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偉,指 導:曾國強
(云南省玉溪市中醫醫院,云南 玉溪 653100)
天麻蜈蚣半夏湯治療偏頭痛臨床觀察
鐘 偉,指 導:曾國強
(云南省玉溪市中醫醫院,云南 玉溪 653100)
目的 觀察天麻蜈蚣半夏湯治療偏頭痛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60例偏頭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30例,給尼莫地平片40 mg,3次/d;谷維素片20 mg,3次/d。治療組30例,給天麻蜈蚣半夏湯,每日1劑,水煎服,3次/d。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0.0%。2組間治愈率與總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天麻蜈蚣半夏湯治療偏頭痛療效顯著,可以借鑒。
天麻蜈蚣半夏湯;偏頭痛;中醫藥治療;療效觀察
偏頭痛是一類有家族發病傾向的周期性發作性疾病。臨床表現為發作性的偏側搏動性頭痛,伴惡心、嘔吐及畏光,經一段間隙后可再次發病。在安靜、黑暗環境內休息或睡覺后頭痛會得到緩解。頭痛發生前或發作時可伴有神經、精神功能障礙[1]。本病屬中醫“頭風”范疇。曾國強主任醫師是云南省第三批中醫藥師帶徒工作指導老師,從事中醫臨床、科研、教學工作三十余年,醫術精湛,經驗豐富,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了一套運用中醫藥治療偏頭痛的系統理論和有效方法。吾有幸跟隨曾老師學習,聆聽教誨,受益匪淺,對老師的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頗有感悟。吾運用曾老師自擬天麻蜈蚣半夏湯治療本病3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60例患者均選自本科2012年8月—2014年6月的門診病例。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18~60歲,平均33.20歲;病程1.5~5.6 a,平均2.6 a。對照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18~60歲,平均36.75歲;病程1.3~6.1 a,平均2.8 a。2組患者上述資料經統計學分析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診斷標準:2組病例均符合《實用內科學》偏頭痛的診斷依據[1]。(2)排除標準 發熱、高血壓、中樞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過敏體質、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服用曾老師自擬天麻蜈蚣半夏湯,基本方:天麻10 g,蜈蚣1條、法夏12 g,茯苓20 g,炒白術20 g,砂仁10 g,黃芪25 g,明黨參25 g,山藥15 g,當歸15 g,制首烏25 g,杭芍15 g,川芎15 g,炒茜草15 g,炒柴胡12 g,防風15 g,藁本15 g,枳殼25 g,炙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3次,取汁450 mL,混合,分成3次服用,10天為1個療程。隨證加減:伴眩暈,去蜈蚣、藁本,加佛手、澤瀉;苔膩濕重者,去明黨參、山藥,加蘇條參、澤瀉;陰虛者,去砂仁;瘀血阻絡,加蜈蚣用量;伴外感者,去杭芍,加炒黃芩;心悸失眠者,去法夏,加遠志。
對照組 口服尼莫地平片40 mg,3次/d;谷維素片20 mg,3次/d。10 d為1個療程。
治療期間兩組均避免勞累,忌食辛辣刺激。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2]。治愈:頭痛及其他兼癥消失。好轉:頭痛減輕,發作時間縮短或周期延長,其他癥狀減輕。無效:頭痛及其他兼癥無改善甚至加重。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組均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張某,女,30歲,因左側額顳部反復隱痛2年,加重1周于2014年3月10日初診。患者近2年來反復自覺左側額顳部隱痛,勞累后誘發加重,伴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心悸寐少。1周前因勞累誘發左側額顳部疼痛,性質為隱痛,伴神疲乏力,面色晄白,納少眠差。舌淡,苔薄,脈弱。曾在外院就診,頭顱CT未見異常。經西醫西藥治療(具體不詳),癥狀無緩解,到我院就診。中醫診斷:頭風(氣血虧虛);西醫診斷:偏頭痛。治療:中藥內服調和氣血、利竅止痛,用曾老師自擬天麻蜈蚣半夏湯:天麻10 g,蜈蚣1條、法夏12 g,茯苓20 g,炒白術20 g,砂仁10 g,黃芪25 g,明黨參25 g,山藥15 g,當歸15 g,制首烏25 g,杭芍15 g,川芎15 g,炒茜草15 g,炒柴胡12 g,防風15 g,藁本15 g,枳殼25 g,炙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用。服用5劑后,頭痛及其他癥狀明顯減輕,繼服5劑,全部癥狀消失。
偏頭痛是臨床常見疾病,起病隱襲,逐漸加重或反復發作,主要癥狀為發作性的偏側搏動性頭痛,每次發作持續時間不等。西醫西藥以改善腦供血、止痛治療為主。
本病以頭部疼痛為主癥,屬中醫“頭風”范疇。《證治準繩·頭痛》指出:“醫書多分頭痛、頭風為二門,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淺而近者名頭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遠者為頭風,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觸復發也。”《普濟方》認為:“氣血俱虛,風邪傷于陽經,入于腦中,則令人頭痛。”曾老師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總結出氣血不調、清竅不利為頭風的病機。肝腎陰虛或肝郁化火、耗傷肝陰,肝陽失斂而上亢,導致氣血逆亂;嗜食肥甘厚味,勞累過度,脾失健運,痰濕內滯,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竅痹阻,痰瘀互結,氣血運行不暢;素體稟賦不足,久病氣血虧虛,氣不行血,血不載氣;心情抑郁,肝氣不舒,氣機不暢;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經絡痹阻;均會影響氣血的生成或運行,導致氣血不調、清竅不利。曾老師自擬天麻蜈蚣半夏湯,治療以調和氣血、利竅止痛為基本原則。針對常見的病因,以平肝抑陽、祛風通絡、化痰除濕、益氣養陰補血等法立方。方中天麻平肝抑陽,祛風通絡;蜈蚣搜風通絡止痛;法夏、茯苓、炒白術、砂仁化痰除濕;黃芪益氣補中;明黨參、山藥養陰生津;當歸、制首烏、杭芍、川芎、炒茜草補血活血止痛;炒柴胡疏肝解郁,升舉陽氣,宣暢氣血;防風、藁本發表散風,勝濕止痛;枳殼理氣行滯;炙甘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調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調和氣血、利竅止痛之功。隨證加減,用于臨床,可取得滿意療效。本觀察表明,頭痛方治療偏頭痛,療效顯著,優于西醫西藥治療,可以借鑒。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714-2717.
[2]ZY/T00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鐘偉(1978-),男,漢族,云南通海人,主治醫師,學士學位,云南省第三批中醫藥師帶徒工作繼承人,研究方向:內科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E-mail:475778520@qq.com
R255.9
B
1007-2349(2015)08-0052-02
201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