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楓
最近騰訊1億美元投資移動醫療項目成為行業熱點,互聯網醫療將成為下一個投資者競相追逐的香餑餑?
近年,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完善與推動,預計到2017年年底,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125.3億元。
有機會的地方,當然少不了百度、阿里、騰訊這些互聯網巨頭。去年年末,掛號網獲得了騰訊1億美元融資,新的移動醫療開放平臺“微醫平臺”將與微信、QQ打通,為醫院和醫生提供接口。百度則主打“大數據”,宣布推出“北京健康云”,該項目為北京祥云工程重點項目之一,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為用戶提供專業健康服務。今年年初,阿里巴巴為獲得第三方藥品電商試點牌照及藥品監管碼體系,宣布聯手云鋒基金,對中信21世紀有限公司進行總額1.7億美元的戰略投資。
不過,被視作“下一個金礦”的移動醫療領域,相較于國外,國內直到今日也沒有一家醫療健康領域的頂級互聯網公司。
目前醫療領域的服務,從新用戶獲取、潛在用戶營銷、用戶購買服務、用戶使用服務這四個節點來看,互聯網真正能做好的只有第一個環節,即用戶獲取。
健康、醫療是很個體化的事情。同樣的癥狀,在不同的人身上,極有可能病因不同,病重程度不同,治療方案不同,治療風險不同。患者(或者用戶)在這個過程中完全是非專業的,這些信息完全無法從在線服務中獲取到,所有的在線溝通甚至連營銷過程的百分之十都沒走完,如何能保證用戶消費?
這也是為什么大量醫療企業每年大把大把在搜索引擎投放廣告的原因,大家都不是傻子,同樣的資金用在互聯網上,在新用戶獲取環節的ROI最高,效果最明顯,勢必大家都會去投。
說到底,互聯網還沒有一個科學有效的辦法可以將醫療行業用戶的訴求完整地進行信息傳遞,導致在線醫療健康服務的相對滯后。
那么問題來了,投資人為何依然偏愛互聯網醫療?
改變投資局勢的,是2013年下半年以來醫療領域的一系列政策利好。業內人士認為,醫療作為人們的剛性需求具有長尾性,不僅有高昂的市場價值,還有巨大的社會價值。從宏觀環境看,我國醫療資源稀缺,分布不均勻為互聯網醫療用戶的獲取創造了有利條件。近來國家對互聯網醫療的開放政策,加速了行業發展。準確地說,投資人所看重的還是針對該行業的不同細分領域,具備醫療資源優勢、創新和資源整合能力的互聯網醫療廠商。由于傳統醫院排號難、繳費難、排醫難、排床難等諸多詬病,在線醫療被寄予厚望。
互聯網醫療這么受資本熱捧不奇怪,畢竟這塊剛需的處女地正在走向市場化,而互聯網時代孕育了它市場化的速度和切入口。不管怎樣運作,對于在線醫療領域的布局,BAT顯然都是在發揮其自身優勢的前提下進行的。而作為一個如此龐雜的行業領域,的確是任何一家所謂巨頭都無法只手遮天的。巨頭們的資本和IT技術所能夠為醫療健康行業帶來的最大好處,應當在于極大地提升既有的行業效率水平,借助大數據和在線平臺,為人們提供更為精準便捷的醫療健康服務。
中國移動醫療行業想在全球范圍內取得長足發展,就必須與國際接軌,尤其需要符合國際醫療標準。但目前國內許多醫療實踐,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沒有被納入國際醫療標準的范疇,缺乏國際制度性規范。其次,需要加強與國際的合作,目前國內市場的移動醫療App大多缺乏國際合作機制,這不利于患者獲得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也多少削弱了利用移動醫療降低就醫成本的優勢。
從實踐來看,互聯網醫療顯然已經開始走進公眾的生活。
去年健康報聯合全球著名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發布的以“消費者眼中的移動健康”為主題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近一半的受訪者曾經使用過移動健康產品。在他們中間,75%的受訪者表示選擇移動健康產品的原因是“有健康方面的問題時可以快速方便找到醫生咨詢”,70%表示“方便掛號,可預約,檢查結果可查詢”,52%表示“個人病例可攜帶、存儲方便”。此外,66%的消費者也將選擇原因歸結為“能夠獲取可靠的健康知識和醫療信息”。
從2009年起始的新一輪醫改已實施了6年,體制方面的改革在諸多環節進入深水區而阻力重重。有觀點認為,醫療信息化或另一廣義稱謂,即智慧、互聯、移動醫療將借助技術與大數據的力量,成為推動醫改的重要支點。大數據時代,將會掀起一場個人健康革命。而互聯網滲透到一個行業后帶來的摧枯拉朽的顛覆效力,也讓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成為資本熱捧的領域。
互聯網為整個社會所帶來的新增意義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連接”(呈現出去中介特征)和“智能”(智能算法應用在連接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所提供的自動化輸出)。互聯網的“連接”意義成為商業模式的核心。
而從連接產生的商業模式基礎來自對“大空間、低效率、多痛點、長尾特征”行業的滲透,通過提高其運行效率,帶來增量價值。醫療服務行業,特別是我國的醫療服務行業具備互聯網入侵的所有特征:大空間、低效率、多痛點、長尾特征。
無疑,移動醫療將給醫療衛生行業帶來巨大的變革。線上的醫醫交互、醫患交互、患患交互模式不斷拓展,行業發展讓人充滿無限遐想。如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技術手段的健康教育、醫療信息查詢、電子健康檔案、疾病風險評估、在線疾病咨詢、電子處方、遠程會診、遠程治療和康復等等。
未來的互聯網醫療事業將更科技、大膽、開放化——智能硬件是近兩年的熱門行業,其中醫療硬件更是王中之王,所以未來50年內醫療智能硬件將更科技化,甚至會出現包含不進醫院體檢、手術方面的科技器械。而一旦這些醫療器械宣布成功、安全,未來家庭體檢以及移動手術將迎刃而解。
試想一下,一個患者在不擠醫院、不擠手術臺、不擠繳費窗口的情況下,有專業的醫生、安全的醫療器械,在家就能把費繳了、手術做了,這樣會不會很瀟灑愜意呢!
或許你覺得這是在做夢,但筆者認為,總有一天它會夢想成真。
(編輯:趙佳楠 zjnst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