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亮 李學強
(平頂山天安煤業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平頂山 467000)
開采影響下砂壤土裂縫發育特征研究
——以汝河侯村段為例
陶海亮 李學強
(平頂山天安煤業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平頂山 467000)
作為一種開采引起的地表非連續破壞形式,裂縫受到井下開采強度、地層結構、表土性質等多種因素影響。以汝河侯村段為例,開展開采影響下砂壤土裂縫發育特征實測研究。土體物理力學性質測試和理論計算表明,砂壤土結構較為松散,黏聚力小,節理性強,較黏土更易產生開采裂縫,裂縫極限發育深度大于黏土區域裂縫深度。同時對研究區域裂縫平面方向呈串珠狀,深度方向呈束口狀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可為類似地質采礦條件下煤炭資源開采和地面建筑物保護提供技術支持。
砂壤土 裂縫 平面分布 極限深度
當地下埋藏的煤炭資源被高強度采出時,開采區域的地表將會產生劇烈的破壞,裂縫是劇烈破壞特征的一種典型顯現。當裂縫出現在建筑物、堤防、邊坡等區域時,將會對周邊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及生態環境保護產生明顯的不利影響。因此,煤炭開采引起的地表裂縫得到了廣泛重視,針對我國東部華北平原地區[1-2]和兩淮沖積平原地區[3-4],西部黃土高原地區[5-6]的開采裂縫分布及發育特征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有效地指導了井下開采和地面保護工作。但是,在我國中部平頂山礦區、永城礦區等大面積存在砂壤土,砂壤土被廣泛應用于修筑道路、填筑堤防等工程。砂壤土具有節理性強,黏聚力小,抗沖刷能力弱等特點,確定砂壤土開采影響下裂縫發育規律對指導區域井下煤炭開采和地面土地利用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本研究以平頂山礦區汝河侯村段為例,開展開采影響下砂壤土裂縫發育特征研究。
汝河屬淮河流域的沙穎河水系,是平頂山市北部地區較大河流。汝河侯村段位于平煤集團十三礦己一采區上方,該區段河床最低標高+77.7 m,河床左岸河漫灘標高+84.1~+85.3 m,河床寬闊,寬度700 m左右,水力坡度約為1‰,為砂質河床。河流右岸為受河流沖刷的陡岸。河流左堤為砂壤土均質土堤,堤頂寬5~7 m,迎、背水邊坡均為1∶2,堤高為3~4 m。
平煤集團十三礦己一采區走向長3 000 m,分東西翼,各長1 500 m,主采二迭系山西組己煤組二1煤層,煤層采厚5.8 m左右,采用雙翼后退式仰斜長壁綜放一次采全高,采區開采上限-180 m,開采下限-500 m,東西兩翼相應采深為265~585 m。11022工作面位于采區的西翼,長1 100 m,寬115 m,開采深度265~365 m,工作面的開采情況及其與汝河侯村段的對應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研究區域井上下對照圖
2.1 裂縫位置及形態實測
為研究開采引起的地表和堤防的裂縫分布情況,對11022工作面開采過程中地表堤防產生的裂縫進行了實時觀測、記錄。地表和堤防實測裂縫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
根據現場裂縫實測記錄可知,第1條裂縫在2011年1月15號出現,南北走向,裂縫寬為3 mm;第2條裂縫在2011年2月27號出現,南北走向,裂縫寬為2 mm;第3條裂縫在2011年2月29號出現,南北走向,基本平行于第2條裂縫,裂縫寬為3 mm;第4條裂縫在2011年3月17號出現,裂縫寬為10 mm;第5條裂縫最大裂縫寬為400 mm;第6條裂縫最大裂縫寬為500 mm;第7條裂縫最大裂縫寬為100 mm(第5、6、7條裂縫在2012年8月8號觀測記錄,裂縫經過雨水沖刷)。
從圖1中可以看出,裂縫出現的位置與已有研究成果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7],但裂縫形態出現了一定的特異性。主要體現在裂縫表面寬度較寬,易受到雨水沖刷影響,雨水沖刷下裂縫表面寬度有變大趨勢。
2.2 裂縫臨界變形值的確定
裂縫臨界變形值受土體物理力學性質影響。為準確獲得砂壤土開采影響下裂縫臨界變形值,在研究區域對筑堤砂壤土的物理力學特性進行了測試。分別選擇不同區域按照深度0~1 m,1~2 m和2~3 m進行土體取樣。用環刀法進行密度測試,用烘干法進行含水量實驗,采用快剪法進行土塊抗剪強度測試,采用快速固結法進行土塊固結實驗。實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砂壤土實測物理力學參數
根據研究可知[8],地表裂縫的臨界水平變形值的計算式為
(1)
式中,εJ為地表裂縫臨界水平變形值;C為黏聚力;μ為泊松比;φ為內摩擦角;E為彈性模量。
取表1中實測的平均值:C=0.018MPa,μ=0.29,φ=34°,E=20.3MPa,由式(1)可以計算得,汝河侯村段開采砂壤土地表臨界變形值εJ為3.1mm/m。
地表為黏性土的裂縫臨界變形值為4mm/m[8],而地表為砂壤土的裂縫臨界變形值為3.1mm/m,表明砂壤土抗變形能力比黏性土小。
3.1 裂縫發育深度理論計算
根據淮河下采煤地表堤防裂縫研究可知,當表土層性質相同或相近時,裂縫發育深度計算式為[8]
(2)
式中,h為地表裂縫發育的極限深度;r為土的干容重。
目前臨床上針對粘液腺囊腫的常用治療方法除傳統的手術切除外,還有液氮冷凍、微波切除、碘制劑注射、二氧化碳激光等。各種治療方法都有著各自的優點與不足。
從式(2)可以看出,裂縫深度與土的黏聚力C和內摩擦角φ有關,由此可見黏性土和砂壤土裂縫的發育深度有較大不同。土的黏聚力C大小較內摩擦角φ對裂縫大于深度的影響大,故黏土堤中的裂縫一般比砂壤土堤中裂縫較深。
將表1中實測的砂壤土物理力學參數代入上式中計算可得,研究區域砂壤土裂縫極限發育深度為4.1m。
3.2 裂縫發育深度現場開挖
為了研究裂縫在深度上的發育情況,驗證理論計算結果的正確性,在實地中選擇了在地表最大裂縫寬的位置處,對裂縫進行人工開挖。根據兗礦、淮堤的實地開挖裂縫經驗[9-10],開挖前,應在裂縫內灌入白灰水以便掌握開挖邊界;開挖時,沿裂縫向下采用梯形斷面開挖。裂縫在深度方向上實地開挖得到的裂縫情況見圖2,發育形態見圖3。

圖2 實地開挖裂縫

圖3 裂縫深度發育形態
通過實測開挖對裂縫發育深度經行研究,從圖2和圖3可知:
(1)裂縫沿豎直向上的發育形態并不是一條直線,呈曲線形態彎曲變化,這主要是受土層的性質影響。
(2)裂縫的發育深度與地形高低變化無關,經實地裂縫開挖可得,堤體內的裂縫隨堤防的起伏而起伏。
(4)當裂縫發育達到地下潛水位時立即消失,這是由于土的含水量急劇增加使黏聚力C和內摩擦角φ急減,土層會立即發生較大的塑性變形,土顆粒之間產生較大的移動,使裂縫難以形成。
(5)經實測開挖可得,砂壤土條件下裂縫發育的極限深度為3.83m,與理論計算結果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
根據傳統開采沉陷觀點,開采引起的地表裂縫呈上寬下窄形態,從地表向下發育,不會從地下一定深度發育。但研究區域在開采影響下地表裂縫呈現并不明顯,僅出現少量寬度較小的裂縫。但是,在雨水沖刷下,地表出現大量不連續的沖刷坑,裂縫寬度也明顯增大,如圖4。其中,部分沖刷坑區域出現較大程度的突然沉降,形成了小范圍的塌陷坑和塌陷漏斗,如圖5。這種現象與傳統開采沉陷規律較為不符,下面將對這種現象的原因進行分析。

圖5 裂縫區域塌陷坑及塌陷漏斗
從圖4和圖5中可以看出,研究區域為汝河灘地,灘地上密布多年生木本植物和1 a生草本植物,經多年的生長發育,該區域淺層土中植物根系發達,層層纏繞。這種結構的土體與原生土體相比,抗拉強度大大增加。而開采引起的裂縫寬度與土體的抗拉強度密切相關,研究區域的這種土體結構導致開采引起的裂縫在深度方向上的發育形態與傳統觀點存在一定差異,在研究區域的裂縫形態從深部到淺部首先呈現逐漸增寬趨勢,當達到根系密集土層時,由于土體抗拉強度增大,裂縫突然變窄形成了一種束口的漏斗形態。
在開采影響后,如果沒有外力作用,裂縫形態將保持長期不變。但是,為了耕作需要,淺層裂縫可能會被人為回填,導致表層裂縫寬度進一步減小,甚至部分區域裂縫肉眼難以發現。當有雨水降臨時,雨水會順著表層裂縫滲入裂縫內部。
砂壤土中不含有或僅含有微量的礦物質,在水力沖刷作用下,地表的顆粒被沖刷到裂縫下面,當砂壤土中的顆粒骨架支撐力變小,顆粒間的黏聚力減小,內摩擦角也相應的變小,在上覆土體作用下,土壁將不可避免地發生崩塌、垮落。這些被沖刷下來的土體顆粒和崩塌下來的土體充填裂縫的下部,將裂縫內部空間進行部分充填。隨著對淺層區域的持續沖刷,裂縫的開口寬度會逐漸變大,部分區域可能最終形成上寬下窄的“V”形裂縫。雨水沖刷作用下裂縫形態變化過程如圖6所示。

圖6 雨水沖刷下裂縫形態發育過程
(1)砂壤土裂縫地表分布位置與黏土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但裂縫形態出現了一定的特異性。主要體現在裂縫表面寬度較寬,易受到雨水沖刷影響,雨水沖刷下裂縫表面寬度有變大趨勢。
(2)由于砂壤土黏聚力較小,導致砂壤土出現裂縫的臨界變形值小于黏土出現裂縫的臨界變形值。
(3)受黏聚力和內摩擦角的共同影響,砂壤土裂縫極限發育深度大于黏土裂縫極限發育深度。
(4)分析了研究區域束口狀裂縫成因及擴展發育過程,表明植被根系增強了淺層土的抗拉強度,導致裂縫形態異常。
[1] 姚 娟,徐 工.開采引起的地表裂縫規律研究[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3(6):105-108. Yao Juan,Xu Gong.The study on ground fissure by mining[J].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9,23(6):105-108.
[2] Wu Kan,Li Liang,et al.Research of ground cracks caused by fully-mechanized sublevel caving mining based on field survey[J].Procedi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2009(1):1095-1100.
[3] 楊寶林,等.淮河堤下煤層群開采堤體采動裂縫發育深度預測及其防護方法[J],礦山測量.1995(3).12-17. Yang Baolin,et al.Prediction of fissure development depth and its protective measures by mining coal group in Huaihe enbankment[J].Mine Surveying,1995(3):13-17.
[4] 袁 亮,吳 侃.淮河堤下采煤的理論研究與技術實踐[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5. Yuan Liang,Wu Kan.Theory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Practice of Coal Mining under Huai River Dike[M].Xuzhou: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Press,1995.
[5] 余學義.地表移動破壞裂縫特征及其控制方法[J].西安礦業學院學報,1996,16(4),295-298. Yu Xueyi.Control methods of mining subsidence surface crack[J].Journal of Xi'an Mining Institute,1996,16(4),295-298.
[6] 王云虎.渭北煤田開采沉陷地表裂縫規律及其對地面建筑物的影響[J].陜西煤炭技術,1994(2),21-24. Wang Yunhu.Weihe coal surface cracks rule of mining subsidence and its effect on ground buildings[J].Journal of Shaanxi Coal Technology,1994(2),21-24.
[7] 吳 侃,胡振琪,常 江,等.開采引起的地表裂縫分布規律[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1997(2):56-59. Wu Kan,Hu Zhenqi,Chang Jiang,et al.Distribution law of ground crack induced by coal mining[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1997(2):56-59.
[8] 吳 侃,周 鳴,胡振琪.開采引起的地表裂縫深度和寬度預計[J].阜新礦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6):649-652. Wu Kan,Zhou Ming,Hu Zhenqi.The prediction of ground fissure depth and width by mining[J].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1997(6):649-652.
[9] 吳 侃,李 亮,敖建鋒,等.開采引起地表土體裂縫極限深度探討[J].煤炭科學技術,2010,38(6):108-111. Wu Kan,Li Liang,Ao Jianfeng,et al.Discussion on limit development depth of cracks in surface soilmass caused by mining subsidence[J].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38(6):108-111.
[10] 李 亮.高強度開采條件下堤防損害機理及治理對策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0. Li Liang.Study on Damage Mechanics and Repair Methods of Embankmen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High-strength Underground Mining[D].Xuzhou: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2010.
(責任編輯 石海林)
Research on the Fissur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of Sandy Loam:A Case from Houcun Region of Ruhe
Tao Hailiang Li Xueqiang
(PingdingshanTiananCoalCo.,Ltd.,Pingdingshan467000,China)
As a form of discontinuous surface damage caused by coal mining,fissures are influenced by mining intensity,stratigraphic structure,surface properties,and other factors.Based on Houcun region of Ruhe as an example,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sandy loam fissure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underground mining are carried out.The result of soil physic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test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of sandy loam is loose with low cohesive force and abundant joints,resulting that the sandy loam is more likely to produce mining fissures than clay,and the limit depth of fissures in sandy loam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clay.At the same time,the reasons that the shapes of fissures in plane are strings of beads and that in depth is in mouth shapes are analyzed.The result will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mining and ground buildings protection in similar geological and mining conditions.
Sandy loam,Fissure,Plane distribution,Limit depth
2015-02-14
陶海亮(1982—),男,工程師。
TD325
A
1001-1250(2015)-04-0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