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 要:在知識和創新引領時代發展的背景下,結合循環經濟園區發展中的問題和迫切需要,將知識共享應用于園區的協同創新能力提升中,以促進不同主體間知識的獲取、流動和創造,實現循環經濟園區知識創新和協同創新能力提升的目標。
關鍵詞:知識共享;循環經濟園區;協同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9-0187-03
引言
面對經濟發展帶來的資源緊缺和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循環經濟園區的健康發展在此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同時,知識和技術的創新已成為國際競爭的重中之重,知識的獲取、流動和創造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當前園區創新力量分散無序、效率低下、自成體系等突出問題阻礙了園區發展。不難看出,循環經濟園區的協同創新能力的提升已迫在眉睫,它已經不再是某個企業、某個工藝流程、某個技術環節的自主發展,突破園區自主創新的各種障礙,推動循環經濟園區各主體創新力量的協同共進,從而實現循環經濟園區的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的有效形成與根本提升,為循環經濟園區的高效、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正是結合循環經濟園區發展的迫切需要,將知識共享應用于園區的協同創新能力提升中,以促進不同主體間知識的獲取、流動和創造,實現協同創新能力提升的目標。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在理論層面,循環經濟園區是指為了獲取更優的環境和經濟效益,不同行業組成的企業群落,通過協作集體效益得到凸顯,具有橫向耦合性、縱向閉合性和區域整合性[1]。循環經濟園區發展帶來了突出的外部經濟效應、節約空間交易成本效應和學習創新效應[2],使得其在世界范圍得到廣泛的實踐。從世界范圍的生態工業園區來看,主要有以下三種:(1)核心企業主導園區—丹麥卡倫堡園區;(2)多產業關聯共生園區—美國查塔努加園區;(3)虛擬循環經濟園區—美國布朗斯維爾爾[3]。從國外發展情況來看,發達國家的循環經濟園區起步早、發展快并具有自身特色。
在國內,譚軍、葛維琦、薛守忠等學者就循環經濟園區的基本問題進行了探討,主要涉及循環經濟園區內涵、特征、類型、模式等方面,為園區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循環經濟園區是在模擬生態系統的基礎上設計、改造,實現企業內部循環、企業間循環、園區內外經濟社會整體循環以及清潔生產的可持續性網絡園區[4]。四季春、胡水龍結合實例,探討煤炭型循環經濟園區的發展模式。裴桂芬、張澤峰對園區管理體制的特點以及存在的弊端進行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治理措施[5]。劉海、胡振鵬依據不同地區發展的特點,結合具體的園區類型,探討了循環經濟園區的生產組織形式和技術經濟特征。王倩整合眾多學科的相應理論,探索循環經濟的園區建設思路和運行機理,并提出對策思路和建議[6]。國內研究具有如下特點:(1)在實踐基礎上,分析各種園區的發展模式、特征、制度設計較多;(2)從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園區進行對比分析中,討論我國循環經濟園區發展規劃、設計、管理模式建議較多;(3)在園區建設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討園區發展中存在的觀念、法律、體制、機制等障礙的較多。
然而,當前循環經濟園區存在自成體系、分散無序等一系列突出問題,其協同創新能力的提升已迫在眉睫,加強循環經濟園區不同主體間知識的獲取、流動和創造,實現知識創新和協同創新能力提升顯得尤為重要。
二、基于知識共享的循環經濟園區協同創新能力提升
(一)循環經濟園區知識獲取能力提升
知識獲取指企業將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轉化為可供重復使用和檢索的知識,分為內部和外部知識獲取兩方面。循環經濟園區的知識獲取指園區內各個主體之間以及從外部獲得到的相關產業專有知識,并在區域內編碼化和內化的過程。
循環經濟園區作為一個相互協作的循環經濟網絡,在知識獲取者和發送者之間建立多種知識共享機制,促使發送者更有意愿分享自己的知識,通過企業個人的學習會有更多的機會獲取有效知識。園區內部知識獲取發生在不同的交叉層。第一,個人層次,即企業中的各員工;第二,組織層次,即循環園區中企業中的各部門;第三,區域層次,即園區各企業。在企業獲取知識階段,獲取內部知識的重要來源主要有個人的實踐經驗、體會,或者組織內部其他工作伙伴所擁有的可以被分享的知識。園區企業內部特殊的經驗和技能分享,日常工作的溝通、講解、示范和訓練,有利于員工知識獲取和技能的提高。循環經濟園區內部的知識共享網絡是組織知識傳播和共享知識最常用的渠道,企業部門通過管理系統對園區的相關信息、文件和知識,及時、全面的交流,從而獲取新的知識。知識獲取不是單一層面的,而是多層面學習并不斷提煉、聚合形成的系統知識。在知識獲取過程中,園區通過整理、提煉和轉化進行知識共享,使其為集體所用并加以存儲。這樣縮短了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周期,拓寬了知識顯性化的區域范圍,形成園區個體和組織知識獲取的優勢。
園區企業需要的知識不限于本組織所擁有的數據,有效的知識共享可以使企業從外部關系中獲取并吸收新知識,如客戶、競爭對手、研究機構等組織外部知識。園區應與外部知識擁有者保持接觸,通過合作與競爭的相互關系建立知識共享計劃,既可使企業獲取新知識,又保證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不外露。加強與客戶的知識共享,增加對市場需求與變化趨勢的了解。由于知識共享網絡的動態開放性,外部企業同樣也會積極與園區企業加強聯系,多方知識共享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問題進行尋找、識別并提煉,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對循環經濟園區來說,知識共享不僅控制了整個園區的知識資源,同時也不斷地獲取到了園區外部的新知識,使循環經濟園區越來越強大,增強循環經濟園區獲取知識的能力。另外,知識獲取與企業運營的實踐和研發具有密切的關系,園區與外部相關企業之間在提高產品和服務過程中的合作,會獲取到多種項目知識和異質信息。因此,知識共享打破了園區知識獲取的路徑,通過發展共享網絡來源,建立外部網絡關系,把復雜、高度編碼的知識轉化為組織更容易理解、吸收的知識,并把從外部吸收的知識轉化并共享給組織內的其他成員,進一步增強新知識的獲取。endprint
知識共享是提升循環經濟園區知識獲取能力的有效途徑,無論是企業內部知識,部門和企業積累的知識,還是從外部知識源獲取的知識,都需要通過知識共享才能確保知識獲取的來源,提升循環經濟園區知識獲取能力。
(二)循環經濟園區知識流動能力提升
知識流動不是知識從一個主體向另一個主體轉移的簡單的傳遞,真正的知識流動必須對知識加以利用和創造,實現知識的創新。循環經濟園企業之間的資源相互利用、基礎設施共享,并且有完善的信息交流系統,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互動協調的。因此,將循環經濟園區知識流動分為從橫向和縱向流動兩個方面。
園區知識橫向流動體現企業內部與園區集群之間生產、加工各環節要素知識源之間的打破壁壘,進行相互之間的自由流動和交換。在創建新的原材料、資源開采等初級階段,園區的全體員工都有可能捕捉到信息資源并貢獻給園企業的決策者。企業決策者基于園區的發展目標,對知識進行篩選和甄別,從而為企業內部乃至企業之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知識資源。在企業生產階段,開發人員將技術和市場領域的知識進行深入的整理和提煉,為企業的發展做出分析。知識充分共享是知識流動的核心內容,充分的共享使知識從分散、無序、分屬于不同主體的知識得到有效擴散,從而提高園區知識的流動性。同時,知識共享通過知識需求雙方積極參與、相互溝通潛移默化的共享隱性知識,使深藏的隱性知識不斷交流、碰撞,推動知識在循環園區的流動。知識共享系統可以幫助員工高速便捷地找出哪些知識及哪些人擁有某種知識,進而提高知識流動效率。
園區知識縱向流動指園區在發展過程中要將一個階段的知識流動到下一個階段當中,后一階段的反饋進一步促成前一階段的總結、反思和提煉,從而使知識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流動,這就是循環經濟園區發展過程中的縱向知識流動。知識共享強調園區中伴隨業務流程產生的顯性、隱性兩種類型知識的流動,如在生產與市場開發、園區創意與產品研發,產品研發與生態技術等之間的知識流動。知識共享促進知識在不同主體間,形成知識有序、有目的流動,減少組織間知識流動的阻礙。園區發展除了企業自身進行研發外,大學、研究機構和公共部門是非常重要的技術信息源。企業自身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強度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組織的發展要求,不足應對充滿競爭的外部市場。只有實現知識共享才可以使成員在獲得所需知識資源的同時,全面有效地強化園區知識優勢,促進知識創新,提升循環經濟園區的協同創新能力。
(三)循環經濟園區知識創造能力提升
知識創造指知識流動過程中的知識創新和增值。在循環經濟園區知識共享過程中,園區內相互支撐的關聯企業通過知識活動的刺激和企業間的相互學習、知識擴散,在接受新知識的同時組織成員也會產生新的問題和想法,這就是知識創造的萌發階段。此時,組織中的新知識處于分散、無序、局部的狀態,這就需要企業員工對原始知識進行去粗取精,整理和分析出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實現結構化、系統化[7]。此時,原有知識與創造的新知識才能無縫地鏈接起來。由于循環經濟園區節點上的企業要對知識加以分析,分析并解決新問題的同時新的知識又產生并傳遞出去,進入共享領域,組織內通過合作不斷的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積累新知識,共同推進園區知識創造的興趣與能力。因此,在循環經濟園區知識共享過程中,會不斷地誘發和促進區域知識創造能力。
知識創造在較大程度上必須依靠創新群體的互動進行,通過相互影響才能增強彼此溝通與共享信息,獲得必要的知識,及時做出應變,加快創新進程。循環經濟園區集群區域內,企業的間的合作是“伴生”與“優勢互補”的合作創新關系。企業的發展是在互利共生的基礎上,結成較為緊密的技術合作聯盟。面對困境時,企業難以通過自身的能力實現知識的突破解決問題,這就需要借助園區企業之間知識共享給企業提供新的知識。通過對新知識深入的識別、整理、歸類和應用,促進新舊知識進一步交融,進而推動循環經濟園區整體知識創造能力的提升。總之,循環經濟園區中的知識在特定的共享環境下,通過個人、組織、區域間不同的層級社會化、外部化、整合化、內部化的流動,促使知識創造能力呈現正面的螺旋狀成長,提升區域的知識創造能力(如圖1所示)。
結語
將知識共享融入到循環經濟園區創新能力提升的全過程,同時它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考慮多個知識主體,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本文將知識共享應用于園區的協同創新能力提升中,促進園區知識的獲取、流動和創造,實現循環經濟園區協同創新目標的實現,為促進循環經濟園區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毛瑜,張龍江,張永春,等.生態工業園區研究進展及展望[J].生態經濟,2010,(12):113-116.
[2] 薛曉燕.生態工業園區運行評價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0.
[3] 劉永清.基于循環經濟的生態工業園區構建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5):52-55.
[4] 譚軍.循環經濟園區:特征、制度變遷與設計[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1):10-14.
[5] 四季春.煤炭企業循環經濟園區的發展模式[J].煤炭學報,2006,(4):549-552.
[6] 王倩.循環經濟園區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5.
[7] 張聽光.組織知識共享的實現途徑及其風險控制研究[D].沈陽:東北大學,2005.
[責任編輯 陳鳳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