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越
(合肥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合肥 230009)
現代企業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系統中不可分割的元素是同源而分流的兩種意識形態和思想形式。二者的表現形式和存在環境雖然有所不同,目標和功能方面有所側重,但是二者深層次的文化內核卻是相同的,二者共同承載著重要的社會責任。
校園文化的內涵和概念極其豐富,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成就了校園文化的深刻內涵。廣義上認為,校園文化就是在學校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包括了學校的科研設備、教學內容、校容校貌、規章制度、價值觀念及其形成的精神氛圍。狹義上認為,校園文化是指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的課外活動。其主要內容是開展各類文化、藝術、體育活動,從而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的文學藝術修養和審美觀點。
現代企業文化內容多樣,內涵豐富,不同的企業有著不同的企業文化,但是企業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社會組織,雖然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企業的經營方式不同,但是可以將企業文化總結為: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過程中,所創造的具有該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它包括了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企業精神、規章制度等。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企業的靈魂所在。
企業和高校作為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兩個組織機構,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論是企業還是高校,都是對象型的組織機構,所謂對象型組織機構是指圍繞著某事物而展開活動的組織機構。高校的主要對象是學生、企業的主要對象是產品,而不論是高校學生畢業還是企業產品銷售,都可以視作是對社會的輸出。企業和高校在現代的聯系日趨緊密且頻繁,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組織機構,企業作為使用人才的組織機構,從哲學的角度,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都是外部社會大文化和內部主客體之間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關系的總和。現代企業文化和高校校園文化就是以形式互補,作用互利,從而有機耦合更好地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
現代社會企業和高校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高校作為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最重要的場所為社會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企業雖然是以營利為目的,但是企業作為社會中最具活力的組織機構對于科學技術的渴求和對各類人才的同樣推動成為了社會進步的發動機。
高校是進行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場所與企業相比,相對穩定,高校校園文化是一種程序文化,按部就班的文化。企業由于生存壓力較大,市場競爭激烈,企業文化則是一種競爭文化。兩者在文化表現形式上有著很大的區別。
校園文化的目標是更有效地運用各種資源,培養出更多更能適應社會發展,更能為社會做貢獻的人才,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追求的最大目標是社會校園。所以有人說校園文化是一種做人的文化。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是以校紀校風、教風、學風建設為核心,以優美的校園環境、多彩的文化生活,濃厚的學術氛圍、科學的人文精神、高雅的藝術情趣共同形成催人進取的學校精神,使學校形態、文化神態、師生心態都達到一種高度和諧的狀態,讓科學研究、技術發展、人才培養等各方面,以一種平和的穩態有序進行。例如廈門大學,就以其獨特的校園環境和人文關懷,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同時不僅贏得了該校師生對其校園文化的認可,更是贏得了社會各界對廈門大學的認可。
企業文化則有所不同,企業文化的目的是為社會提供良好產品或服務的同時追求利潤和效益的最大化。在一個企業中,企業文化體現在了企業歷史傳統、企業價值觀念、企業經營理念、企業管理風格、企業特色、員工的文化素質和行為規范、企業的物質設施建設、企業社會形象等。企業文化可以看做是一種企業哲學、是一個企業特有的從事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方法論。它是指導企業行為的基礎,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讓企業獨樹一幟、以一種自有的風格來讓企業抵御各種風險、在競爭中贏得市場。例如小米科技,作為一個成立不過五年的科技創業公司,其獨特的企業文化,是成功的關鍵所在,更是讓小米科技在成立三年內估值過百億美元。
企業文化和高校校園文化在表現形式上的差異是比較大的,企業文化注重結果,而高校校園文化更加注重過程。企業文化和高校校園文化都是以人為影響目標的,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是可以作為互補,為人自身的人格健全和性格培養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對于社會文化的完整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為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現代企業文化和高校校園文化不可避免地進行相互的影響。這種相互影響可以表現為相互促進、提高對方的有序程度。也可以表現為相互促退,降低對方的有序程度。所以對于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來說,就要相互促進,提高對方的有序程度,而不是相互促退。所謂的作用互利,就是指高校校園文化和現代企業文化相互促進,這不僅是要求高校校園文化和現代企業文化的表現形式互補,同時要求兩者作用的互利。
宜人的結構有益于高校校園文化和現代企業文化的發展,同時又有利于社會文化的建設。從校徽校訓到校園環境,從課堂教室到食堂寢室都可以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對于企業來說亦是如此,從企業標志到辦公場地,從辦事流程到開會程序都是企業文化的組成部分。
現代高校校園既是科技研究和培養人才的場所也是社會大眾的旅游熱點,許多游客愿意把高校當做旅游地點不僅在于滿足自我學生情節,更重要的是到高校中感受校園文化帶來的人文情懷。例如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由于歷史悠久同時又是我國最高等學府,歷來就受到去北京旅游的人們的追捧。武漢大學的櫻花林在櫻花生盛開時節更是人滿為患。這些高校校園文化不僅影響了本校師生,更是對社會民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了社會文化建設,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企業在生產經營和管理過程中追求的利潤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都需要通過企業文化建設來實現。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各個環節都可以產生利潤,例如,許多公司利用現代技術推行無紙化辦公,不僅節約了資源,同時節省了經營成本,而這種節約的企業文化,勢必可以培養員工節約的精神和行為。現代許多企業對于辦公場所的要求也與過去有很大的差別,在過去企業大都講究富麗堂皇、高檔裝修來展示企業實力,而現在企業已經不再刻意追求辦公場所的富麗堂皇而是一種簡約的裝潢,不僅給公司員工帶來了輕松明快的辦公環境,同時也節約了成本。這種行為不僅對員工產生了影響,同時也影響了社會風氣,有利于良好社會文化的形成。
企業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的作用互利不僅可以表現在各自的文化建設上,同時也可以表現為相互影響上。企業文化可以看做是一種校園文化的延續,現代企業的管理人員、生產人員大都經過了高等教育,企業文化在形成過程中管理人員和生產人員都習慣性地將校園文化的內容帶入到企業文化中。而企業文化對于校園文化也有一定的反作用,不同校園文化培養出的人才是不一樣的,縱使兩個人有相同的知識儲備和技術能力,但是如果兩人來自于不同高校,他們的表現還是有較大的差異,校園文化如果無法和企業文化在功能上有說互利,那么高校畢業生將無法滿足企業對人才的目標,高校辦學的目的就無法實現。所以良好的校園文化是培養優秀人才的根本。
綜上所述,高校校園文化和現代企業文化在形式上的互補、作用上的護理,才能更好地共同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科技發展,建設社會文化體系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文化保障。
[1]習近平.用傳統文化滋養當代教育[EB/OL].中國教育新聞網,2014-11-07.
[2]雷久相.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聯系和區別初探[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1).
[3]譚立.關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關系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7,(7).
[4]姜漢榮.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比較[J].交通職業教育,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