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丹丹,謝源虎
(佳木斯大學,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0)
在經濟發展跨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很多國家開始走向國際經濟的大門中,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的經濟發展從“邀請式”拉近與國外發達國家的經濟距離到“走出去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在實現與國際經濟信息共享的目標,而國內企業在跨國經營中也漸漸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我國企業從1999年到現在一直采取的是“走出去式”的跨國發展戰略,國家對企業的跨國經營在投資管理以及相關政策方面給予了很多扶持,據不完全數據統計,截至2013年4月底,跨國經營的企業數量達到了8萬多家,其相關的投資金額增長為2 000億元,并且累計簽訂的相關勞務合同的金額高達2 000億元。在企業跨國經營中,勞動力外派的數量也超過了300萬人次,在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中均有我國企業的身影,例如亞太地區和拉美非洲等地,我國的一些比較有實力的企業例如“海爾集團”、“中集集團”這些企業開始到國外建立自己的廠地,將在國內的生產線發展到國外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國外營銷網絡,據統計我國企業在跨國經營中40%的企業保持盈利狀態,發展規模也比較好,30%的企業處于平穩發展階段,盈利與虧損持平,還有30%的企業由于各方面原因還處于虧損當中。
所謂的市場發展目標不明確其實就是企業對國家實施的“走出去式”發展戰略沒有深刻理解,造成了對企業未來的市場發展不夠明確。國家制定的“走出去式”戰略其實是對企業的一種鼓勵措施,但是企業“該如何走出去”,這是企業需要結合自身實際發展狀況進行深刻思考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在“走出去式”的企業跨國經營中能夠真正盈利的企業并不多,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大部分企業本身來說,企業一方面面臨著市場經濟更加強烈的競爭,另一方面在沒有真實了解自身實際經營狀況的同時盲目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走出去發展,認為只要走出去,發展一定是良好的,從而在缺乏對走出去各方面的綜合打算和長遠計劃,因而造成了經濟上的虧損現象。
就當前經濟環境來說,我國沒有制定相關企業跨國投資的整體發展計劃,對于產業發展政策與模式上都沒有明確的體系建立。鑒于對國外投資市場缺乏統一的引導因而各地域以及其企業都“各自為政”,“隨意性”的進行海外投資,造成在一些領域內“重復性投資”。以我國的摩托車在越南發展為例,2000年我國在越南的相關摩托車企業僅僅為30家,市場比較火爆,平均一輛摩托車可以盈利850美元,隨后企業相繼跟風在越南發展摩托車行業,截至2002年,企業已經增長到了80多家,平均一輛摩托車的盈利額開始下滑到260美元,已經和生產的成本價趨同,企業從盈利到維持僅僅發生在二年之內。造成這種現象的本質原因就是產業發展政策與模式不夠完善。
在我國的越南摩托車企業僅僅在二年內就開始下滑的現象中,不僅僅是企業跟風以及產業發展政策與模式不完善的原因,另一方面原因還有企業在跨國經營中缺乏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在2001年時越南出臺了“越南進行國產化摩托車管理條例”,其中條例內容就越南摩托車市場中我國企業激烈競爭提出了進行國產化摩托車的措施。而我國在越南辦企業時為了快速發展盈利往往和當地人合作,甚至將摩托車的制作工藝交給當地人,殊不知,那技術換得的盈利僅僅能夠維持二年時間。我國企業這種缺乏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也是現今國內企業跨國經營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
我國企業在跨國經營中往往技術研發水平比較低,就我國企業本身來說,其生產的產品數量可以說是巨大的,價格定位也比較低,產品一般是“隨大流”,這種靠“復制產品低廉銷售,沒有技術優勢”的企業經營模式是不能夠長久生存下去的,當然這也與這些企業的產品綜合研發能力較低有著緊密的聯系。就當前來說,我國企業在跨國經營中大部分是從事產品加工行業,這些行業市場較低端,這與“走出去式”發展戰略的本質相背離[1]。
針對市場發展目標不夠明確的問題,優化策略應該是確定明確的企業經營發展方向。企業跨國經營并不能盲目跟風,國家政策只是一個指引企業方向的指南針,并不能代替企業去經營,真正面臨跨國經營環境的是企業本身,因而中國企業想要在跨國經營中快速發展、開拓國外優勢市場必須結合自身現有的經營狀況以及發展政策來綜合考慮“企業適不適合走出去發展”、“企業走出去發展能夠做什么”、“企業走出去發展要開拓怎樣的市場”、“企業走出去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增加銷售額還是為了將品牌做大或者是為了在國際市場開發新產品”,由此可見,不同的經營發展方向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因而企業要確定明確的企業市場經營發展方向。
國家一旦決定了要進行跨國經營發展,首先要考慮在境外的哪個國家的哪個區域開始著手,所謂的企業跨國經營其實就是企業將生產規模在地域上進行擴展,而選取的地域環境以及地域經濟結構直接影響著企業境外發展的程度,決定著企業是否能夠在境外經營中盈利,而國家應該真正地落實“走出去式”政策,確定哪些企業適合在國內發展,而又哪些企業適合在國外發展,從而制定出一系列相關條例。政府還要在宏觀宏觀調控方面加大力度,極強政府的引導作用以及政策的指導作用,鼓勵這些企業結合自身實際發展,選擇正確的跨國經營方式,從而營造出良好的企業跨國經營環境。
從我國加入WTO以后,市場在不斷的開放,企業在進行跨國經營時必須增強產品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不能隨便將技術拿去換利益,須知道技術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關鍵,而企業在長期的跨國發展中除了保護好知識產權還要在產品的技術上加大研究,充分地提高企業的產品技術值,同時在實際的經營中,企業還要盡量避免與大型集團公司展開競爭,應該將目標放在未開發的領域中,利用國內公司的支持以及相對優勢,將經營力量集中到境外市場中,充分發揮“揚長避短”的經營特點,這樣才能在跨國經營中真正地發展企業。
我國的跨國企業要充分利用本土優勢在國際市場中打造自己企業的核心產品,這就需要企業自己要加強產品技術含量,不能走“復制產品、低端產品”的道路,要結合自己的發展狀況以及國外市場中存在的機遇,切實考察還未涉及到的發展領域,綜合起來集中優勢力量來研發新產品,也就是所謂的核心產品。同時企業也可以借助一些已經在跨國經營中取得成功的企業案例,研究其實施的具體過程,開發出適合企業在國際市場發展的新道路[2]。
國家在“十一五”期間對國內企業跨國經營發展進行了展望,其一,我國在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的階段會繼續保持,并且在此基礎上逐漸對一些國外發達國家進行投資,同時擴大其相關的投資力度,在漸進的發展過程中,對“對外投資”的規模進行大力的擴展。其二,國家會繼續支持中小型企業走出中國,不僅在國內發展成功還要放眼世界,在國際大環境下謀發展,同時國家給予一定的扶持。其三,更加重視跨國企業的產品以及品牌建設環節,制定相關政策條例,促進企業產品在國際經濟環境中提高綜合競爭度,還會投入資金以及相關人力培養一批“中國的世界跨國公司”[3]。其四,以國家科學發展觀為主要發展依據,加大對科技方面的投入,綜合提高跨國企業的創新能力。
綜上分析可知,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高速發展以及我國經濟的飛速增長,我國企業在跨國經營中雖然已經有了一些成功案例,但是鑒于我國的企業還處于繼續發展階段,在實際的經營活動中依然存在著市場發展目標不夠明確、缺乏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明確企業市場經營發展方向、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等相關措施可以有效的保證我國企業在跨國經營中順利開展經濟活動。
[1]李金永.對我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思考[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09.
[2]劉彥杰.我國企業集團跨國經營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北京林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15):18-19.
[3]吳艷秋.我國企業跨國經營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戰略研究[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12,(15):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