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寧辰
實際上,郭力對數據結果并不十分滿意。
盡管周圍人看來,他帶領團隊開發的“語音紅包”在春節的紅包大戰中獨樹一幟,躋身于擁有極具個人影響力的鄧飛“搶節飯”,和資源深厚的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紅包公益項目中,也毫不遜色。
這款能夠把祝福以語音形式發送的“語音紅包”,在2015年2月15日晚8時上線,一個小時之內就吸引了兩萬名網友熱情參與,后臺互動人數達八萬,輻射人數上百萬。網友每轉發一次,企業即支付一元錢用于指定的公益項目,首批“語音紅包”的善款用于支持天津祥羽孤獨癥互助會的孤獨癥兒童康復托養項目。截至《中國慈善家》采訪郭力時,已籌集善款200余萬。
因為微信后臺壓力過大,上線一小時后,“語音紅包”即無法在朋友圈中傳播,這讓郭力有些失望。“原本我希望輻射的人群能達到千萬級,成為一個現象級的產品。”郭力告訴《中國慈善家》。
郭力是濱海助殘公益基金會的秘書長,基金會是一家剛剛成立幾個月的地方性公募基金會。如何于短時間內在行業中站穩腳跟,是郭力首先考慮的問題,而籌款和項目都是重點。此前,他做過政府項目、辦過社會企業、也做過志愿者,有五年的助殘領域從業經驗。他深知“苦情訴說”式的籌款方式并不能打動企業捐贈人,而他的海外商學院留學背景讓他深信,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商業管理思維對解決現實問題更為直接有效。
目前基金會的專職工作人員只有3名,郭力另辟蹊徑,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組建了一個技術研發團隊,專門開發互聯網類面向大眾的創意產品,團隊成員多為4A廣告公司資深創意人、設計及技術人員。經過頭腦風暴,團隊討論出近20個創意產品方案,有基于Html5頁面產品,有煽情短片,也有手機APP應用。“‘語音紅包只是其中的一款產品,因為恰好趕上春節,就首先上線嘗試。”
郭力把“技術流”作為自己的關鍵詞,他希望通過“走心”的技術,達到和其他知名基金會在人海戰術、個人影響力、強大調動能力等方面比肩的能力。為此,他表示,不希望產品研發團隊深入了解公益行業,“如果了解太多,會限制創意的思維。只需要考慮到普通公眾的需求,能跟公益看起來沒關系才好。”
找到贊助企業后,郭力會直接用商業的方式跟企業談。“我會告訴他們,如果我有一款互聯網產品,每轉發一次,你的企業商標和logo就會被有效傳播一次,你愿不愿意為此掏一筆廣告費用?”至于錢用在哪里,“那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內容。”
“我雖然是在做公益,但我一直相信,想做公益,首先要照顧私益。”郭力觀察到,如果總是以公益的名義轉發活動或者產品,時間長了,對網友的愛心傳播會產生遞減效應。“我希望網友在看到這個東西的時候,認為跟公益是一點關系都沒有的,純粹是實用的功能,對他自己有利。”
留學期間,郭力常去英國的慈善超市購物。他發現,雖然超市很多工作人員是殘疾人,并且盈利也會用于公益項目,但是“他們的公益理念更加成熟”。比如說,“顧客會坦然認為,‘我就是來買便宜貨的,這個理念的核心是沒有任何人改變任何事,也沒有任何人吃虧,每個人都得到利益。”
對于這樣的思維模式,他找過很多商界CEO、金融VC界人士聊過,大家普遍的反應是,“你這樣的思路好奇怪。”郭力反而一下子有了信心,“奇怪就對了,說明沒有人這么做過。”
郭力向來是一個不喜歡循規蹈矩的人。大學暑期的一次英語培訓課點燃了他留學的熱情,通過發奮努力他先后拿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劍橋的錄取通知。留學期間他發現周圍的好多同學都是殘疾人,然而他們的舉止心態與常人無異,回想在國內的生活圈子中很少看到殘疾人,“那么全中國8500萬殘疾人都到哪里去了?”
帶著這個課題,他閱讀了大量論文和研究報告。在多數同學畢業后進入投行、電商、快消等高收入行業時,他選擇回國到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從事政策的起草工作,后又創辦為殘疾人提供培訓和就業的社會企業。和殘疾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他感受到這個群體的特殊,“他們一方面很較勁,另一方面又對現實妥協,考慮事情容易從現實的角度出發。”
曾經在與殘疾人交流時,出于對方的誤解和情緒宣泄,他挨過不少打。最初他會憤怒,后來他學會去理解他們的無奈。“他也就能跟我發發威,如果在街上,不知道會被打成什么樣子。”
為了勸一個不愿意參加培訓的殘疾人朋友上課,郭力陪著他喝了三天酒,到最后兩人兄弟相稱。他強勢地告訴對方:“你如果還不來上課,咱們以后就相互不認了!”認真接受完培訓后,對方找了一份電腦美工方面的工作,開始有了穩定的收入。
郭力之所以如此執著地關注殘疾人行業,部分是因為留學期間,看到身邊殘疾人大都生活態度十分坦然,引發了他的研究熱情。更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自己,“我在英國看到很多助殘組織的從業人員都是很體面的,西裝革履,氣宇軒昂,也很有情懷。”雖然回國后他感受到現實的落差,但是仍然對未來抱持樂觀,“幾年之后,這種差距應該會越來越小。”
業余時間郭力喜歡組織劍橋同學聚會。海歸思維在他身上烙印明顯,“中國有句老話叫‘摸著石頭過河,摸著石頭意味著沒譜,發展了百年的商業管理思維已經有足夠的理論基礎,公益的探索才十幾年,還不夠。”在觀察、思考了互聯網巨頭的商業戰略后,他發現,“助殘只是很小一塊。雖然人群數量很大,但涵蓋面比較窄。未來我希望在北京、天津及華北,成立一個小的公益聯盟。商業聯盟做的是整個產業的生態圈,只有形成生態圈,才能成熟。”
2015年,郭力希望能夠將團隊研發的20款產品陸續上線,“在籌款層面,有三到五個互聯網產品能產生影響力,在資助項目上,至少有兩個相對成熟的項目。”如果募款順利,“能生存下來”,郭力希望未來能往創投型基金會的方向發展,支持更多公益機構的項目。
五年來郭力一直在變換自己的角色,從政府官員到社團發起人、社會企業發起人、基金會秘書長,已過而立之年的他并不介意將角色繼續變下去。鄧飛和李連杰是他做公益的榜樣,“如果有機會,我也很希望能夠去壹基金這樣的基金會學習,做個志愿者,多接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