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金昌
他是“70后”,被同行譽為“數學王子”;他擁有令人稱贊的教學藝術,課堂上有方法領悟,有思想啟迪,更有精神激勵。在課堂上,他帶領學生感知數學的本源、感受文化的熏陶。他呈獻在我們眼前的不再是那一兩頁薄薄的教材,而是一幅充滿詩意的精美畫卷……他就是被許多青年教師奉為“偶像”的張齊華,江蘇省新生代數學名師。
語言之美:未成曲調先有情
張齊華的教學語言之美,來源于他豐厚的人文底蘊和扎實的語言功底,二者為他在課堂上隨意揮灑提供了源頭活水。課堂上,他特會“勾引”學生:“勾”住學生的求知欲望,“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勾”“引”之間,或幽默、或詼諧、或深情、或睿智,總能達到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意境,將學生的學習情緒調適到最佳狀態,使之產生自主學習的積極心理。
在《認識方程》一課的“已知數”和“未知數”的認識中,張齊華問學生:“知道自己幾歲嗎?”學生回答:“知道,12歲!”張齊華說:“知道自己年紀不奇怪,知道爸爸幾歲嗎?”學生回答:“36、38、35……”張齊華及時點撥:“像這樣,知道的數是……”“已知數。”張奇華又問:“你知道爸爸36歲,可你知道爸爸存折里有多少錢嗎?”(學生搖頭)。張齊華調侃:“這個真的要知道!”(學生開心地笑)這時張齊華追問:“像這樣,要知道的卻又不知道的數是……”“未知數!”張齊華適時小結:“但凡人類都有一個共同點,總是想方設法把‘未知數變為‘已知數。”看似平常的聊侃,其中卻滲透了“已知數”和“未知數”的聯系,學生被他詼諧幽默的語言所吸引,自覺地跟著他的思路走,為后面的進一步學習做好了鋪墊。
張齊華認為,要使教學語言具有靈性、激情、智慧、信仰和愛,就必須“蹲下”。教師要用一顆童心觸摸孩子的世界,用一種欣賞的目光打量孩子的天空,真正聽懂他們的聲音,欣賞到他們眼中美妙的世界。課堂上,他總會照顧學生的感受。當出示練習題時,他會伴著溫暖的目光問:“同學們,有困難嗎?那么,誰先來說?”在展示學生作品時,他會用關注的目光問:“你想給這份作業提點什么?”“還有什么需要補充嗎?對于他的方法想不想說點什么?”然后,他轉身告訴其他學生:“沒有必要迷信別人。”當覺得沒有其他答案時,他又會提醒大家:“有不同想法也可以大聲說出來。”他的話語總是讓人感到溫馨。
幽默與溫馨之外,“深刻”是張齊華課堂語言藝術的另一個維度。他通過深入淺出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探究數學的世界。在執教《軸對稱圖形》一課時,他這樣告訴學生:“我要給你們一些忠告,有時候,不要過分相信自己的眼睛,看上去像軸對稱圖形的也許不是,看上去不像的卻偏偏是。”接著,他讓學生根據經驗大膽猜想,選擇自己最有把握的說一說。生1說:“我認為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沿著高把它剪下來,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對折后,左右兩邊能完全重合。”生2說:“我認為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把平行四邊形對折后,兩邊的圖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認為它不是。”這時,張齊華會握著生2的手說:“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贊成你的說法,而是感謝你為課堂創造出了兩種不同的聲音。想想,要是我們的課堂只有一種聲音,那該多單調啊!”
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有一句名言:“我不贊同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張齊華的這一舉動,與伏爾泰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要過分相信自己的眼睛”“感謝你為課堂創造出了兩種不同的聲音”,這樣的評價語言富有哲學意味,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哲學的熏陶,獲得一種深刻的思想觸動。
情境之美:教學之貴在于真
張齊華主張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還課堂以本真。他曾經舉過這樣的例子,質疑某些課堂情境創設的虛假:有一次,他連續聽了兩節課,第一節課的教師從自己家的房子裝修談起,要學生幫出出主意,算一算面積是多少、要多少瓷磚,學生興趣很濃……但沒想到,到了第二節課,另一名教師又舉了自己裝修房子的例子。張齊華質疑:難道真的這么巧,兩位執教的老師都選擇在這個時候裝修房子?
他說:“為了使教學‘引人入勝,某些教師挖空心思編撰情境,并美其名曰‘美麗的謊言‘課堂的需要。現在想來,孩子們其實是清醒的,只是他們習慣了教師的作假……面對清醒的孩子,教師還如此矯情地‘創設本不真實的情境,孩子們作何感想?情境還有其存在的價值嗎?”由此,他開始思考:怎樣的情境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促進學生個性、人格的全面發展。
張齊華認為,課堂上的情境設置,真實是第一位的,真實的情境需“真實化”地呈現,切不可矯揉造作,如果因“濃重的教育痕跡”而失去真實意味,只能算一種教學虛假,對學生的人格培養和發展都是不利的。為此,他力求以真實的課堂情境,引導學生走入探索和發現之“境”。
在執教《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他出示了自己1周歲時的照片,讓學生猜照片上的孩子是誰。一名學生激動地說:“我覺得是張老師。”
師:真有眼力!這是1周歲時的我。仔細觀察。(動畫演示:身高約是頭高的4倍)
師:發現了嗎,1周歲嬰兒,頭的高度約是身高的幾分之一?
生:1/4。
師:長大后,情況又會怎樣呢?
(教師出示自己現在的直立照片,并動畫演示:頭高約是身高的1/7。)
師:現在,頭的高度約是身高的幾分之一?
生:1/7。
師:其實,不同的年齡階段,相應的分數也不一樣。同學們今年10歲左右,那么,一個10歲左右的兒童,他的頭高又約是身高的幾分之一呢?想知道嗎?
生:(激動地)想!
教師隨即邀請一個學生上臺,其他同學一起現場估計,學生們都興趣盎然……
張齊華以真實的照片和現實中的自己創設“猜想分數”情境,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要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等加深對分數的認識,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切實體驗到學習分數的價值。
張齊華說,其實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的情境俯拾皆是,關鍵就看教師是否有一顆敏感的心,善于發現、捕捉、轉化、利用。一旦生活中的真實事件為你所發現,并略作課堂化的加工,呈現在學生面前,就可以變成一種真實的數學“語境”。
在“因數與倍數”一課的導入部分,他創設了操作情境,巧用模型來建構知識,揭示概念內涵;“交換律”一課,他創設了故事情境,為新課學習搭建思考平臺;“簡單統計”教學中,他創設讓學生現場調查的情境,增進學生對統計方法及價值的理解;教學“認識整萬數”時,他從撥數游戲開始,在撥數過程中,喚起了學生對計數器、計數單位、數位等相關經驗的回憶……
張齊華在創設教學情境時,實際上已打破了學科壁壘,通過各學科的知識整合來制造課堂的“熱能效應”,達到了一種真實而自然的境界,讓學生在習得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科思維,積淀人文精神。
人文之美:文化要素滿課堂
張齊華的課堂總是流淌著人文之美,他憑借對數學教學的敏銳洞察與深刻理解,從理論與實踐層面搭建出了“文化數學”這一嶄新的教學平臺。
張齊華認為,數學課堂應當是數學文化流淌的地方,是學生用心不斷去觸摸數學本質、感受數學內在文化特質的自由天空。作為一名數學教師,理應比他人具備更加敏銳的數學視角,以捕捉現實生活中蘊含的豐富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要素,為數學教學所用,并真正轉化為學生數學成長的有效資源與動力。
一次,張齊華到桂林旅行,當同行的人慨嘆漓江的美麗風光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時,他卻被一座座實體山和水中倒影所形成的一幅幅天然的“軸對稱圖形”深深吸引,由此獲得了一種嶄新的教學靈感。回校后,他在《軸對稱圖形》一課的結尾中進行了這樣的嘗試:
他拿出自己在桂林旅游時拍下的山水照片,給學生觀看。欣賞著這些圖片,不明所以的學生嘀咕開了:“美是很美,可它們并不對稱呀!”“今天我們學習軸對稱圖形,干嘛給我們看這些圖片?”……正當學生疑惑之際,張齊華不失時機地將遮去的倒影重新展現出來。幾乎在一瞬間,所有學生都呆住了。因為,此時此刻展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幅幅大自然的偉大杰作:奇異的山、水中的倒影以及由此形成的那些沒有雕飾、不著痕跡的軸對稱圖形。學生們都被眼前這一幅幅美妙的軸對稱圖形深深打動,并驚嘆于大自然所創造的這一奇特的對稱美的意境。就這樣,一種強烈的審美體驗在學生的心中油然而生,并不斷激蕩、擴散、生成……
在張齊華看來,數學教學不只是數學知識、方法、過程的簡單堆砌與疊加,也不僅僅是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的機械傳遞與搬運。作為基礎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中必修的一門課程,數學擁有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特有的教育與文化價值,比如理性精神的滋養、數學思想方法的培育等。因此,數學教師應該把“作為文化的數學”融進課堂,使數學課堂呈現一種別樣的文化氣質。這種文氣質既可能表現在對數學內容的理解和組織上,也可能表現在對兒童數學需要的把握上,更多的還表現在對具體教學策略的選擇與運作上。有人說,張齊華的數學課有一種淡淡的“文化味”,大抵指的就是這層意思。
張齊華始終認為,在孩子的視野里,一個數就意味著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一個數就是一道難忘的風景,教師必須懂得引導學生去閱讀這些故事、尋找這些風景,讓學生透過數學符號去觸摸數學的脈搏、感受數學的溫度,從而延展生命的廣度與深度。
【人物小檔案】張齊華,現任教于江蘇省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曾是海門市學科帶頭人,多次獲南通市和海門市數學教學評比一等獎,2003年獲江蘇省小學數學教學評比一等獎,有50余篇教育教學論文發表在省級以上刊物,2005年代表江蘇省參加全國小學數學優課大賽獲一等獎,參與數學課程標準“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工作。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