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農村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種植業直接影響到國家糧食安全。就當前而言,農村經濟的內涵十分豐富,既包括與大農業相關的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等,也包括與農業關聯度不大的工業產業,而后者恰恰成為了當前大部分地區農村經濟的主體。
不管是農業產業還是工業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理念的缺失以及其他因素的存在都對農村的生態建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甚至是破壞,所以有學者指出,農村生態環境安全問題不容樂觀,“已經成為限制農村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因素之一?!倍?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黨中央再次明確提出“要堅定不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盡快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技術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因此,如何實現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村生態建設的有機統一,也就成為我們要深入探索的課題。
一、永續農業與生態保護
農業是人類社會的命脈,任何文明都離不開農業的發展,農村作為農業的主陣地,想改變目前經濟發展中的生態破壞現狀,需要跳出原有的“工業支撐、農業發展”的傳統思維模式,并逐步修復已受到嚴重損傷的農村生態。
眾所周知,對當前農村生態造成嚴重破壞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工業污染。因為位于農村地區的工業多是粗放型經營的工業,其產生的廢水、廢氣、廢物、粉塵等已嚴重影響到農村的植被、土壤和水源,如湖南省桃源縣鋁制品生產商創元鋁業有限公司所排放的污染物,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了難以挽回的創傷,已導致部分地區無法居住。二是現代農業污染。現代農業是工業化時代的一種農業名稱,指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運用這種方法,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單位產量,但卻給農村生態帶來了不可逆轉的災難,因為在生產中大量使用的化肥、激素、抗生素、農藥等,不僅污染了農產品,而且還導致了耕地污染,按目前的技術能力,土壤污染很難治理,尤其是地膜等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更是嚴重影響了耕地環境質量,這種危害將長期持續。此外,農村生活污水絕大部分都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水體,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也隨地表徑流進入水體。水產養殖過程中密度大且不合理的餌料、漁藥的使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體污染。特別是村莊前后的塘堰大多已經被污染,直接影響了村民的生活。在今后的發展時期內,農村水源污染將成為繼工業污染之后的又一項重大環境污染問題。三是生活污染。社會的發展,使農村的生活用品與城市差距逐漸減小,如果說城市對生活垃圾的處理還有一定能力的話,由于受到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的限制,目前除縣城城關鎮外,各鄉(鎮)集鎮都還沒有規范的垃圾處置場。在廣大農村更沒有任何環境基礎設施,農村生產生活產生的各類污染源直接排放,農村的生活垃圾一直處于無人管理狀態,這就使得農村的現代生活垃圾成為了破壞農村生態的又一殺手。
對于上述三個因素,如果說第一個和第三個可以通過經濟建設、法律完善等手段解決,那么對第二種因素就只有通過轉變發展觀念,即改變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轉向發展永續農業才能解決。
作為一種動植物生產操作的整合系統,永續農業強調的是保持農業發展的永續性,可以對非再生資源以及農場資源進行最有效的利用,而且能適當地整合自然的生物循環以及生物防治。農業發展離不開土壤和水源,既然現代農業對土壤和水源造成了嚴重破壞,那就需要轉變現代農業為永續農業,一方面保持農業發展的永續性,另一方面逐步修復被現代農業發展所摧殘的土壤和水源。作為對現代農業的反思與超越,永續農業的宗旨是“保持永久耕種,保護自然生態平衡,維護人類健康安全,呵護地球永續發展”。目前永續農業主要有三種發展模式,即有機精致農業生產體系、生態綜合農業生產體系和休閑觀光農業生產體系。
二、永續農業的模式及特征
與傳統意義上的現代農業不同,永續農業在強調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更強調農業發展的自然性和生態性,也就是說,實現在科技發展基礎上的農業與自然發展的融合。永續農業的發展,打破了“農業是大自然賦予人類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財富”的誤區。
永續農業強調的是農業發展的永續性,使得農業發展所依賴的土壤、水源能夠最大可能地實現自我良性循環,所以用原生態思維來實現農業的發展就成為一種指導思想,由此,生態農業就成為永續農業的第一種發展模式。
生態農業最早是由美國土壤學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提出,強調生態上能夠自我維持,經濟上有一定的生命發展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等方面能夠為大家所接受。也就是說,這種農業主張在強調發展的同時,更強調實現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三者的平衡,所謂“促進生物種群的互利共生關系,遵循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鄙鷳B農業是一種嚴格標準的永續農業發展模式,并非簡單地冠以“生態”二字。比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既不能因為生產而形成新的污染,而且還要通過生產來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包括優化自然植被的結構。
休閑農業是永續農業的第二種模式,休閑農業是集生產、生活和生態于一體的農業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強調的是將農業生產與日常生活融合,農業的生產性目的被觀賞性目的取代,發展農業不再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產品,而是滿足人們參與生產、欣賞農業的要求,即將農業生產場所轉變為城鄉居民觀賞、游覽的一種公園農業場所,將農業生產、農作物生長以及農產品采摘作為一種娛樂活動。為了保證這種農業的發展生命力,其生產過程中禁止使用或限量使用化學合成品,從而使得農業發展逐步接近原生態的狀況。
與大量使用農藥、化肥模式的農業對比,有機農業強調不用或少用農藥化肥等無機物,利用對農村的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結構的改造和調整,逐步恢復和改善被破壞的土壤的肥力,使得水土本身得到修復,農業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不斷增強,從而使得農業生產還原到一種接近初始的狀態。
永續農業的發展模式與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及發展內涵的差異,使得永續農業具備了不同于現代農業的特征:
首先,生態性是永續農業區別于現代農業的根本特征。生態性是我們經常論及的詞語,現代農業之初,也十分強調生態性,但由于對農業發展指導思想的單一,使得現代農業成為農業生態破壞的新的殺手,以致有專家指出,“現代農業以近乎敗家的方式對土地進行瘋狂的榨取,表現在技術上大量施予化肥農藥,設備上粗暴使用巨型農機,時間上野蠻采取連續耕作,空間上無禮實施單一品種?!边@樣做的唯一后果就是土地因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而遭到破壞,數多物種減少乃至滅絕,生態災難已不可逆轉。
其次,永續性是永續農業區別于現代農業的標志。一般意義上的現代農業追求更多的是經濟效益和產量效益,而為了最大化實現這兩個效益,有時采取了諸多非生態的手段,使得環境破壞非常嚴重。而且,對化肥農藥的依賴,也使得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過高。要改變這種狀況,除采取相應改善措施外,從永續發展的思維來考察這一問題將是根本性的。實現永續性的關鍵,就是運用有機循環思路,使水、熱、光、土壤等自然資源以及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副產品和廢棄物得以多層次、多途徑的合理利用,從而“逐步恢復和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土得以保持,污染得到控制?!?/p>
第三,健康性是永續農業區別于現代農業的表象。食品安全是社會比較關注的領域,現代農業大量使用農業、化肥、抗生素和激素等化工產品,不但使農產品的質量下降,更重要的是化學成分的殘留對人體的健康造成了威脅。而永續農業的最根本一條就是健康性,它利用資源的有機循環和再生,使生產成為良性循環圈中的重要環節,從而健康產品得以回歸,健康農業成為農業的主要發展趨勢。
此外,系統性也是永續農業的一大特征。因為永續農業強調的是系統循環,而這種循環是一種健康的自然循環,通過循環增進資源以及環境質量,從而為人類提供健康的糧食以及纖維需求,進而增進農民以及整體社會生活的質量。
三、小結
作為現代農業的升級模式,永續農業在強調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的是依托農業資源自身的科學運用。相比其他產業而言,農業也一種體系,甚至是比工業更加復雜的體系,因為它主要依賴土壤、水源和氣候等自然資源,如果說現代科技可以對氣候、氣溫、濕度等進行干預,但對土壤的干預則相對困難,而現代農業恰恰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土壤,從而使得農業發展的基礎被削弱,所以,如果農業發展的思路和模式再不進行調整,農業這一產業的發展就可能會走向萎縮。
美國、日本等國家早在幾十年前就確立了永續農業的發展思路,如美國為了保護農業資源及環境,“把農藥、化學廢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利用農作物秸稈、根莖葉等剩余物覆蓋地表,或將秸稈粉碎后還田,在坡地上修建保持水土的水平梯田,盡可能地減少農地的耕翻次數,提倡免耕法?!比毡緸榱烁纳仆寥溃疤岢r戶在收獲蔬菜時,只采收有食用價值的部位,其余留在田地中,增加土壤有機質,并且積極實行輪作或休耕,以便恢復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從而減少對化肥的依賴,直至完全避免使用化肥……同時還運用生物物理的方法,如釋放天敵等來防治病蟲害,從而杜絕了農藥的使用?!辈还芤恍﹪也扇∈裁礃拥霓k法,其根本思路都是保證農業發展的永續性,保證農業生態環境的健康性。所以,對我國這樣的農業大國而言,在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發展農業的同時,更應該及時將現代農業轉向永續農業,這樣才能逐步修復農村的生態系統,進而保證社會運行基礎的穩固。
(作者單位:中共天津市委黨校經濟學部)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