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晗璐,楊金麗(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汽車工程學院,北京100176)
如何利用新媒體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晗璐,楊金麗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汽車工程學院,北京100176)
新媒體作為新出現的媒體技術,在20世紀就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和普及。微信、快手、微博等的出現更是加深了信息媒體化的趨勢。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迅速駐進學生生活和學習中,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學習方式、生活習慣等產生了劇烈的影響。因此,如何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客觀冷靜地審視新媒體帶來的正面和負面影響,有效利用新媒體弘揚正能量,積極開展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新常態下思政工作的必經之路。
新媒體;高職院校;微信;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通訊技術和大眾傳媒業迅猛發展的今天,電腦、手機等廣泛運用,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異軍突起。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新媒體一出現就以其豐富的形式、較強的互動性和親民性、廣泛的傳播渠道、推廣方便等特點迅速席卷現代傳媒產業。
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大學生作為先進文化的學習者,創造科學技術的后備軍,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創造力。而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表現出的矛盾也日益凸顯,主要體現在接受信息途徑的拓寬和高職院校學生較低的自律能力之間的矛盾上。
傳統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傳播的內容一般是經過教育機構預先制定、預先設計的模式,由教育者經過嚴格篩選和整理后再傳遞給學生,傳播的一般是社會主流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新媒體環境下,這種開放、無障礙的交流方式滿足了大學生及時、快速、自我選擇地接收社會信息的需求;新媒體的可隨身攜帶的特性讓收發信息成為一種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的媒介載體。面對如此“親民”的高科技,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他們關注并廣泛使用新媒體技術。但是,高職院校的學生較高等院校大學生自律能力低,抗干擾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面對良莠不齊、未經過濾的信息,很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思想困惑,甚至脫離主流思想的軌道。因此,這種給傳統教育方式帶來的巨大沖擊是無法避免的。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盡管在傳播、教育、信息溝通等方面具有重大優勢,但是,在推廣過程中它的弊端也日益凸顯。
首先,新媒體的便攜特點使學生對它的依賴性強。由于新媒體的載體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體積小質量輕,輕便易攜,所以很容易習慣性地將他們帶在身邊。即使沒有WIFI,只需購買成本低廉的輔助電子產品即可獲得,這更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本該嚴肅的大學課堂上散漫分心。在校園的各樣活動中,大到比賽競賽,小到宣講講座,再精彩的氛圍中也都會有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手機、電腦、psp等電子設備的同學。很多同學甚至在為數不多的和家庭成員聚會的過程中沉迷游戲、網站,忽略了與父母、朋友相處的時間。這些同學沉浸在網絡創造的虛擬世界里,對周圍的環境漠不關心,最后由于與身邊同學共同話題減少而逐漸被孤立,脫離了組織和集體。
其次,碎片化、片段化的信息不利于校園思想動態穩定。拿微信為例,微信使用覆蓋率高,即使低端智能手機能具備微信功能,同時微信使用成本低,在學生間廣為流傳。只要互相加為好友,對方狀態即可見。筆者本人朋友圈內經常會出現學生發的狀態,盡管大多數都是宣傳社會校園正能量的信息,但也有一部分是消極的。同時,受快餐式文化的影響,微信的8秒的小視頻功能更是信息片段化、碎片化的產物,學生容易因不了解事件完整的前因后果而產生沖動和偏激思想,這種負面情緒的傳播非常不利于校園思想動態的穩定。
最后,未經過濾的信息容易導致負能量的傳播。目前沒有一種軟件能自動過濾以個人名義播出的不良信息。拿微信公眾平臺為例,這種以組織、社會團體為主體注冊的網絡平臺,在開發商開發的過程中考慮到它廣泛的傳播性和較之個人信息的巨大影響力、煽動力,提供了過濾不良信息舉報功能和系統自帶的刪除低俗信息的功能。但是,對廣大的個人用戶來說,即使不具備上述的影響力,其發布低俗、不良信息的概率也并未降低。然而,這類信息的發出沒有任何軟件可以進行過濾篩選,只能靠人力進行監督,刪除和屏蔽功能也只能由作者本人進行。因此一旦有不良信息廣泛傳播,經過發現、制止、教育等多個環節,到刪除信息時恐怕也造成了惡劣影響,為時已晚。
首先,我們應將新媒體視為新機遇和新挑戰,利用它傳播的快速和廣泛性積極主動開辟健康向上的教育渠道。新時代里,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必然會成為一種新常態。大環境尚且如此,疏甚于堵,只有順應形勢,利用好新媒體傳播快、范圍廣、互動性強的特點,讓它成為校園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民族精神,更好地為校園穩定服務。比如可以利用QQ、飛信、微信、微信公眾平臺,在課堂以外的時間,利用新媒體帶來的便利與學生進行溝通。只有在新形勢下提高新媒體的覆蓋率和使用率,積極拓寬教育方式,才能讓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限于課堂和講座,讓新媒體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同時,我們還要提高監管力度,創造文明健康網絡環境。鑒于新媒體使用的隨意性和廣泛性,教育工作者們應當提高對新媒體的監管力度。利用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只是人內心的外在化表現,起決定性因素的還是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想事前做好防范,防止不良信息的介入煽動,在提高學生對新媒體的認識的基礎上,還要切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新媒體使用水平,滿足廣大師生交流互動的心理需求,提高監管力度。只有這樣才能將不良網絡信息遏制在萌芽狀態,免于事后補救的未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