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會壇
轉身做公益這些年的經驗,使孫春龍反思,看見了他自己:絕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
“一路碰釘子,一路摔跤,就這么走過來的。”在一家川菜館,孫春龍對《中國慈善家》記者說,聲音里的柔軟,與他外表的“五大三粗”對比鮮明。
2008年9月,他曾毅然挺身在風口浪尖,公開向前山西省代省長王君具名舉報山西婁煩礦難瞞報真相,并向全世界宣告:“我是一名記者,我有責任用各種手段去讓真相顯現,我不是打醬油的,我也不會去做俯臥撐,其實歸根結底,我們都有著同樣的目的,就是讓這個世界和這個國家更加美好。”
出身草根的他,懷揣著“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的新聞夢想,橫眉怒目,往金錢與權力遮蔽的陰暗處,執著地尋找光明。他原本以為,自己會在“調查記者”的榮光中,以一名東方瞭望者的姿態老去。
回憶當年,再看如今自己的一些變化,孫春龍有時都覺得不可思議。“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感到了一種卑微。”他說,“以前覺得自己很牛、很厲害,后來在工作過程中慢慢發現,還是不要太張揚。這是一種妥協。”
此時,他不再是調查記者,而是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理事長。2011年6月30日,就在中國公益慈善事業因“郭美美事件”炸鍋之際,孫春龍在微博上宣布,“已辭去《瞭望東方周刊》現有工作”,在從事記者工作十二年之后轉身公益,專注關愛抗戰老兵活動。
消息一經發出,“英雄”、“氣魄”、“風骨”、“致敬”、“支持”等網友評論蜂擁而至。他自己也躊躇滿志,“覺得自己有很多朋友,抗戰老兵這個事情又值得關注,肯定會有很多人來參與。”
他把事情想得太簡單,很快就遭遇了第一枚釘子。辭職后,他著手籌建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根據2004年6月1日起實施的《基金會管理條例》規定,“(地方性)非公募基金會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萬元人民幣”。
孫春龍去找了一幫企業家朋友。他們口頭承諾了原始基金的捐贈,但最終,“承諾真的如風”,根本沒做好準備的他有點不知所措。
幾經波折,原始基金籌到了,卻又不時有不好的消息傳來。“無數跡象已經表明,這個和原國民黨抗戰老兵有關的民間機構,很有可能胎死腹中。”孫春龍在博客中寫道。
2011年11月11日傍晚,剛剛散會的深圳市民政局領導打來電話,告訴他基金會獲批的消息時,他興奮得一下子“滿血復活”,直想順著筆直的深南大道裸奔歡呼。
然而,“苦難歷程才剛剛開始”。直到一年之后,孫春龍才慢慢體會到基金會成立晚宴上,理事徐紅兵敬酒時,一臉沉重地對他說的這句話的含義。
在基金會的第一次理事會上,徐紅兵說,大家要幫助孫春龍進行一次轉型,從一位著名調查記者到一名基金會管理者。這句話,孫春龍聽到了,卻沒聽進去。
回頭再看,孫春龍毫不諱言自己彼時“有一種自以為是”。一位原來每天都六點多到辦公室、超負荷地工作的員工,在離開時說的一句話讓他至今銘記。那位員工說:“我是一挺機關槍,但你孫春龍是到處亂指揮,沒目標和章法地亂掃。”
孫春龍承認自己當時的出發點,更多地還是個人而非專業的公益角度。他說,一開始的時候,他甚至想不接收小額捐助,只談一些大額捐助;勸募過程中,只顧講感人的故事;對員工、志愿者,則要求完全服從。
才過半年,基金會的發展就遭遇了巨大危機,分歧、抵觸與爭吵愈演愈烈,最終變成了對作為理事長的孫春龍的公開罷免。在微博上,對他的質疑乃至咒罵也越來越多。
2012年7月,第二次理事會上,罷免理事長的議案未獲通過。但是,在那前后,秘書長李明輝、理事應憲、孫冕等人的陸續辭職,讓基金會的工作瀕臨停滯。
“那個時候很迷茫,很委屈,就覺得自己來做公益,以前那么好的地位、工資都不要了,來做這么個東西,竟然還要受這么個罪,所以,甚至萌生過退意。”孫春龍告訴《中國慈善家》。
最后是怎么走過來的?他坦然道:“也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是挺,厚著臉皮、咬著牙挺,然后慢慢總結經驗教訓,去學習、去了解。”輕描淡寫背后是一整個自省、反思和轉型的過程,漫長又艱辛。期間,一些原來在企業工作過、有著豐富商業運作經驗的新員工的加入,幫助他打開了一些新的視野。
2012年9月,負責基金會籌資和捐助服務、曾有過十多年企業財務管理經驗的鐘鐵華,建議為每一位捐助者建立檔案,做好捐助反饋、公示和服務。“以前我完全不懂這些,覺得你來捐錢,捐完了就完了,后來才慢慢了解,做這些東西就要像做客戶服務一樣,一定要把每一位捐贈者都重視起來。”鐘鐵華的做法讓孫春龍眼前一亮。
他自己也開始學習,什么是使命、什么是目標、什么是計劃、什么是執行、什么是團隊和體系。他對自己的性格也慢慢地進行了調整,學習設身處地、包容與合作。
“過去認為,靠熱情,誰都可以來做公益,門檻很低,不是那么回事。”員工培訓、基金會能力建設成為他關注的重點,他也逐漸地認識到:“公益界對于每個行業的人才來說都是一個洼地,公益界的成熟需要專業的人才。”
從激情到理性,他說,自己的轉型其實是中國公益界轉型的一個縮影。他現在想的是怎樣才能把關愛抗戰老兵這個“事業”做好,而不是“打了雞血做奉獻”。
“他最近一年最大的變化是努力學習公益,克制個人缺點。”鐘鐵華評價孫春龍的改變時說,“他以前從媒體毅然轉身做公益,現在需要自身學習成長后轉型為公益人、成熟的理事長,再更好地融入媒體人的文化高度、敏銳、影響力等優勢。”
2014年,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的籌資總額超過了1800萬元,支持十九個省份的二十多個志愿者團隊,向2166名老兵送上了每月300元到800元不等的致敬禮金,發動了全國近千名志愿者為十五個省份的3555名老兵提供了陪伴服務。
“去年7月7日,習主席接見國民黨抗戰老兵,政治上慢慢地明朗化,現在做抗戰老兵關愛這一塊基本上沒有什么太明顯的障礙了,可以攤開來做。”孫春龍說,“堅持幾年下來,我們自身的成長也慢慢地被看到,并且獲得關注和信任,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面對2014年約有20%抗戰老兵去世的緊迫形勢,他希望抓住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的契機,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對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的普查與核實,并且,推動國家盡快落實對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的關懷以及榮譽認可。
對于基金會未來的戰略發展,孫春龍有很多設想,包括優化理事會、尋求政府購買服務方面的突破、探索社會企業和資助型基金會運作模式等,而這一切都最終指向實現基金會的使命,那就是:撫慰戰爭創傷,倡導人性關懷;尋求從關愛老兵的角度挖掘對個體生命的尊重、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