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軼夫
(哈爾濱商業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我國13億多人口中,有將近一半生活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但與此同時,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差距逐步加大、農業生產方式落后、農村產業結構單一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東北三省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在我國的農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東北三省的農村經濟發達了,對全國其他農村地區具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因此,研究東北三省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對于實現“十二五”時期“農民收入大幅提高,農民生活更加殷實;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城鄉發展更加協調”的總體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東北三省耕地面積達到3億多畝,每年的糧食總產量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為我國的糧食安全戰略提供了重要的保證。東北三省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地肥沃,地廣人稀,農民人均耕地多,適合發展現代大型農業。而在201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黨中央和國務院首次提出了要在我國發展家庭農場,而這種家庭農場式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尤其適合在東北三省地區推廣。在此背景下,研究東北三省的農村經濟增長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對于加快該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引領該地區的農村在全國率先實現全面小康,保障我國的糧食供應安全,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政策意義。
研究東北三省農村經濟增長效率及其影響因素,我們首先要明確農村經濟的內涵。由于在傳統農村經濟中,農業生產始終占據著主體地位,因此農村經濟和農業經濟常被視為等同的概念而混淆使用。但改革開放后,農村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涉及領域也越來越廣,傳統的農業生產已經不能涵蓋農村經濟的內涵和外延。在現階段,農村經濟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生產,而且包括發生在農村地域的、以農業生產為基礎衍生出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因此,農業經濟增長可用農業產值和農村兼業人員非農產業收入來衡量。在現階段,農村經濟增長效率不但受傳統農業生產中的四項農資投入的影響,還受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農業從業人數、農民收入水平、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以及農民消費水平等因素的影響。
白全民等構建C-D函數,實證研究1985-2012年農村固定資產投資、農業從業人數、農民收入水平、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等對農村經濟增長的產業效應,研究結果表明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村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影響。牛凱構建VEC模型,并采用1978-2011年中國農村經濟三次產業結構數據,分析了農村產業結構比例與農村經濟增長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任麗君、陳通基于1985-2010年中國農村勞動力、資金、人力資源、技術、政策等變量,構建了擴展的盧卡斯模型,分析得出資金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具有正外部性,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效果比較顯著;而勞動力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負外部性,其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輕微的抑制作用。可見,要發展農村經濟,關鍵是資金投入。但現階段,我國的廣大農村地區卻普遍存在著資金短缺的狀況,造成農業資金投入不足,農村經濟發展缺少資本,使得農村經濟發展緩慢。
高帆(2009)認為,在我國農村地區普遍存在著金融供給不足的局面,影響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但在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同時,農戶對傳統金融部門的金融需求卻普遍不足,具體原因有農業較高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及生產技術落后等,這些原因造成農村地區金融需求不足,與此同時,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對正規金融組織具有擠出效應,使得農戶對正規金融部門的資金需求相對有限;我國農村金融抑制主要表現為供給型金融抑制,需求型金融抑制是從屬現象。王丹(2012)運用誤差修正模型實證檢驗了1991-2010年安徽省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增長間的互動關系,實證結果表明兩者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在因果關系上,農村金融發展引致農業經濟增長變動。冉光和,張金盡(2013)以山東地區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山東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呈正相關。諸如此類的探討有很多,它們都表明著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增長存在著關系,但是每個地區的具體情況不一樣,得出的結果也就不一樣。
鑒于此,本文擬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構建農村經濟增長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的變量關系,并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利用隨機前沿分析方法,構建東北三省農村經濟增長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的面板數據,實證分析各變量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并探討發展東北三省農村經濟的對策。
以東北三省為研究范圍,通過對東北三省2006-2011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進而證明固定資產投資、農業從業人數、農民收入水平、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以及農民消費水平對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的影響。
選取東北三省2006-2011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所有數據均來源于《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具體變量選取如下:(1)gdp表示各地區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用來作為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中y的代理變量;(2)k表示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作為資本投入的代理變量;(3)l表示農村人口總數,作為勞動力投入的代理變量;(4)r表示收入水平,用地區的鄉鎮人口人均收入來表示;(5)g表示地區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用進出口總額來表示;(6)c表示消費水平,用地區的鄉鎮人口人均消費來表示

表1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根據隨機前沿模型的研究方法,采用面板數據,運用Stata12.0軟件對東北三省2006-2011年間經濟增長效率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估計,具體實證分析結果如下:
(1)經濟增長效率分析
第一,從實證結果可以得出,2006-2011年間,東北三省第一產業經濟增長效率在2008年波動比較大,其余各年份較為穩定,總體趨勢是比較穩定的(具體見表2)。東北三省第一產業經濟增長效率年均值為0.9649793,這表明,在不增加勞動力和資本投入的前提下,如果各地區同時提高技術效率,則在現有技術水平條件下,東北三省第一產業GDP總量可在現有基礎上提高3.51%,即東北三省第一產業經濟增長空間不大,提高經濟增長技術效率是提高省經濟增長總量的主要措施之一。

表2
第二,從實證結果,我們也可以得到各省第一產業的經濟增長效率,具體見表3。從表中可以得到,遼寧省的平均經濟增長效率最高,吉林省的平均經濟增長效率最低,兩個地區經濟增長效率差距不大。綜合各地區來看,東北各省經濟增長效率差距不大,地域差異不明顯。

表3 各地區技術效率
(2)經濟增長效率影響因素分析
論文重點分析了固定資產投資、收入水平、消費品零售總額、消費水平、和農村人口總數對各省第一產業經濟增長效率的影響,實證分析結果表4:

表4 東北三省經濟增長效率影響因素SFA回歸結果
從上表回歸結果,可以得到下面的結論:
第一,γ=0.999999982,非常接近于1,這說明模型中的誤差主要來源于技術非效率,也為運用SFA分析東北三省第一產業經濟增長效率的合理性提供了證據。
第二,lnk的系數0.418317,即資本產出彈性為0.418317,這表示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每增長1%,東北三省第一產業GDP增長 0.418317%;lnl的系數是 -0.1572014,即勞動產出彈性為-0.1572014,這表示從業人數每增加1%,東北三省GDP減少0.1572014%,說明了東北三省第一產業的增長主要靠的是固定資產投資。β1與β2的和為0.2611156,該值小于1,說明存在著規模報酬遞減,從經濟意義上來講,未來東北三省農村經濟增長的驅動是靠固定資產投資而非農村勞動力的投入。
第三,lnr的系數0.164064,,這表示收入每增長1%,各農村GDP減少0.164064%。
第四,lng系數為-0.0153957,表明消費品零售總額對東北三省農村經濟增長效率的影響是正向的。即零售總額每增加1%,東北三省的GDP大約增加0.0153957%。
第五,lnc的系數為-0.0973825,表明村民消費對東北三省第一產業經濟增長效率的影響是正向的,即村民消費每增加1%,東北三省第一產業的GDP大約增加0.0973825%。
以金融壓抑和金融深化理論為分析依據,得出以下結果:
1.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金融深化理論所倡導的高實際利率政策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2.由于傳統的金融發展理論強調的是“量”上的擴張,而忽視了“質”的提高,“由回歸分析可知,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指標與經濟增長之間僅存在弱相關關系"因此,今后在灤化農村金融改革時,重點應放在如何提高其運作效率方面,而非數量的盲目擴張上”
3.在農村資本市場出現以后,其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是非常顯著的"所以今后應該大力發展農村資本市場,發揮直接融資在農村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效率和作用,使之成為農村經濟新的推動力。以東北三省為例,東北三省第一產業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固定資產投資,即主要靠資本驅動,而勞動力驅動對第一產業經濟增長影響不顯著。消費品零售總額和村民消費對第一產業經濟增長效率有促進作用,收入對第一產業經濟增長效率有抑制作用。
為了更好發揮金融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就要區別對待經濟富足地區和貧困地區。經濟富足地區首先要解決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即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盡量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市場的調解作用將充分地發揮出來。農村金融服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應該通過市場機制來化解,金融運行的效率通過行政干預不是最好的辦法,而應該通過競爭來完成。其次要解決農村金融機構單一的問題,鼓勵商業銀行在農村金融業務活躍農村金融市場,政府要給予獎勵和補貼。金融衍生品創新是分散風險的重要手段,農產品期貨期權一定不能忽略。再次民間資本要倍加重視,對此引入適度的市場競爭,推進金融組織創新和產品創新,這樣富足地區的經濟將會更加活躍。
經濟貧困地區的問題要復雜得多,該地區農業利潤率低,風險也大,金融機構也不愿承擔更大的風險。該地區還是政府政策扶持的重點,十二五規劃也明確提出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的問題。
第一,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努力提高三個能力即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這就要求政府引導農村金融機構,把投資的方向轉移到高附加值農業、綠色農業上來,促進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盡快脫貧致富。
第二,在政府有關政策的指引下,地方財政對支農貸款貼息,涉農貸款稅收優惠,定向費用補貼,增加獎勵等政策要進一步落實,從而激發金融機構對貧困地區農業投入的積極性,努力引導資金進入該地區。同時建立有效的資金回流機制,加快郵政儲蓄的機構體制創新,促進郵政儲蓄資金回流農村。
第三,存貸款是農村金融服務的重點,其中間業務也是不可或缺的內容。金融機構要鼓勵創新,努力提高服務的便利性。這樣廣大農民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渴望才會真正得到滿足。這就要求金融機構將經營重心下移,對農村金融服務的認識有待進一步加強。針對農村有效需求,特色化的服務將越來越顯得重要。農村金融機構的網點布局要進行合理的調整,有條件的地區以縣為單位建立社區銀行要給予鼓勵;在農村縣一級區域增設網點的機構要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鼓勵發展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和小額信貸,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現代金融服務產品應該在有條件地區加以推廣。
第四,良好的金融環境。其一,風險保障機制一定要建立健全,做到這一點離開政策支持是不可能實現的,如承辦農村種植業、養殖業中的巨額保險以及財險和壽險,采取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的形式是完全可行的辦法,這樣農業貸款的風險就可以降到最低限度;其二,作為農業政策性保險的必要補充是建立互助合作保險組織和農業再保險制度。一旦貸款違約,由政府實施貸款風險補償,在遭受重大自然災害和不可遇見的其他災害時可實施財政緊急援助政策。
第五,貧困地區的農村經濟和富足地區的農村經濟及城市經濟相比經營環境更加復雜,這要求農村金融服務的監管必須處理好松緊之間的關系。
[1]白全民,襲著燕,李海波.農村投入對我國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1985-2012年時間序列數據的計量檢驗[J].科學與管理,2012(2)
[2]牛凱.我國農村產業結構偏離對農村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3,17(1)
[3]任麗君,陳通.我國農村人力資本外部性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
[4]王丹.安徽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
[5]冉光和,張金盡.山東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中國金融半月刊,2013(6):11-13
[6]何志雄.農村金融重組與深化——解決供給型金融抑制的有效途徑[J].金融參考,2003(2):26-29
[7]林毅夫,孫希芳.信息、非正規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融資[J].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討中心討論稿系列,2003(9)
[8]唐化軍.非正規金融與經濟發展:理論的進展和評論[J].世界經濟文匯,2006(5):72-79
[9]李剛.農村金融深化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分析[J].財經科學,2005(4)
[10]李剛.發展民間金融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商業時代,2006(3)
[11]宋宏謀,陳鴻泉,劉勇.中國農村金融區域發展程度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2(8):1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