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細華,羅玳紅,張春華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中醫醫院,廣東 深圳 518172)
通元針法對血管性癡呆患者精神狀態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研究*
呂細華,羅玳紅,張春華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中醫醫院,廣東 深圳 518172)
目的 觀察通元針法對血管性癡呆患者精神狀態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方法 70例符合診斷的VD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予以西醫規范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通元針法針刺治療,12周后對比療效。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8.57%,高于對照組的68.5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MMSE和ADL評分均有明顯上升,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組間對比,觀察組的MMSE和ADL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元針法能有效改善VD患者的精神狀態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臨床應用。
血管性癡呆;通元針法;針刺
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腦血管疾病所致的智能及認知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患者的精神和日常生活能力受到嚴重影響,是我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常見的癡呆原因之一[1]。通元針法為廣州中醫藥大學賴新生教授所創,具有調節陰陽、通元治神、適應癥廣和療效顯著的特點。筆者自2013年以來采用通元針法治療VD患者,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全部入選的VD病例70例,來源于龍崗區中醫院門診或住院部;患者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并同意參加本研究后,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按照隨機數字表產生的隨機數字將7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治療組各35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50~75歲,平均(67.23±7.46)歲;病程1~10 a,平均(3.24±1.58)a;病情程度分級:輕度18例,中度17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60~75歲,平均(67.83±7.82)歲;病程1~10 a,平均(3.17±1.63)a;病情程度分級:輕度18例,中度17例。經統計,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程度分級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癡呆診斷參照美國《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四版(DSM一Ⅳ)癡呆的診斷標準[2],VD診斷標準采用2002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血管性癡呆診斷標準草案》的診斷標準[3]。
1.3 納入和排除標準 患者年齡在50~75歲之間,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評分≤23分,臨床癡呆評定量表進行分級判定為輕度癡呆(CDR=1.0)、中度癡呆(CDR=2.0)者;排除因老年性癡呆、混合性癡呆等引起的癡呆,合并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損害者,有精神病史者。
1.4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接受VD原發病的基礎治療,另口服吡拉西坦,每次1.2 g,每日3次,合并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給予對癥處理。觀察組同時接受通元針法治療:取穴:百會、前頂、后頂、印堂、人中、大椎、腎俞、肝俞、心俞、太溪、太沖、神門。針刺及行針手法均采用常規方法,進針后及出針前行針30 s,留針30 min,每日1次,連續治療6 d后休息1 d,共治療12周。
1.5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精神狀態(MMSE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
1.6 療效評價 療效評定根據治療前后的MMSE評分制定,療效指數=[(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治療前積分]×100%,顯效:療效指數≥20%,有效:療效指數12%~19%,無效:療效指數<12%。
1.7 統計分析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2組精神狀態和生活能力對比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MMSE、ADL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對照線比較,★P<0.05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血管性癡呆的發病率與年齡呈正相關,隨著世界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和環境污染及飲食結構等的變化,本病的發病人群呈上升趨勢,其發病機理可能與長期高血壓、動脈粥樣性硬化、反復發生的腔隙性梗死及大腦彌漫性缺血所致的皮層下腦白質變性有關,因此西醫治療本病多以改善腦循環、促進腦代謝和抑制膽堿酯酶等為主的藥物治療為主。
根據VD患者的臨床癥狀,可將其歸屬于中醫“癡呆”、“呆證”范疇,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出“腦為元神之府”,表明人的精神思維活動以及記憶功能均與大腦功能有關,因此其病位在腦;腦為髓海,心為“君主之官”,髓海由精血所充,因此本病還涉及肝、腎、心等臟腑,病機以精髓虧虛為本,治宜益精填髓、通督養神。針灸之要在于調神,調神之機在于通元。賴新生教授臨床多年,提出經穴腦相關學說,他認為人體作為生物體,針刺的干預作用必須經過大腦中樞的調整作用,再作用于臟腑器官等靶器官[4]。因此,通過針刺頭部局部且屬于督脈的百會、前頂、后頂、印堂、人中、大椎六穴,以通督脈,使一身之陽氣運行通暢;再取腎、肝、心三臟之背俞穴:腎俞、肝俞、心俞,以養臟腑神氣、入腦養元神;最后再遠取腎、肝、心三經五輸穴之腧穴:太溪、太沖、神門,以鼓舞經氣、養臟之神。諸穴合用,共奏益精填髓、通督養神之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通元針法能有效改善VD患者的精神狀態和日常生活能力,療效優于單純藥物治療,值得臨床應用。但本研究所觀察的病人均來自本院,而且研究樣本量較少,不能全面概況總體療效,望以后可以采取大樣本量、多中心觀察。
[1]李特,萬鋼,張玉蓮.調神益智針法治療血管性癡呆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7):542-544.
[2]America Phychiatrie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IV)[M].4th ED,Washington DC:American Ph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143.
[3]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血管性癡呆診斷標準草案[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2,35(4):246.
[4]王繼紅,李月梅,黎崖冰,等.賴新生通元針法臨床應用探析[J].中醫雜志,2015,56(1):17-19.
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NO:201303232)
呂細華(1976-),男,本科學歷,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神經系統疾病的針灸治療。Tel:15889718210
R749
B
1007-2349(2015)08-0058-02
2015-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