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 楊(陜西省西安思源學院商學院11級財務管理,西安 710000)
淺議財務成本控制在企業項目管理過程中的運用
蔚楊
(陜西省西安思源學院商學院11級財務管理,西安710000)
一個企業要在市場中存活并發展壯大,管理必不可缺,而財務成本的控制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因此,若要提高竟爭力,增加效益,創造出最大價值,企業本身就要對其有足夠的重視和認知,并將其在實際的企業管理運作中合理應用。
企業;管理;財務成本控制;配置
企業要做強做大,就必須牢牢把自身與市聲銜接起來,而銜接之物就是對其資源的有效配置。如何在增加利潤的同時,又能創造出更高的價值?運用何種手段實現其目標?本文就從財務成本的控制在一個企業管理中所需的良好配置做初步討論。
從字面上看,財務成本控制讓人摸不著頭腦,其實它的概念并不復雜,簡單講,就是財務管理人員運用管理知識把一些實際理論與一些科學原理相結合,處理財務問題,把財務合理有效管理起來,使它變成一個三維的可供透視的晶體。
如何運用財務成本控制提高管理水平,其實是把它當成一種方法,一種工具,一種管理理念,對企業各種資源進行有效的“控制”,其主要部分還是資金的最大化利用,增加它的流轉,合理配置,避免用處不當,閑置,無的放矢。換句話說,一個企業必須依據自身所處環境下的法律規范,根據現代化管理方式,武裝自身。科學化,精細化,數字化,綜合化等等是新型社會與市場條件催生的新理念,也是時代潮流襲卷而來的必然趨向。所以,具體而行之有效的做法就是用一個屬于主線的財務成本控制加強企業資源的合理配置,達到降低成本,減少風險,提高收益,利潤最大化的目的。畢竟,企業是一種營利性機構,勝則存,敗則毀。因此,它勢在必行。
一般而言,財務管理者不僅僅要從整體上對一個企業有所把握,重點還是學會運用各種方法顯示其明晰,準確的主要特征,以保證股東與員工的利益,讓其有錢可賺。凡機構都可以通過建立一定的系統或一個構架或一個模式使其便于操作。財務成本控制也有它自己的運行模式,所謂“數學模型”就特別能突出其特點,通過數字化的管理運營,量化程度提高,預算準確,速度更快,利于統計分析;它的更大優勢表明,科學的規劃與管理,使企業行動更迅速,可以說,這是一種含有高科技成分的“賭博”,莊家永遠是先行者!
財務管理人員在此過程中所進行的種種考量要求企業把資金進行有效的集中管理,比如設立一個單獨的銀行賬戶,系統而有序的對支出與收入做出精確統計,從數據分析中,對每一個項目都做到具體而微,每一筆賬都有出處與去向。把資本管起來就意味著企業掌控了這一可無限支付的購買力。在一個企業中,資本就是大道理,其他的則屬小道理,因此,只有用大道理管小道理才不致無謂浪費。從另一個方面看,人是管理者,而實際的運作卻明顯顯示,資本才是真正的管理者,打個比方,人是國家的主體,而國家卻實在的管理著每個人,有必要透過表面,穿透意識,機構與體制應運而生,人成為附庸,主體變為客體,客體轉化為起作用者。此才是企業發展的硬道理。
社會的發展,尤其是信息化時代的加劇,迫使每個財務管理者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應對一些突發狀況的能力,檢測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要求對財務的整體性數據分析,把主要營利,次要營利,虧損一一羅列出來。因此,企業必須加大人力培養力度,因為現代管理與我國的傳統管理模式是兩個完全相不同的東西。現代化主要傾向于數字化管理,所以一個精明的企業必須有洞識,必須將一小部分資金投入到這方面的人才培訓上,比如聘請講師,比如進行學府性深造,組織對等人才交流等等。這也是推動財務成本控制運作的一個主要動力,也是一項長期的有益的投資,給企業從整體上換血,重生或轉型或增加創造新的財富都將百利而無一害。
借鑒我國古老的管理方式,比如秦朝就曾經有過的“官員考核手冊”,雖然形式不同,但其中的原理基本一致,可以讓項目部門的管理與財務成本控制共同發揮作用,形成一個監督與管理并形的體制,財務部門根據核算體制給各項目部門進行款項的撥付,財務部門也可依據其管理機構,從企業全局出發,根據市場價格,具體耗材,工作進展狀況等統計分析,一方面掌握工程項目的資金流向,一方面給財務的規劃提供可靠的意見,共同促進企業的發展,規劃。二者是一對內部合作的關系,切斷任何一方,都會得不償失。
將企業用財務成本控制這一條主線穿起來,上面的結點才能增加,才能不使各部門流于散沙狀,缺失這根主線,其他必然凝成一團,不可開交,對企業實際發展和未來規劃造成消極影響。目標雖設定,難以用快捷有效,簡便的方式實現,是問題所在。因此,務必把它放在首位,對整個企業進行適時調整。一項綜合性較強的新型有效的管理方式,用則有成,不用則勢必會使一個企業綜合實力,競爭力下降,阻礙其在新的世界形式與市場環境中失去戰斗力。
[1]劉繼山.PKI技術及其在網絡財務系統安全的應用探析[J].中國會計電算,2013(04).
[2]郭亞軍,姚遠.一種動態綜合評價方法及應用的評價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