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舉
摘 要:首先,從公允價值的概念變遷和公允價值的層次、計量與披露兩個方面對公允價值進行本質分析。其次,從準則規定和實際執行兩個層面分析新會計準則體系下公允價值在我國上市公司的運用情況。最后,從公允價值確定方法、預測和業績考核、利潤分配等方面,仔細剖析我國公允價值運用中存在的難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建議。
關鍵詞:公允價值;運用情況;難題;解決建議
中圖分類號:F23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9-0152-03
一、美國關于公允價值層次的劃分
對公允價值概念的研究和認識是隨著公允價值應用的日漸廣泛而不斷深入的。美國FASB關于公允價值概念的三個關鍵點:(1)有序交易(Orderly Transaction)。假設在計量日之前的一段時期內就已存交易市場,因而這一交易所涉及的資產和負債的市場買賣是習以為常的,該交易不是一項被迫的交易,該交易是一項假設性的交易;(2)主要或最有利市場(Principal or Most Advantageous)Market。公允價值計量假設所涉及的資產或負債將在主要市場(最大活動數量、最大活動水平的市場)或最有利市場(以最大化價格出售資產、以最小化金額轉讓負債的市場)中出售或轉讓。交易費用不予調整,脫手價格;(3)市場參與者(Market Participants)。市場參與者獨立于報告主體,即不是關聯方,熟悉情況、掌握信息,有能力對該資產和負債進行交易,自愿(而不是被迫)對該資產和負債進行交易。
美國FASB對公允價值建立了“三級次”理論,而我國2006年頒布的新企業會計準則借鑒國際和美國的研究經驗對公允價值應用也提出三個層次:其一,存在市場(活躍的)交易的情況下,交易價格即為公允價值。其二,在不存在實際交易事項的情況下,應該尋找市場上同類(相類似)的交易,以同類(類似)交易的價格作為公允價值的計量基礎。其三,如果某項資產或負債沒有由市場直接決定的可觀察到的價格,卻有合約規定的或可以預期的未來現金流量加以估計,就可運用現值技術估計公允價值,也可以采用專業評估人員的評估結果
可以看出,在公允價值計量的層次中,每個層次上的公允價值所參照的估計價格其可靠程度是不同的。第一個層次的計量依據是在市場上可以直接觀察到的信息,是最為客觀的,可靠程度最高;第二層次是不包括第一層次中的,可以通過觀察得到并能直接或間接通過市場信息進行佐證的信息,帶有估計的成分,可靠程度降低;第三層次的信息是不能觀察到的,但可根據合約規定的或通過預計的未來現金流量進行貼現加以計量而得到的,需要依靠一定的估值技術,估計成分占很大的比例,可靠程度較低。
二、新會計準則體系下公允價值運用情況
(一)公允價值在我國會計準則中的運用
在目前已經頒布的38項具體會計準則中,至少有17項不同程度地采納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對企業影響較大的是“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投資性房地產”、“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具體準則。公允價值在我國會計準則中的運用情況(見下頁表1)。
公允價值的運用,改變了舊會計制度下“只報憂不報喜”的狀況。新會計準則允許資產價值隨著市價變化及時調整,“既報喜,又報憂”,更加客觀地反映了資產的內在價值。
(二)公允價值在上市公司運用情況
從下頁表1可以看出,資產、負債中應該運用公允價值的項目較多。但我國企業真正采用公允價值的項目并不多。而且在新會計準則實施之初,上市公司公允價值的確定依據即確定方法不夠客觀、公允的問題非常突出。一方面,應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上市公司中,大部分未能詳細地披露公允價值確定依據以及確定方法,只是公允價值可靠性無法判斷。另一方面,即使披露了確定依據以及確定方法,客觀性與公允性存在質疑。隨著會計各界對公允價值研討越來越多,公允價值理念不斷深入,公允價值在上市公司的運用情況較新準則實施之初有明顯改善。
1.公允價值確定方法更加科學、可靠性明顯上升
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為了解公允價值在上市公司的運用情況,我們特意翻閱了深市100家上市公司的年報,翻閱中發現采用了公允價值計量投資性房地產的上市公司,均有明確的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取得。即使由公司董事會或市場部自行確定的上市公司,在實際計量過程中涉及的主要數據信息,均依據審慎、穩健的原則,通過實地調研、訪談、政府房地產管理部門及權威機構提供等方式取得,保證了公允價值計量結果的準確、真實。再如,股份支付中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的確定應當以市場價格為基礎。10家企業在股份和股票期權并沒有一個活躍的交易市場,考慮了估值技術,實際操作中主要采用B-S模型進行確定股票期權公允價值。
2.公允價值確定方法多參考了專業機構出具的評估價格
三成以上的上市公司采用評估價值確定支付對價、取得凈資產的公允價值。資產評估與上市公司的合作不斷加強,一定在程度上能夠解決我國市場不充分情況下如何確定公允價值的難題,也能夠為公允價值計量的客觀真實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相信,隨著我國評估界的發展,這一方面將會更加完善。
3.公允價值相關信息披露更加詳實、有利于投資者決策
大多數上市公司能夠披露一些證據表明其公允價值確定的合理性,比如以固定資產抵償債務,公司一般披露對應的評估機構、評估報告及評估價格;以債務轉為資本清償債務,公司一般披露對應的股權折算比例等等,相比新準則實施之初有所改善。
再如,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投資性房地產的上市公司,基本上能夠做到詳細披露企業主要投資性房地產的位置、面積、單位價格以及同類或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極大地有助于投資者進行參考和分析,此問題相較于新準則實施之初有了根本性的轉變。endprint
三、公允價值實施中存在的難點問題及解決建議
(一)公允價值的確定問題
1.公允價值在關聯方交易中的確定
(1)關聯方交易中公允價值運用存在的問題。從理論上講,關聯方交易屬于中性經濟范疇,它既不屬于單純的市場行為,也不屬于內幕交易的范疇。當前,上市公司經營往來中的關聯方交易主要有以下四種形式:關聯購銷、費用負擔的轉嫁、資產租賃、資金占用和信用擔保。據統計,2009年上市公司共披露關聯方交易2 543起,所涉交易金額2 019億元,發生各類關聯方交易行為的上市公司有711家,占總數的69%以上。由此可見,關聯方交易對不少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影響很大。其中,定價政策是關聯方交易中的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目前關聯方交易中存在很多漏洞的地方。
1)關聯方交易定價的自主性很大。我國上市公司關聯方交易協議定價的自主性比較大,成為某些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重要手段。從上市公司的實際披露情況來看,不少上市公司對關聯方交易定價的確定依據或未做說明,或說明的定價方式各式各樣,行業之間沒有統一的標準,缺乏可比性和可理解性,而且上市公司披露傳遞的關聯方信息非常有限。2)定價政策披露不完善。我國上市公司由于沒有統一的轉移價格披露政策,各個上市公司的關聯方交易也就缺乏可比性,而且披露所能傳遞的信息十分有限,信息使用者往往無法對關聯方交易造成的盈虧或利弊情況做出判斷
(2)解決建議。為了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轉移定價進行財務操縱,必須要加強對關聯方交易轉移定價信息披露的監管。對轉移定價做出更詳細的披露,并根據不同的交易類型制定不同的轉移定價政策。
2.公允價值在交叉持股情況下的確定問題
所謂交叉持股(Cross Shbreholding),是指兩個以上公司,基于某種特定目的,相互持有對方的股份,從而形成企業法人間交叉投資的現象。
(1)我國現行交叉持股公允價值確定方法及存在的問題。按照我國現行的會計準則,上市公司持有的流通股被直接計入可交易金融資產,其價值按照公允價值(報告期末金融工具二級市場的收盤價格)計量。在牛市中,交叉持股中的交易性金融資產通過公允價值計價形成循環放大的效應,股價上漲和業績提高相互推動,在上市公司真正經營業績沒有任何變化的情況下,其股價可以大幅上漲。
(2)交叉持股下公允價值確定的建議。針對我國目前新會計準則中以報告期末的股票市價作為公允價值來計量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投資收益,基于我國證券市場尚處于缺乏價值投資理念的弱式有效性階段,為了抑制上市公司借助證券市場的投機性操縱業績,建議以按照每個季度移動平均計算得出的股票市價作為公允價值。
(二)預測和業績考核問題
1.公允價值運用增加了預測難度。首先,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會使與資產、負債有關的公允價值變動(下轉155頁)(上接153頁)進入利潤,而這些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存在很多無法預期的因素,且其變動在管理者可控范圍之外,具有偶發性、暫時性等特點;其次,公允價值的選擇、估值與計算本身就有很多人為估計成份,一定程度上使得增加了企業管理層預測未來經營狀況的難度。
2.公允價值運用對現有業績考核指標的沖擊。根據新會計準則的規定,交易性金融資產在不同資產負債表日的公允價值變動、債務人從債權人獲得的債務豁免均應確認為當期利潤。這就出現了將這些與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無關,也不是企業管理層所能夠控制的利潤納入了業績考核的問題。
3.解決建議。如果企業的激勵機制與會計利潤相掛鉤(如獎金計劃),在對管理層業績評價時應剔除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財務費用中的未實現匯兌損益、所得稅費用中包含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營業外收支等損益,如果,應否扣除這些利潤項目。
(三)利潤分配問題
公允價值的運用產生的未實現損益,計入企業利潤,產生利潤成為分配股利的基數。一方面,已確認未實現收益并沒有給企業帶來現金流量,過度的利潤分配會影響企業的發展和經營;另一方面,當持有資產的市場價值扭曲或波動劇烈時,過度的利潤分配中可能隱含了資本的返還,從而損害企業的盈利能力。
參考文獻:
[1] 葛家澍,杜興強.會計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 黃曉榕.會計計量若干問題探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3] 竇天驕.新會計準則體系下公允價值和現值的應用[J].長春大學學報,2010,(5).
[4] 謝詩芬.價值計量的現值和公允價值[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8,(2).
[5] 徐玉德.公允價值計量理論與實務[M].北京:商務出版社,2009.
[6] 夏成才,邵天營.公允價值會計實踐的理論透視[J].會計研究,2007,(2).
[7] 鄧傳洲.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B股公司的證據[J].會計研究,2005,(5).
[責任編輯 陳鳳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