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天楨,劉尚鈔,韋杉,蔡志堅
( 1. 北京無線電測量研究所,北京 100854;2.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二八三廠軍事代表室,北京 100854)

雙基地雷達作戰與抗干擾效能的分析*
成天楨1,劉尚鈔2,韋杉1,蔡志堅1
( 1. 北京無線電測量研究所,北京 100854;2.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二八三廠軍事代表室,北京 100854)
研究了雙基地雷達的幾何特性與多普勒頻移特性,基于雷達探測區域分析了雙基地雷達作戰與抗干擾效能,給出了在無干擾和存在自衛瞄準式干擾條件下雙基地雷達作戰效能分析結果。仿真結果表明,自衛瞄準式噪聲干擾條件下,雙基地雷達具有比單基地雷達明顯優越的作戰效能。
雙基地雷達;幾何特性;多普勒頻移;自衛干擾;抗干擾效能
雙基地雷達起源于雷達雛形產生時期,那時由于技術限制發射和接收必須使用不同的天線,而單基地雷達的盛行則是由于天線收發開關的出現[1]。出于對抗有源干擾、隱身武器和反輻射導彈等威脅的需求,雙基地雷達由于其收發異址的工作特點再次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7]。
國外從20世紀70年代即開始重視戰術雙(多)基地雷達的研制和試驗工作,美國、英國等國家開展了大量的雙基地雷達試驗項目,獲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例如美國MARS雙基地相控陣炮位偵察校射雷達、AN/TPS-71移動式超視距后向散射雷達、烏克蘭“天波”移動超視距表面波雷達和澳大利亞Jindalee雙基地雷達網等[8-9]。
分析雙基地雷達特性和比較其與單基地雷達的作戰性能,是雙基地雷達技術研究的重要問題。本文對雙基地雷達類型和優勢進行了分析,研究了雙基地雷達的幾何特性和多普勒頻移特性,采用基于雷達探測面積指標的雙基地雷達作戰效能分析方法,對比單基地雷達作戰效能,研究了接收站與發射站距離的最優配置,通過仿真分析給出了正常無干擾條件下和自衛瞄準式噪聲干擾條件下雙基地雷達的作戰效能分析結果。
雙基地雷達相對常見單基地雷達而言,是指發射天線與接收天線不在同一位置,兩者與目標的角度或距離有較大差異的雷達系統[2]。狹義的理解定義可以認為雙基地雷達由一個發射站和一個分離的接收站組成,它與類雙基地雷達和多-雙基地雷達系統可區分對待,具體示例見圖1。圖1是一個簡易雙(多)基地雷達分類圖,圖中簡略地描述了單、雙基地以及多基地等不同類型雷達。

圖1 雙(多)基地雷達示意圖Fig.1 Introduction of bistatic (multistatic) radars
類雙基地雷達,指那些不共用發射天線和接收天線的雷達,天線之間的距離足夠小,使其擁有部分雙基地和單基地雷達的特性[10]。多基地雷達通常指由多個(大于等于2)不同位置的雷達單元協同工作形成的系統,這些雷達單元既可以是發射站、接收站,也可以是收發同站,可以是移動平臺,也可以是靜止平臺。如圖1所示,多個雷達單元之間需要協同工作,發射站需要通過通訊或定時實現發射控制,接收站需要通訊協同實現多基地探測、信號處理和目標跟蹤。狹義的雙基地雷達需要特別的協同工作模式,基地間需要模式、信號相位、頻率、時間或距離以及波束指向上的同步[8]。
另外,雙基地雷達還包括一種發射站自主工作(非協同式),接收站獨立工作,兩者間沒有直接的同步,稱之為被動雙基地雷達,此類雷達通過輔助天線接收發射站直接輻射信號形成反饋同步機制[11]。此處的“被動”含義不同于單個或多個接收站依靠目標能量輻射定位干擾或輻射目標源的場景,而特指區別于單基地和狹義雙基地主動雷達的雷達系統。
雙基地雷達由一個發射站(T,transmitter)和一個接收站(R, receiver)組成,兩者之間距離L(也稱為基線)相比于目標(O,objective)與兩站的距離足夠大,其幾何關系如圖2所示。雙基地雷達受益也受制于收發異地帶來的2種特性:①發射與接收天線分離特性;②發射站-目標-接收站三角特性。

圖2 雙基地雷達幾何關系圖(T發射站,R接收站,O目標)Fig.2 Geometrical characters of bistatic radars (T-transmit station, R-receiving station, O-object)
雙基地雷達優勢:分離特性使得①連續波模式變得可行;②不再需要發射接收切換;③發射和接收站可獨立優化與設計;④系統動態布置能力提高;⑤接收站不易被發現,受到物理打擊可能性變小。三角特性使得①時間濾波和空間濾波可用于提升距離分辨力;②波形選擇范圍增加;③高重頻脈沖串波形提升雜波抑制能力;④接收站不易被干擾;⑤抗隱身目標能力提高。
雙基地雷達劣勢:分離特性使得①兩站間的同步要求增加;②接收站需獲取額外的基線信息;③兩站均需要人員配置和維護。三角特性使得①雷達作戰效能能受限于目標位置;②低空目標探測盲區增加;③接收站波束指向需與發射波束空間同步;④同步需求減少了可能的雷達工作模式;⑤技術復雜度如雷達控制、信號處理和目標跟蹤等上升。
2.1 幾何關系
以發射站、目標和接收站三點確定雙基地雷達作戰平面,圖2為此平面上雙基地雷達幾何示意圖,其中L為基線,rT和rR分別為目標到發射站和接收站的距離,ψT和ψR分別為發射角和接收角,θT和θR分別為發射波束和接收波束寬度。根據幾何原理,可推算出雙基地雷達作戰平面參數關系:
(1)
由于目標與兩站的距離通常不易直接分別測量,在實際中式(2)更易于使用:
(2)
式中:rs=rT+rR=ct為發射站和接收站到目標距離之和;t為雷達波傳播時間;c為雷達波傳播速度。
雙基地雷達中,發射站與接收站間的分離關系通常是固定不變的(或相對緩慢變化的),而三角關系則受到目標位置與基線位置關系的極大影響。通常可用雙基地雷達雙站角描述目標位置與基線位置的關系,即圖2中角∠TOR=ψR-ψT,也可用三角因子F表示:
(3)
基于公式(3),Matlab仿真可以得到某確定基線的雙基地雷達的三角因子分布,如圖3a),圖中T和R分別代表發射站和接收站位置。
依據不同F值可將雙基地雷達作戰區域劃為3個部分:
(1) 側翼區,0.1≤F≤0.9,在此區域雙站角較大,雙基地雷達可表現出與單基地雷達明顯差異特性,可稱之為真雙基地區;
(2) 橫向區,F<0.1,此區域雙站角較小,對于目標來說發射站與接收站幾乎處于同一方位,雙基地雷達與單基地雷達表現出類似特性,故可稱之為類單基地區;
(3) 基線區,F>0.9,此區域目標介于發射站和接收站之間,三者幾乎位于同一直線,接收站可能受到發射站發射波形的直接干擾,多普勒和距離分辨率均有降低,故又可稱之為干擾區。

圖3 三角因子和多普勒頻移衰減因子分布圖Fig.3 Distribution of the triangle-factor and the Doppler-attenuation-factor
2.2 多普勒頻移
雙基地雷達中目標移動引起的多普勒頻移特性與單基地雷達所觀察到的現象是不同的。單基地雷達中,多普勒頻移fd由目標相對單一雷達位置的徑向速度引起,而雙基地雷達目標的多普勒頻移則受到目標相對發射站和接收站的速度引起:
(4)
設目標運動速度為v,則式(4)亦可寫為
fd=fmaxDcosδ,
(5)
式中:fmax=2v/λ為以速度v運動的目標在波長為λ的單基地雷達處所能觀察到的最大多普勒頻移;δ為目標運動方向與雙站角平分線的夾角:
(6)
式(6)說明,雙基地雷達中目標多普勒頻移產生最大方向為以發射站和接收站為焦點的雙曲線方向,而零多普勒方向為以發射站和接收站為焦點的橢圓切線方向。D為目標雙基地雷達多普勒頻移衰減因子,如圖3b)所示:
(7)
從圖3b)可以看出,當目標沿以發射站和接收站為焦點的雙曲線方向運動時,雙基地雷達所觀察到的目標多普勒頻移在最大多普勒頻移(目標距離較遠時)和零多普勒頻移(目標穿越基線時)間變化。因此,目標雙基地雷達多普勒頻移特性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目標航跡預測的一種方法。
雷達作戰效能分析是衡量雷達系統性能的重要方法,在現代高技術條件和復雜環境下的局部戰爭中對雷達性能的掌握顯得越來越重要[12-13]。想要對雙基地雷達進行作戰效能分析,就需要建立雙基地雷達效能評估準則,需要選擇效能指標體系的效能參數。
由于雙基地雷達結構上的復雜性,本文選擇單一的威力(探測區域面積)準則作為雙基地雷達作戰效能評估準則,通過與單基地雷達相同作戰效能參數的對比,獲取雙基地雷達的作戰效能分析結果[14]:
(8)
式中:SB為雙基地雷達目標探測區域大小;SM為單基地雷達目標探測區域大小。
基于Matlab仿真,本節分析了某參數條件的雙基地雷達在正常工作和有干擾情況下的作戰效能,涉及部分關鍵參數見表1。仿真分析中,雙基地雷達基線保持不變,假設目標RCS大小不隨雙站角變化。

表1 雷達和干擾機關鍵參數表Table 1 Parameter of the radar and jammer
3.1 接收站最優配置
由于地球曲率的影響,對于某高度目標,雷達存在直視最大距離,如圖4所示。設雙基地雷達發射站天線高度ht,接收站天線高度hr,目標飛機高度H,由于地球的表面曲率,使雷達看不到超過直線視距外的目標。若目標飛機保持恒定高度,即可知雙基地雷達的目標發現區域為發射站和接收站視線間所夾航線[9]。雷達發射站和接收站最大直視距離(km)可表示為
(9)

圖4 地球曲率對雙基地雷達目標發現區影響圖Fig.4 Impact of the detection area of bistatic radars by the earth’s curvature
給定最大直視距離,可計算雙基地雷達發射和接收站公共覆蓋區域面積為
(10)

設雙基地雷達發射站和接收站最大直視距離相等,即rT=rR,根據式(8)和(10)可計算不同基線情況下雙基地雷達作戰效能因子如圖5所示,橫軸為基線長度與接收站最大直視距離比值。從圖中可知,隨著基線變長,雙基地作戰效能逐漸下降,當基線長度為接收站最大直視距離2倍時,雙基地作戰效能降為0。根據圖5分析,雙基地雷達基線應當小于接收站最大直視距離的一半長度,方能保證作戰效能較單基地雷達衰減較小。

圖5 雙基地作戰效能因子與基線關系曲線Fig.5 Relationship of the performance factor and the baseline of bistatic radars
3.2 正常工作條件
首先比較正常工作狀態下,單基地雷達與雙基地雷達作戰威力,設單基地雷達與雙基地雷達發射站位于同一位置,雙基地雷達基線為10 km。根據經典雷達方程,可以得到雙基地雷達方程為[15]
(11)
式中:Pt為雷達發射峰值功率;Gt,Gr分別為發射天線和接收天線增益;λ為雷達工作波長;σ為目標RCS;k=1.38×10-23(J/K)為玻爾茲曼常數;Ts為以K為單位的雷達等效噪聲溫度;Fn為雷達噪聲系數;Br為接收機帶寬;Ls為雷達衰減因子。
信噪比是反應雷達威力的直接指標,信噪比越大雷達所能探測的距離也越大。基于表1參數,根據式(8),可計算該雙基地雷達在正常工作條件下作戰效能為
(12)
從式(12)可以發現,當探測信噪比門限較低,雷達探測距離較遠時,雙基地雷達作戰效能接近1,即雙基地雷達與單基地雷達在此條件下性能幾乎一致;而隨著探測信噪比門限提高,雷達探測距離變近,雙基地雷達作戰效能逐漸下降。圖6為正常工作條件下,單基地雷達等信噪比圖和雙基地雷達等信噪比圖,圖中等高線中數字為信噪比值(dB)。從圖6可發現,雙單基地雷達探測區域呈圓形,而基地雷達探測區域在信噪比較低區域呈現橢圓型,隨著信噪比的提高,其探測區域呈現經典的卡西尼卵形線圖形。
3.3 自衛干擾條件

圖6 單、雙基地雷達等信噪比圖Fig.6 Equal SNR of monostatic radar and bistatic radars
雷達作為戰場對抗的重要武器,受到有針對性的干擾幾乎是必然的,因此需要對存在干擾影響條件下的雙基地雷達作戰效能進行分析。最常見的干擾形式通常為寬帶壓制式噪聲干擾,其效果反映在雷達接收系統中為抬高了處理信號中噪聲的分量,等效于抬高接收機噪聲溫度。因此干擾條件下雙基地雷達方程可寫為
(13)
式中:TJ為接收機處干擾等效噪聲溫度,
(14)
式中:Pj為干擾機發射功率;Gj為干擾機天線增益;Bj為干擾機工作帶寬;Lj為衰減因子;rj為干擾機距離。
自衛式噪聲干擾根據干擾機天線的特性可以分為瞄準式和全向式。雙基地雷達由于收發異址,對瞄準式干擾相對于單基地雷達有較好抗干擾性能,而對全向式干擾則無此優勢。基于干擾形成機理,根據式(13)和前一節分析,可知有無全向式干擾不改變雙基地作戰效能,故本節只針對瞄準式干擾,干擾機天線增益特性為
(15)
式中:θ0.5為干擾機主瓣寬度;β=0.05為波束寬度因子。
基于式(8),自衛瞄準式干擾條件下利用信干比作為雷達威力指標,獲得雙基地雷達作戰效能分析結果如下:
(16)
從分析結果可以發現,在自衛瞄準式干擾條件下雙基地雷達相對于單基地雷達的作戰效能有顯著提升,隨著信干比門限的提高,雷達探測距離變小,雙基地雷達三角關系更為顯著,雙基地雷達的作戰效能也隨之提高。圖7為自衛瞄準式干擾條件下,單基地雷達等信干比圖和雙基地雷達等信干比圖,圖中等高線中數字為信噪比值(dB)。從圖7可發現,在自衛瞄準式干擾條件下,相同干信比條件下,雙基地雷達探測區域明顯大于單基地雷達探測區域,印證了第2節關于雙基地雷達具有較好抗瞄準式干擾優勢的分析。

圖7 單、雙基地雷達等干信比圖Fig.7 Equal SNR of monostatic radar and bistatic radars
雙基地雷達作為應對越來越嚴峻的現代戰場對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近些年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從幾何特性和多普勒頻移特性角度分析了雙基地雷達的特點,以雷達探測區域為指標,基于單基地雷達對比分析了雙基地雷達作戰效能,研究了接收站與發射站距離的最優配置,并給出了正常工作條件和自衛干擾條件下雙基地雷達的作戰效能評估。分析結果表明,正常工作條件下雙基地雷達具有與單基地雷達相當的作戰效能,而在存在自衛瞄準式噪聲干擾條件下雙基地雷達具有比單基地雷達明顯優越的作戰效能。
[1] Terje Johnsen, Karl Erik Olsen. Bi- and Multistatic Radar[C]∥Advanced Radar Signal and Data Processing,France:RTO,2006:1-34.
[2] 吳曉進. 雙(多)基地雷達的發展及在現代防御體系中的作用[J]. 現代防御技術,26(3),1998:48-51. WU Xiao-jin. The Development and Effect of Bistatic Radars in Modern Deffence Systems[J]. Modern Deffence Technology, 26(3),1998:48-51.
[3] GRIFFITHS H D. New Directions in Bistatic Radar[C]∥IEEE,Radar Conference 2008.
[4] 戰立曉,湯子躍,朱振波. 變基線地空雙基地雷達動態探測性能研究[J].艦船電子對抗,2009,32(6):58-62. ZHAN Li-xiao,TANG Zi-yue,ZHU Zhen-bo, The Detect Ability of Bistatic Radars with Different Baseline[J]. Marine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 2009,32(6):58-62.
[5] 謝軍偉,張旭春,張啟亮,等.T-R 型雙基地跟蹤雷達有關問題及仿真分析[J].信息與電子工程,2010,8(6):656-659. XIE Jun-wei,ZHANG Xu-chun,ZHANG Qi-liang, et al. The Simulation of T-R Bistatic Radars[J].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2010,8(6):656-659.
[6] 戴征堅,劉玉東,許建平. 雙基地雷達的抗干擾性能與布站方法研究[J].艦船電子對抗,2011,31(5):108-111. DAI Zheng-jian,LIU Yu-dong,XU Jian-ping. The Ability of Bistatic Radars in Antijamming and How to Set Them[J]. Marine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 2011,31(5):108-111.
[7] 沈陽,陳永光,李修和. 雙基地雷達干擾暴露區的計算與仿真分析[J].現代雷達,2003,11(1):4-13. SHEN Yang,CHEN Yong-guang,LI Xiu-he. The Detection Area Computing and Simulation of Bistatic Radars[J]. Modern Radar, 2003,11(1):4-13.
[8] 朱敏,游勝志,聶健蓀. 雙(多)基地雷達系統中的若干關鍵技術研究[J]. 現代雷達,24(6),2002:1-5. ZHU Min,YOU Sheng-zhi,NIE Jian-sun. Researches of Some Key Technologies in Bistatic Radars[J]. Modern Radar, 24(6),2002:1-5.
[9] 林儉芳. 國外雙多基地雷達發展綜述[J]. 中國雷達, 2003,11(2):43-48. LIN Jian-fang. The Development of Bistatic Radars in the World[J]. China Radar, 2003,11(2):43-48.
[10] HANLE E, Dr.-lng. Survey of Bistatic and Multistatic Radar[J]. IEE Proceedings, 1986,133(7):587-595.
[11] O’HAGAN D W, KUSCHEL H,SCHILLER J. Passive Bistatic Radar Analysis[J]. Proc. of SPIE,2009,7502:1-8.
[12] 郭萬海,趙曉哲. 艦載雷達效能評估[M].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3. GUO Wan-hai, ZHAO Xiao-zhe.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arrier Radars[M]. Beijing: 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Press, 2003.
[13] 張錫祥,白華,楊曼. 信息戰中的雷達對抗[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 ZHANG Xi-xiang,BAI Hua,YANG Man. Countermeasures of Radars in the Information Battle[M]. Beijing: Electronic Industry Press, 2011.
[14] 廖玉鐘,劉付顯,劉奕. 壓制性干擾條件下的雙基地雷達探測能力研究[J].航天電子對抗,2009,25(5):29-32. LIAO Yu-zhong,LIU Fu-xian, LIU Yi. The Detect Ability of Bistatic-Radars under the Despotic Jamming[J]. Spaceflight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 2009,25(5):29-32.
[15] 許小劍,黃培康. 雷達系統及信息處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XU Xiao-jian,HUANG Pei-kang. The Radar System and Signal Processing[M]. Beijing: Electronic Industry Press, 2010.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Bistatic Radars Under Jamming
CHENG Tian-zhen1,LIU Shang-chao2, WEI Shan1,CAI Zhi-jian1
(1.Beijing Institute of Radio-Meterage,Beijing 100854,China; 2. PLA,Military Delegate at 283 Factory,Beijing 100854,China)
The benefits and handicaps of bistatic radars are compared, and som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geometry and Doppler frequency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parameters of radars’ detection areas, the best base-line of a bistatic radar is discussed, a comparative simulation result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of bistatic radars and monostatic radars under the self-defense spot jamming is provid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static radar could achieve much better performance under the self-defense spot jamming.
bistatic radar; geometrical characters; Doppler frequence; self-defense jamming; antijamming performance
2014-10-01;
2014-12-29
有
成天楨(1985-),男,重慶忠縣人。高工,博士,研究方向為雷達系統與抗干擾技術、網電安全技術、無線電傳感器網絡安全技術等。
通信地址:100854 北京142信箱203分箱 E-mail:rickchina23@163.com
10.3969/j.issn.1009-086x.2015.03.001
TN97
A
1009-086X(2015)-03-0001-06
編者按:“2014年復雜戰場環境與精確制導技術研討會”成功舉行。會議得到了國內從事空天防御的軍方、軍工單位、科研院所、高校等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征集到近70篇論文,《現代防御技術》特開辟專欄陸續分期刊登此次會議的部分優秀論文,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