濟則是運用佛教思想倡導的正確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實現社會資源的整合、生態的平衡、心靈的舒適和自由以及和諧世界的構建。
1.堅持整體觀。佛教經濟的發展是以佛教的生態觀為基礎的,佛教生態觀的哲學基礎是《緣起論》,所謂“緣起”,是指現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各種條件和合而成的一個整體,不能孤立存在。整體論是整個佛教生態觀的首要特征。整個世界出于相互關系的網絡中,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每一單位都是相互依賴的因子。另外,佛教的整體論最鮮明的特征體現在它的全息思想中,佛教認為任何極其微小事物都蘊含著宇宙的全部信息。因而,佛教經濟以佛教精神為指導對現代經濟各自為陣的畸形發展進行修正。
生態經濟也和佛教經濟一樣都堅持整體觀,包括人類的偏好、認知、技術、文化和制度等都與自然、資源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因而,二者都認為在這個生態系統中人類有著特殊的地位,因為他們既理解自己在這個系統中的作用,更明白他們自己對持續性所承擔的那份責任。
2.強調持續發展。佛教經濟從佛教的勞動觀、商品觀、利益觀、消費觀、生活觀、資源觀等方面強調限制人的欲望,以減輕對環境、資源的需求和消耗。佛教經濟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認為世界上有限的自然資源是我們發展的基礎,不能放大我們的貪欲之心對大自然無限制地索取。它不僅強調要使資源可持續發展,而且也強調要使人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強調教育在培養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認為我們的發展應從現代經濟的“大量生產”轉向佛教經濟所強調的“大眾生產”上,即強調人人都應有一門生存的技能,并能進行自主的小規模的生產,從而使經濟得以可持續性的發展。
關于生態經濟所倡導的持續性及其經濟循環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1969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思鮑爾丁,他認為地球實際上是一個生產能力和自凈能力都非常有限的系統,人類經濟系統作為自然生態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沙掷m循環關系不僅包括生態經濟系統物質上的循環流動關系,而且更重要的是也包括生態經濟大系統及其各個組成的子系統在功能上的穩定有序、協調一致、持續發展,即經濟系統的運行必須與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和功能相契合,達到持續發展的目的。二者都是從持續的、整體的系統的角度來看待經濟與環境、資源的關系。
3.強調物質的基礎作用。二者都重視物質的基礎作用,佛教經濟認為物質的存在和生產都是更好地實現精神滿足的基礎和保障。佛教經濟在進行小規模的生產的過程中,強調物質的價值在于對精神價值的保障作用,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循環利用,同時也注重和社會、自然界的和諧相處,以達到和諧共生的精神境界。同時它也強調人們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不應被物質所累,而應在生產過程中追求和創造精神財富,以達到精神的滿足。生態經濟關于物質的效用問題是繼承了薩伊的效用思想,他把生產過程看作是以創造效用為目的的物質形態轉化過程。這與生態經濟學中的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物質平衡理論”相似。
生態經濟和佛教經濟雖然都是在當今生態危機的背景下產生的,但是,二者有著很大的差異,包括以下幾點:
1.依據的理論基礎不同。生態經濟是以生態學為其理論基礎的。其研究方式采用生物物理的分析方式來看待經濟活動及其過程,把生態系統作為經濟系統賴以存在的基本環境,重視影響和限制財富生產的自然生物物理因素。而英國經濟學家舒馬赫的佛教經濟學是以佛教的精神來指導經濟的發展,特別強調佛教的“八正道”中的“正命”,即正確的生活方式,以正確的生活方式來指導經濟的發展,以道德來修正主流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弊端,達到經濟發展同政治、文化、生態的協調發展。
2.生產和消費觀念不同。生態經濟學采用的是一種把生產作為經濟分析起點的“生物物理的分析方式”。它認為生產活動是人類和自然界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動,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把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經濟系統之間的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因而,生態經濟強調生產對消費的促進作用,應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生產,以滿足人類的消費欲望。
而佛教經濟則在否認主流經濟所謂“生產的問題”已經解決的觀點基礎上,提出應限制人們的欲望,利用“正命”,即正確的消費觀念來指導人們的消費,減少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對環境和生態、資源帶來的破壞,強調“大眾生產”來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以一種理性、簡約的消費理念來指導人們進行“大眾生產”,更加關注人的自我發展和可持續性,使人在生產中體驗到勞動的自由和尊嚴。
3.對科技的認識不同。二者都強調科技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性。生態經濟同主流經濟所強調的科技有相似之處,它認為科技雖然促進了經濟的騰飛,但是也帶來了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浪費,人與自然的矛盾。它強調要解決主流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必須依靠科技。這里的技術都是物化的技術,使人和自然被技術所奴化。佛教經濟強調的是“人性化的科技”。認為科技的主要任務,就是減輕人類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工作的負擔,并發展其潛能;科技雖然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但幾乎所有真正的生產行為都被轉化成毫無人性的瑣事,不但不能豐富人的內涵、激發人的潛力,反而使人更加空虛和淡漠而又缺乏思考和情感。馬克思也認為“他們希望只生產有用的東西,但是他們忘了生產太多有用東西的結果則是制造出太多無用的人。”
4.涉及的范圍不同。二者從整體的角度來考慮經濟的發展問題,但是較之生態經濟而言,佛教經濟所認為的整體的生態觀立足的范圍更廣,其立足點是宇宙主義。作為佛教基礎的宇宙主義,不把自然看作人的附屬物,而是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其觀點不僅讓人克服了人類與自然的疏離,而且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又不失其個性。
而現代生態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反人類中心主義。它認為各種個人主義都是人類中心主義的不同表現形式,就是人類自命不凡的這種對自我價值的特殊化,才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但是,生態經濟反對人類中心論只是就事論事,所主張的是全球倫理經濟的理論。
5.生態觀上的核心理論不同。生態經濟正是在尋求發現和解決三個基本問題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一是地球的資源供應能力;二是地球消納廢物的能力;三是經濟增長的規模限制問題。生態經濟的核心理論是循環經濟的思想,其本質上是要使經濟活動生態化,資源多次重復利用,并注重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資源節約。物質循環是自然過程和經濟過程相互作用的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
佛教經濟的生態觀表現為佛教的“自然觀”、“生命觀”、“理想觀”。認為人的行為應當有益于萬物的共存,對自然的尊重,從生態系統的完整、持續出發,采取符合規律的行動。佛教“生命觀”強調的眾生平等是宇宙間一切生命的平等。同時,佛教特別重視通過心靈的自覺,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進而改善自己的行為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的發展。
綜上所述,生態經濟和佛教經濟雖然都存在諸多的不同,但二者都是對主流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弊端提出經濟發展的方向,目標都是要實現經濟的整體的、可持續的發展,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對今后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英]E.F.舒馬赫.小的是美好的[M].虞鴻鈞,鄭關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21.
[2]夏金華.緣起·佛性·成佛[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3]周紀昌.生態經濟范式:特征、理論核心和成果[J].經濟縱橫(理論季刊),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