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曼(遼寧水利職業學院,沈陽 110122)
基于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的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創新研究
金曼
(遼寧水利職業學院,沈陽110122)
基于對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的了解與實踐,在“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下,分析與探討如何在此背景下做到創新共青團工作,提出了改革的舉措,為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的組織建設和發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參考。
校企合作;高職院校;共青團;創新
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就是企業和學校雙方在達成一定協議的基礎上共同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面臨行業內的競爭,為了自謀發展,提高辦學質量,都會采取與企業合作辦學的方式,培養適應社會所需,適應企業所用的專門型人才。共青團是黨和國家的后備軍,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昌盛的后備力量,做好共青團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下,將共青團工作融入企業文化的精髓,使學校共青團工作在原有基礎上有所創新,使之企業文化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為此,筆者在“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下對如何開展共青團工作作一些思考與探討,旨在更好的服務學生,服務社會[1]。
1.1團工作方向定位不準
據了解,多數學校的共青團的工作都是下達上級的工作文件或者工作指令,或者是“移植”其他學校的特色案例,忽視了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忽視了不同專業的高職生的身心特點以及其具體的培養方案,導致使共青團工作缺乏特色與創新,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及積極性,更不能使學生發揮其主體作用[2]。
1.2團工作者與企業不接軌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服務、管理、建設的一線的具有一定技術的專業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計劃與就業市場形成緊密的聯系,同時要求共青團工作與企業文化和社會適應力有機的結合起來。這就要求團干部實現與社會接軌,與企業共融,真正的培養企業所需的應用型人才。
1.3基層團員的能動性發揮的不夠
基于許多高職學校團工作者缺少制定班級團干部培養規劃,把共青團工作根本任務僅局限于增加娛樂,鍛煉身體,只是單純的組織一些文娛活動,并沒有系統的建設青年成長的思想高地、并沒有把共青團工作與職業素養培養緊密的聯合起來,更好的服務學生。
2.1體現特色教育
目前,高職院校的共青團如果不彰顯其特色,將很難體現與其他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的根本區別,全力打造品牌共青團工作可以使其在學校工作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促進共青團組織的成長。在校企結合的培養模式下,很多高職院校已經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那么,共青團工作也要更好的完善進一步與企業的銜接,吸收特色企業文化,并在以后開展團的工作,行之有效的做好借鑒和利用,使共青團工作變得獨具魅力。
2.2占領行業思想高地
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網絡空間的思想與觀點也層出不窮,由于在校學生對社會認識不深,很容易受不良觀點影響與蠱惑,在校大學生中開展“三觀,三熱愛”可以引導其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良好的身心。倡導學生增強科學意識、機遇意識、行業意識。努力營造重視學習、堅持不懈、干一行愛一行的良好品質,積極組織引導學生向實踐學習、向行業領袖學習,像普通的行業先進工作者學習,做好他們的思想道德工作,引領學生用知識武裝頭腦。
2.3培養學生職業素質
2014年全國畢業生為749萬,比2013年增加近22萬,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在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下,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就略顯重要,學生的職業素質的培養,一方面可以通過授課,使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和技勞動能,調節好其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的心態,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與企業實踐合作進行熏陶和感染,使學生在實踐活動或者企業文化中逐步習慣和培養自己的職業素質來規范自己的職業行為,進而為就業做幫扶工作。
3.1從學生角度出發
(1)引導其樹立自信心。在校高職生大都剛剛成年,但其人生觀和心理發展的形成還不成熟。一般來講,高職生在高中大都是中下游學生,更缺乏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和頑強拼搏的耐力,需要給予充足的關心與引導,使其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培養其具有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和頑強不懈的奮斗決心。要在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下,注意職業精神的塑造和職業生涯的校企聯動,高職院校的共青團工作要有目標,針對性和側重點。
(2)創新工作應符合專業特點。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不同,更注重社會實踐與專業技能,更具有鮮明的職業特征所在。高職院校共青團要針對此特點,開展與專業相關的科技領域,就業創業教育領域的活動,引導學生愛專業、學專業。緊密聯系學生管理的大局趨勢,寓教于樂,在日常工作中提高學生專業素養,使德育工作與就業工作緊密的銜接在一起,更好的為學校的發展做貢獻,為學生的成長獻力量。
3.2從學校角度出發
(1)思想上達到足夠重視。共青團工作在學生的學習及生活、學涯生涯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下,共青團工作更應該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打破常規的校內開展活動及主題班會制度,將工作模式拓寬到企業,積極參與到企業的培訓,實踐鍛煉,職業技能大賽,職業素質拓展訓練及企業年會當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企業文化帶給學生的身心浸潤。
(2)建立校企混編的學工隊伍。在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中,可以通過聘請“企業高管,人力資源、公司團委、精英工程師”等等,作為校外兼職共青團工作者,這樣的模式是完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共青團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早接觸社會,提高其適應性,避免畢業進入社會帶來的不適應和挫敗感。
3.3從企業角度出發
(1)提供機會讓師生利用假期赴企業鍛煉。每年的寒暑假,分系別、分專業組織團支書或部分優秀團員到優秀企業假期實踐??梢园褜W生分配到不同崗位,例如生產、經營、管理等崗位實際相對接,針對性強。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不同崗位的責、權、利,加強他們對企業的認同感,促使他們了解企業的使命,并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企業的管理組織模式,同時,共青團工作者在這個環節也要發揮其作用,要在企業中觀察學生的表現情況,一方面起到促進、監督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企業中開闊眼界,更好的服務學生。
(2)企業可以搭建共青團教育、交流平臺。一方面,學生可以根據平臺了解企業的日常管理、企業文化,經營培訓,讓學生對企業有全方位的認知,并及時的參與其中去,將學生的課外文化活動和企業職工的文化活動聯系起來,不僅能夠增加感情,促進互動,使學生增長職業意識。另一方面,學生可以根據交流平臺向進行工作日匯報,不僅使企業了解學生的情況,而且,學校共青團也可以起到監督促進學生更好的成長的作用。與次同時,將創新意識,科技手段,更好的融入到在校學生中,使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效的結合。
總之,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共青團工作的推進與創新,是當前高職院校共青團管理組織完善與建設的需要,更是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發展的基礎[3]。將學生的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結合,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的課余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在實踐中掌握企業的管理模式,經營模式,了解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并通過自己的努力與之靠近,提前適應社會,避免畢業以后的不適應及孤獨感,另一方面,對企業來講,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和學校共同培養適應社會,適應本企業的優秀人才,降低選取人才的成本,如果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重視與肯定,跳槽的機會大大減少,這樣更有利于企業的發展,鞏固企業員工的忠誠度。在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下,還需要不斷探索,細致總結經驗,開拓創新,勤于實踐,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學校、企業達到三方共贏。
[1]白喜文.校企合作下的學生管理模式的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3(11):72.
[2]石陳云.中職學校共青團工作的現狀與策略[J].新課程研究,2012(01):146-147.
[3]劉東風.王養森、陳小波.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院校學生工作創新研究[J].工業信息化教育,2013(11):73-74.
課題名稱:基于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的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創新研究項目號:lsyjkt201421
金曼(1986-),女,滿族,遼寧北鎮人,助教,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事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