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海



當我們到達玉林北流市六麻鎮南山小學長田分校(以下簡稱長田分校)時,李丕昆、宋英蘭兩位老師正在與孩子們在操場上做“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只見李丕昆老師扮作兇猛的老鷹,宋英蘭老師則扮作奮勇護雛的母雞,一群孩子跟在女教師的身后,扮作驚恐的小雞。師生們在操場上快樂地玩耍著,歡笑聲在寧靜的山村里格外響亮。
他們是一對特崗教師夫妻,主動請纓來到這個偏遠的教學點任教。這里沒有網絡,“80后”的他們基本不用QQ、不上微信。他們的生活看似簡單,然而他們卻過得快樂而充實;他們決心扎根在這里,“一直干到老”。
主動請纓,以校為家
被群山環繞的長田分校,是一所十分偏遠的“袖珍小學”,與陸川縣僅一山之隔,生源覆蓋南清、上長田、下長田3個自然村,設有一、二年級和學前班,學生總數不足90人,而且大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
過去,因為校舍差、學生少,這個教學點曾一度荒廢。2011年,在上級的支持下,這里建起了新校舍,有了一幢兩層教學樓和一個小操場,還建起了圍墻。新學校建起來了,可是原來在這里任教的兩位代課教師卻通過參加公招考試“轉正”,選崗分到其他學校去了。于是這里便沒了老師,必須從南山小學本部調配老師來。
長田分校離南山小學本部有兩三公里多的路,而且這里只有學前班和低年級學生,教的都是“鼻涕蟲”,大多數老師對此都“敬而遠之”。當南山小學的校領導正為此事發愁的時候,該校年輕的李丕昆老師找到校領導,主動要求到條件艱苦的長田分校任教。
李丕昆的老家在南寧市賓陽縣,2008年9月到北流南山小學任教,是一名特崗教師。應聘到北流市當特崗教師之前,他已在貴港市育才中學當了四年的高中教師。從市區學校到農村學校,他沒有感到有什么不適應,工作一直都踏實、肯干。李丕昆說:“我想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教書育人!”這句話讓南山小學校長林飛十分感動。
就這樣,李丕昆和一位年近退休、家住長田分校附近的老教師俞家湖一同調到了長田分校。一年后,李丕昆老師的愛人,原在北流市石窩鎮坡頭小學任教的特崗教師宋英蘭,也調到了長田分校。這個山村教學點,終于配齊了3名教師。
到長田分校任教的李丕昆、宋英蘭夫婦,帶著4歲的女兒,一家三口吃住都在學校,開始了“以校為家”的教學生涯。
除了4間教室,學校里還有兩間十多平方米的小房,一間作辦公室,一間則作為他們生活起居的臥室。這里地處深山,離集鎮還有十幾公里的山路,交通十分不便。夫妻倆把學校旁邊的一塊小荒地開辟出來,自己動手種起了蔬菜,而生活的日常用品,他們就利用周末到鎮上買回。
教學上,他們一個教算數,一個教寫字。課余時間,他們經常在菜園里勞作,一個挑水澆菜,一個拔草捉蟲。這樣安靜恬然的農村生活,讓他們感到安樂與滿足。
“村民們都很關照我們,常常有村民給我們送來吃的、用的,推辭了他們還會生氣!”宋英蘭笑著對筆者說。2014年12月22日是冬至,村里有殺雞敬神和包粽子的習俗,宋英蘭班上的學生林詩茵的媽媽把敬神的一只土雞、一掛豬肉平均分成兩份,把其中的一份和幾條粽子送到了學校,硬是要宋英蘭收下。還有一年級學生林茵娣的奶奶,多次送土雞蛋到學校給他們夫妻倆。“林奶奶說土雞蛋特別有營養,叮囑我們煮給女兒吃?!彼斡⑻m感動地說。此外還有番薯、芋頭、豆子、青菜等,都會時不時有村民送來。
“寒暑假和稍長的節假日,如果我們不在學校,總會有好心的村民給我們的菜地澆水,無論離開多久,回來一看,那小菜園還是一片青綠!”說到村民對他們的好,宋英蘭十分感動。
真情關愛,無悔付出
長田分校附近的南清、上長田、下長田3個自然村共有約兩千多人口,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村子里常住的都是老人和留守兒童。“我們就是這些留守孩子的啟蒙老師和臨時家長!”李丕昆自豪地說。
這里的孩子,讀到三年級就會轉到南山小學本部就讀。盡管如此,這里依舊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學校除了教語文和算術,還教體育、音樂、美術,甚至還教幼兒國學,課程科目開設得齊全且有特色。在教學分工上,李丕昆負責數學、音樂、體育,宋英蘭、俞家湖負責語文、美術和班級管理。
學前幼童和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可塑性強、好奇心強,但注意力較差,自律性、自覺性很弱。要教好這些孩子,委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皢⒚呻A段的教育很重要,我們要盡心盡力教好這些孩子,特別是要抓好養成教育,為他們的人生打下亮麗的底色!”宋英蘭老師這樣說。
李丕昆、宋英蘭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對孩子進行輔導,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山里的孩子們。
該教學點有一個叫林茵娣的學生,是個聾啞孩子,父母都外出打工了,她跟著奶奶在家生活。對于這個特殊的孩子,李丕昆、宋英蘭給予了無私的關愛。宋英蘭告訴筆者,這個孩子雖然聾啞,但很可愛,很聰明,上課的時候,需要多花一些時間來教她,比如在其他學生做作業時,她就用手勢和棍子來教她做算數。能聽懂的,她就點點頭;聽不懂時,她就搖搖頭。在宋英蘭的耐心教導下,現在林茵娣的學習基本都能跟得上,并不比別的孩子差多少。
談到老師對自己孫女的關愛,林茵娣的奶奶十分感激,她動情地告訴筆者:“李老師、宋老師都是好老師,像疼愛自己的女兒一樣疼愛我的小孫女。”
宋英蘭還告訴筆者,除了林茵娣,學校里還有兩名特殊的孩子,一個是有點弱智的林李武,一個是腿腳有點瘸的林梓祥,他們都是留守兒童?!敖塘掷钗鋵W習要有耐心,別的孩子教一兩遍就會的,對他可能要教十幾遍才行?!彼斡⑻m說。
對于林梓祥,李丕昆和宋英蘭也付出了同樣的關愛。林梓祥的家就在學校旁邊,跟著年邁的爺爺一起生活。這個孩子不怎么想上學,特別是一到天冷就更不想上學,李丕昆于是經常跑到他家,把他背到教室上課。
李丕昆、宋英蘭教學水平突出,得到村民們的肯定和稱贊。林詩茵的媽媽對筆者說:“李老師、宋老師真是好,我女兒把他們當成‘偶像,科科成績都很好,回到家也特別懂事和聽話,真是要謝謝他們!”
采訪期間,李丕昆、宋英蘭帶著筆者在村子里走訪。他們穿屋過宅,十分熟悉村里的情況,還不時告訴筆者“這個房子是某學生家的,那個房子是某學生家的”。
“放學后,我們一家三口常在村子里散步,不時到村民家坐坐,算是一次家訪吧。”宋英蘭笑著說。
當筆者問他們“真的一輩子都打算在這里教書嗎”時,他們十分淡定地回答:“教好孩子是做教師的本分。山村的教學工作看似是簡單枯燥的,但對我們來說卻是充實快樂的。年輕人吃點苦沒什么。在哪里工作生活都一樣,我們倆愿意在這里工作一輩子!”
在這個偏遠的山村教學點里,李丕昆、宋英蘭這對年輕的“80后”夫妻教師,就這樣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無悔于自己的選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農村教師、特崗教師的光榮職責。
據北流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北流市的山山水水之間,共有300余個農村教學點。在這些偏遠的教學點中,還有許許多多像李丕昆、宋英蘭這樣樸實無華、默默堅守、令人欽佩的農村教師,他們燃燒自己,傳薪授業,照亮了山里娃的人生之路。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