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瓊 朱佩娟 秦書茜 劉紅


摘 要:以長沙高校周邊商業空間為研究對象,借助制度變遷理論,梳理其1992年以來不同制度變遷階段及制度環境下的空間演變,探究其內在機理,為實現制度環境建設與空間演化和諧的良性循環,促進高校周邊商業空間各方利益主體的多贏和諧局面形成。研究發現,制度環境推動制度安排更替促進制度變遷,促使空間利益主體施展行為而使空間變化;空間演變過程反之也促進制度環境的變遷,合理的制度環境建設使其更好地服務于空間的和諧構建和活力創造。
關鍵詞:制度環境;高校周邊;商業空間;演變規律
中圖分類號:TU984.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9-0102-03
引言
高校周邊商業空間的業種構成和業態布局、商業設施配套、區位條件、經營模式、空間特征、消費行為、環境治理、社區融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頗多[1~4],研究層次也從物質形態上的特征分析邁向空間合理利用的探討,并引導學者探索行為與空間的關系、行為與空間的差異效應及其背后的機制和規律[5~7]。
我國在經濟轉型建設過程中引進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并開始了對于制度變遷的研究。研究范圍從推動經濟體制改革、解決改革開放的現實問題擴展到制度環境建設、商業貿易服務、政府行為研究、企業公司創新、土地制度變遷、旅游開發、職業教育、城鎮發展等方面,研究視角逐漸由宏觀邁向中觀轉向微觀[8~12]。
本文研究的長沙高校周邊商業空間,具體范圍為湖南大學和湖南師范大學周邊包括桃子湖路、牌樓路、油煙街、阜埠河路、麓山南路、天馬路沿街商業空間(見圖1)。此處因校園破碎化,商業空間高活躍程度極具典型性;緊依風景名勝區和城中村,各空間各利益主體的訴求沖突頻繁?;诖耍P者試圖借助經濟學領域中制度變遷理論多學科視角,從制度環境層面深度解析空間利益主體關系內在機制及其促成高校周邊空間演變的本質和動因,以期實現制度環境建設與空間演化和諧的良性循環,促進高校周邊商業空間各方利益主體的多贏和諧局面形成。
圖1 長沙高校周邊商業空間范圍圖
一、研究方法
(一)理論方法
制度是限制人們互相交換行為的框架。諾斯將制度延伸為制度安排,它通過約束人們行為規則來支配經濟單位之間可能合作與競爭方式為制度主體帶來利益。當制度環境發生變化,即因規模經濟、外部成本和收益等外部條件變化產生新的潛在利益時,舊制度安排就會被新制度安排替換[13]。在此基礎上,制度環境變化及其促成的制度安排決定了交易機會與成本——收益結構,制度變遷就是效率高的制度安排替代效率低者。制度生成的影響既包括有形財富的增長,又有無形知識的積累,因此實際操作中制度的成本與收益難以準確計量,有關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多數不是準確定量化的[14]。鑒于此,筆者擬從制度變遷理論視角分析制度環境變化與高校周邊商業空間演化蘊含的內在機制。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資料調查法。梳理政策、法令及相關規劃對于長沙高校周邊商業空間演變的影響。(2)觀察法、結構訪談法和半結構訪談法。整合2000年、2007年和2014年對此商業空間的實地調查,了解不同階段各空間利益主體所處的制度環境及其促成的制度安排內容和空間發展特點。
二、長沙高校周邊商業空間演變與其制度環境
筆者依據長沙高校周邊商業空間形態發展特點[6~7~15]以及相關大事件,將長沙高校周邊商業空間演變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形成階段:1992—1998年
1992年中國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并正式宣布停用糧票,統購統銷模式破除,業種店衰落,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的業態店層見疊出,市場規律做主的經濟大環境調動了不少人開店經商的積極性。
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部分農民被市場經濟吸引和鼓動,試圖從土地上抽離尋求更為輕松的謀生尋利路徑。1995—1996年,高校開始大量招收成教生和自考生,湖南師范大學、湖南大學加快校區擴建的腳步,教學樓、學生宿舍、圖書館、實驗樓等相繼落地于附近的村民小組用地;榮灣鎮開發建設啟動,周圍農村的土地逐漸被征用。外來人口大量涌入,主要為湖南師范大學和湖南大學的學生、打工者。村民抓住學校難以解決學生住宿需求和消費需求的商機,把自身住宅或集體出資修建物業出租給學校當宿舍。1994年,村民和創業的大學生開始將部分民居改造成商店,外來人口租下牌樓路、桃子湖路和貫穿湖南大學和湖南師范大學校園的麓山南路兩側村民住宅開店,三條路開始形成有商業氣息的街道格局。
這一時期,長沙高校周邊商業空間依附學校周圍村民住宅以開始的零散點狀冒出,沿著道路連接成線并在空間上呈現急速蔓延的趨勢。消費群體主要為學生,消費構成以餐飲為主,主營中低端產品,時段性和季節性消費特征明顯。
(二)發展階段:1999—2007年
1999年高校擴招政策實行,學生人數驟升,學校后勤服務處于嚴重超負荷狀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推動城市建設和區域發展,商業迅速在高校周邊蓬勃發展,流動攤販見縫插針地活躍在人口密集區,夜市更成為高校周邊一道亮眼風景。
2001—2003年,長沙市啟動城市道路擴改建工程,通往景區的牌樓路兩側集體資產的門面及部分村民住宅全部拆除,麓山南路東側的民宅拆除。此后,人口向桃子湖路兩側和麓山南路西側集聚[6]。2003年天馬學生公寓建成,臨近的阜埠河路和天馬路兩邊商業空間驟起,其商業效益遠不及麓山村商業文明街。部分經營者占道經營現象頻發,城管部門在展開對商業空間的監管和整治,并開始注重對商業空間的培育與調整?!堕L沙市城市商業網點布局規劃(2005—2020)》提出建設榮灣鎮商業中心近期規劃中應著重調整業態,強調生態功能和文化品位。這也側面印證了消費者不斷提高的消費需求。endprint
這一時期,長沙高校周邊商業空間沿路呈線型集聚向外擴散成帶狀,逐成網絡狀滲透于社會空間。業態業種日益豐富,消費群體吸納了周圍居民和游客,產品走向中高端。桃子湖路和麓山南路商業街繁榮局面達到鼎盛,但固定門面違章搭建和流動攤販以路為市現象嚴重,管理者態度較為堅決和手段較為強硬。
(三)成熟階段:2008年至今
2008年岳麓山風景名勝區提質改造,數萬居民和村民搬出景區,麓山商業文明街(桃子湖路)被拆除,除師大附中附近桃子湖路油煙街段被改造保留,商業空間擠壓至麓山南路、阜埠河路和天馬路。
2009年,位于阜埠河路的錦繡瀟湘文化創意產業園正式開園,旨在打造文化創意人士、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培育文化業態。學生公寓商業街、樂活匯商業街按規劃實施順利開業,肯德基、家潤多等品牌相繼入駐。新的商業街區里,正規門面經營綻放異彩,流動攤販也有了規定的攤位點和經營時間段,游離二者之外的活動攤販的經營行為已逐漸符合城市管理辦法。2008年,長沙著手文明衛生城市創建,規范管理正規商鋪并加緊治理流動攤販,陸續出臺攤點經營規范、夜市規范點管理方案。2011年《長沙市城市管理條例》頒布實施,強調公眾參與和城市管理現代化、人性化,注重規劃建設。2014年,《桔子洲街道夜市管理工作方案》和《桔子洲街道夜市規范點管理辦法》等行為規范細則對天馬夜市實現統一規范經營,攤主也達成文明公約,進行自我規范。
這一時期,長沙高校周邊商業空間由帶狀擴展呈片狀街區穩固發展,商業空間分異產生。正規門面、固定攤販和流動攤販各自在空間上發揮不同作用,產品結構豐富齊全,生活服務功能的增強和消費檔次趨向多樣化。管理者的態度趨于包容,執法內容注重考慮消費者的感受和經營者的需求并趨向多方合作。
結論與討論
制度以一種自我實施的方式制約著參與人的策略互動,并在幾乎連續變化的環境下的實際決策不斷產生出來,人的有限理性、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機會主義傾向使人類社會需要制度[16],更需要深入理解和加以利用。本文透過描繪長沙高校周邊商業空間1992年以來演變的軌跡,見證了制度環境是培育制度安排的土壤,商業空間的制度變遷在變化的制度環境中曲折進行。其中,利益主體的利益博弈伴隨著制度環境的變化開展(見下頁表1)。經營者開創商業空間、促進商業空間分異及商品功能結構升級,消費者更新消費理念和提升消費要求,管理者的態度趨向包容和手段的趨向人文關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