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 王麗華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是指短暫的、可逆的、反復發作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常見類型之一,主要表現為腦、脊髓和視網膜局灶性缺血導致的短暫性、一過性神經功能障礙[1-2]。合理有效的治療可有效減少發作次數,避免進展為腦梗死,從而降低致殘率[3]。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被用來作為腦卒中發生的極重要的預報信號,并且大約1/3的TIA患者會繼發為腦梗死,同時繼發患者中的2/3發生在7 d內[4]。因此,對TIA患者進行早期的危險分層至關重要。Johnston等[5]對ABCD評分量表進行改良,建立了ABCD2評分量表,可以預測TIA患者近期進展為腦梗死的風險。本研究選擇2013年1月到-2014年10月來本院神經內科因TIA發作住院和TIA后發生腦梗死的患者158例為觀察對象,通過ABCD2評分結合頭頸部CT血管成像(CTA)的方法對TIA發生后進展為腦梗死的預測價值進行探討。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0月來本院神經內科因TIA發作后發生腦梗死的患者158例為觀察對象,其中男98例,女60例,平均年齡(67.35±11.02)歲。所有患者住院期間均行CTA檢查及ABCD2評分,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經本院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納入本研究。TIA的診斷標準和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均符合1996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分會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6]。
1.2 納入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入組患者住院時間不少于7 d,患者突發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和體征且癥狀持續時間不超過24 h,全部患者均完成CTA檢查及ABCD2評分調查,癥狀均符合1996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分會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6]。
1.2.2 排除標準 排除住院時間少于7 d或發作僅1次者,排除意識不清者,排除美尼埃病或者有部分性癲癇間發作者,排除最終確診為腦卒中者,排除非腦血管事件者,排除代謝性疾病或青光眼病者,排除未完成CTA檢查及ABCD2評分調查或病史資料不完全者。
1.3 方法 ABCD2評分法:總分為7分,具體的評分標準包括年齡、血壓、臨床特點、癥狀持續時間、糖尿病5項共7分。根據分值分三組:低危組(0~3分)、中危組(4~5分)和高危組(6~7分)[6],見表1。根據管腔直徑減小和信號丟失評價顱內動脈狹窄的程度:正常或輕度狹窄(<50%)、中度狹窄(50%~75%)、嚴重狹窄或閉塞(>75%或信號完全丟失)[7]。

表1 ABCD2評分標準
1.4 終點事件與隨訪 TIA發生后的第2、7、30天作為終點事件的時間點,記錄各時間點的腦梗死發生率情況。第2和7天的隨訪以面對面的方式進行,第30天的隨訪選擇以面對面隨訪和電話隨訪相結合的方式。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分析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低危組、中危組及高危組腦梗死發生率比較 患者ABCD2評分與TIA后2、7及30 d內腦梗死發生率之間分別呈正相關關系。中危組與低危組在TIA后2及30 d腦梗死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危組與低危組在TIA后2、7及30 d腦梗死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危組與中危組在TIA后2及30 d腦梗死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低危組、中危組及高危組腦梗死發生率比較
2.2 不同頸內動脈狹窄程度患者TIA后腦梗死發生率比較 患者頸內動脈狹窄程度與TIA后2、7及30 d內腦梗死發生率之間分別呈正相關關系。中度頸內動脈狹窄與正常或輕度狹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腦梗死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度頸內動脈狹窄或閉塞與正常或輕度狹窄患者在TIA后2、7及30 d腦梗死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度頸內動脈狹窄或閉塞與中度狹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腦梗死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頸內動脈狹窄程度患者TIA后腦梗死發生率比較
2.3 不同狹窄程度患者中不同ABCD2評分患者腦梗死發生率比較 不同狹窄程度患者中(正常或輕度狹窄、中度狹窄、重度狹窄或閉塞)不同ABCD2評分(低危組、中危組與高危組)患者TIA后2、7及30 d腦梗死的發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同狹窄程度患者中不同ABCD2評分患者腦梗死發生率比較
TIA由頸內動脈或椎基底動脈系統的一過性缺血所致,以突發短暫的局限性神經功能缺失為主要特征[8-9]。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通常會影響大腦功能,而很少會影響到脊髓,研究證實了在大腦區域的影響,TIA可導致在鈣化性主動脈疾病和主動脈縮窄的血栓形成。TIA后90 d內的腦梗死發病率高達10.5%~14.6%,其中50%發生于24 h內,國外研究顯示7 d內TIA患者腦梗死發生率高達8.0%~10.5%[10]。ABCD 系統(ABCD 和隨后的 ABCD2)[6,11],被開發預測TIA后急性期卒中風險的預后工具。該系統開發的目的是通過識別高危人群,以方便患者分流到專科進行護理和二級預防。它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基于自身臨床狀況識別和初步評估為特點,一般在專家評估前進行,故不包括腦成像的結果。
本研究探討了ABCD2評分結合頭頸部CT血管成像對短暫性腦缺血后發生腦梗死的預測價值,結果表明,ABCD2評分與TIA后2、7及30 d內腦梗死發生率之間分別呈正相關關系。中危組與低危組在TIA后2及30 d腦梗死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危組與低危組在TIA后2、7及30 d腦梗死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危組與中危組在TIA后2及30 d腦梗死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ABCD2評分越高,腦梗死的發生率越高。研究認為,ABCD2具有更高的預測TIA后繼發腦梗死的價值。ABCD2評分為低危、中危和高危的患者在TIA后7 d內發生腦梗死的比例分別為1.2%、5.9%和11.7%,ABCD2分值越高,發生腦梗死的比例越高[12]。顱內和顱外動脈狹窄可增加TIA復發或者進展為腦梗死的風險。本研究中患者頸內動脈狹窄程度與TIA后2、7及30 d內腦梗死發生率分別呈正相關關系。中度與正常或輕度頸內動脈狹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腦梗死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度或閉塞與正常或輕度頸內動脈狹窄患者在TIA后2、7及30 d腦梗死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度或閉塞與中度頸內動脈狹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腦梗死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頸內動脈狹窄程度越嚴重,腦梗死的發生率越高。當顱內外動脈狹窄>50%時,會產生大腦低灌注,可能引起TIA或腦梗死的發生[13-14]。進一步分析,不同狹窄程度患者中不同ABCD2評分患者TIA后2、7及30 d腦梗死的發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血管狹窄程度越嚴重并且ABCD2評分越高,患者腦梗死的發生率越高。Tsivgoulis等[15]報道,ABCD2評分≥6分的TIA患者TIA后發展為腦梗死的風險是其他患者的8倍,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ABCD2評分結合頭頸部CT血管成像對預測TIA患者2、7及30 d內腦梗死發生概率具有重要意義,能夠顯著提高預測的準確性。
[1]郗紅艷,王紅梅,朱建國,等.ABCD2評分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1周內進展至腦梗死的預測價值[J].臨床薈萃,2013,28(10):1129-1130.
[2]張業敏.腸溶阿司匹林聯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臨床療效[J].中國醫學創新,2011,8(7):165.
[3]史景衛.辛伐他汀聯合疏血通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3):43-44.
[4]張法忠,馬云香,王豐紅,等.ABCD2評分結合經顱多普勒和頸部血管超聲對TIA患者近期預后的評價[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2,19(1):20-23.
[5] Johnston S C, Rothwell P M, Nguyen-Huynh M N, et al. 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redict very early stroke risk afte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J]. Lancet,2007,369(9558):283-292.
[6]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分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5):279-285.
[7]高山,黃家星,黃一寧,等.顱內大動脈狹窄的檢查方法和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3,25(1):96-1001.
[8]孔凡蘭.小劑量尿激酶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60例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0):39-40.
[9]湯繼平.丹參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1,8(30):31-32.
[10] Chandratheva A, Geraghty O C, Luengo-Fernandez R. ABCD2 score predicts severity rather than risk of early recurrent events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 Stroke,2010,41(5):851-856.
[11] Rothwell P M, Giles M F, Flossmann E, et al. A simple score (ABCD)to identify individuals at high early risk of stroke afte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J]. Lancet,2005,366(9479):29-36.
[12]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國專家共識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國專家共識更新版(2011年)[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6):530-533.
[13] Ay H, Arsava E M, Johnston S C, et al. Clinical and imaging based prediction of stroke risk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he CIP model[J]. Stroke,2009,40(1):181-186.
[14]朱英標,盧麗萍.ABCD2評分結合頭頸CTA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后近期發生腦梗死的評估價值[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1,19(6):611-615.
[15] Tsivgoulis G, Vassilopoulou S, Spengos K. Potential applicability of ABCD2 score in triaging TIA patints[J]. Lancet,2007,369(9567):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