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
內蒙古國土資源廳緊緊圍繞自治區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的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按照“8337”發展思路,全力支持和保障“五大基地”建設、“十個全覆蓋”重大民生工程等自治區重點基礎建設項目,深度解放思想,堅持改革創新,勇于先行先試,凝聚行動智慧,國土資源保障和服務自治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
一、2014年全區國土資源工作亮點紛呈
打出“1+5”組合拳,全方位化解用地供需難題。面對有限的土地,如何保障發展,如何化解用地供需矛盾?內蒙古國土資源廳深入實施“1+5”用地保障綜合措施。“1”就是積極爭取國家計劃指標傾斜,2014年全年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同比增長21.6%。“5”則是盤活存量,深度挖潛的一攬子政策,創新實施廢棄居民點和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水利工程用地提質瘦身,露天采礦臨時用地管理,閑置土地清理和未利用土地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系列舉措,盤活利用大量土地。全年累計供應土地2.3萬公頃,用地瓶頸制約有效緩解。
土地整治暖民心,保全區糧食“十一連豐”。大力推進節水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和土地整治。2014年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723萬畝,爭取國家補助資金30億元,超額完成“十二五”國家下達任務。高標準基本農田實現節水灌溉,土地整治數量、質量和爭取資金數居全國前列,有效保障了國家和自治區糧食安全。據測算,經過土地整治畝均增產糧食200斤以上,為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促進自治區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發揮了重要作用。
找礦突破傳捷報,全區礦產保障程度顯著增強。2014年全區地質勘查(包括油氣)總投入88.6億元,實施找礦戰略行動4年來,新增煤炭、鐵、金、銀、銅、鉛、鋅等重點礦種資源儲量的礦區80處,新發現礦產地47處,其中發現曹四夭鉬礦、哈達門金礦等大型礦產地23處。發現有找礦價值的物化探異常680處,新增資源儲量提前超額完成“358”找礦突破戰略5年預期目標。完成基礎水文地質調查面積約8803平方公里。大力推進探采選冶加一體化產業鏈,支撐和引導煤電鋁、煤電化、有色金屬冶煉、石墨探采深加工等產業鏈15條,助推形成礦產資源一體化特色產業園區30多個。加大礦業權市場投放力度,全年共出讓礦業權137宗,總成交價款4.2億元。
在自治區地勘基金的引領和拉動下,內蒙古已建立起“政府投資引導、市場化運作、多方參與、滾動發展”的礦產勘查新機制,地質勘查工作躍上新臺階。近三年來,國家共為內蒙古投入地質勘查資金18億元,自治區地質勘查專項資金共投入29億元,拉動社會投入礦產勘查資金117億元。
全區已有11片勘查區被列入國家整裝勘查區,劃定自治區級集中勘查區6個,推動地質找礦快速突破。
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內蒙古地勘局目前已在非洲、東南亞、蒙古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施礦產勘查和礦業開發項目共55項。
重塑礦產資源產業鏈,促進全區礦業經濟轉型升級。啟動了礦產資源產業鏈延伸“3+2”模式的新一輪礦產資源整合工作,引導優勢礦產大中型礦產地向“產業鏈、雙百億、大基地”集中,構建礦產資源“探、采、選、冶、加”一條龍發展的產業體系。優先為轉化項目和產業鏈項目配置礦產資源,重點支持能源延伸加工和高新技術產業優先獲得礦權,為43家企業配置煤炭資源180億噸,推動形成礦產資源一體化特色產業園區達30多個。
建造“礦業航母”,開辟資源資本化運作航路。在優化整合自治區地礦局、有色地質局、煤田地質局三大地勘單位生產要素的基礎上,僅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組建起內蒙古礦業集團公司,打造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內蒙古“礦業航母”。集團公司以礦產資源為載體,通過投資、融資,實施資源產業化與資源資本資產一體化運作,激活市場要素,達到資源價值最大化。
礦業集團公司發揮牽引帶動作用,圍繞地質勘查、有色金屬生產及深加工、新能源、現代煤化工、資源資本五大產業,深度推進資源資產資本一體化運作。目前,集團公司參與投資建設的霍林河煤電鋁深加工、伊泰煤制油、興和電廠等項目快速推進,為地勘企業轉型升級趟出了一條新路。
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筑好北方綠色生態屏障。把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和綠色礦山建設,列為國土資源管理重點工作,強力推進。2014年全區共投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12.36億元,治理面積136平方公里。配合地方政府對呼市大青山前坡、呼倫貝爾“天坑”、包頭北梁等進行了重點治理。
激活國土資源金融潛能,助力社會資金融通。內蒙古國土資源廳在全國率先出臺了探礦權抵押備案辦法、采礦權按份額抵押辦法、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辦法、銀團分割抵押辦法等創新政策,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礦產資源融資潛能,支持企業融資。全年抵押礦業權136宗,抵押金額457.65億元;抵押土地6.26萬宗,抵押金額3638億元。自治區國土資源儲備交易中心配合盟市、旗縣收儲土地2萬公頃,累計融資330多億元。激發了企業市場活力,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業發展。
比價招投標,國土資源工程領域陽光更加透亮。對125個土地整治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實行比價招投標,節約資金9.5億元,平均降價比率13.1%;5個地質環境治理項目比價招投標節約資金541萬元,平均降價比率15.29%。這項制度實施3年來,全系統通過比價招標節約的資金超過20億元。
實施的比價招投標機制,真正達到利用科技加制度的方式把權力關進籠子里的目的,實現了公共資源交易公開、公平、公正。此項改革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最大程度地保護了干部,杜絕了人為干預問題,為全區、乃至全國工程領域招投標制度改革進行了有益探索。
把握問題導向,踐行群眾路線。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緊緊圍繞建設“服務國土、法治國土、有為國土、學習型國土”目標,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10項。下放土地要件審查權力,梳理優化審批流程,簡化區級審批要件,審批時限縮短三分之一。我區成為繼廣東、上海之后第三個下放土地審批權力的地區。
推進地理國情普查,測繪服務美麗家園。全區1:1萬比例尺地形圖覆蓋面積達到59.15萬平方公里,覆蓋率提高到50%。對阿拉善盟境內巴丹吉林沙漠必魯圖峰高程開展測繪,填補了國家重要沙漠高程數據發布的空白。完成了“天地圖·內蒙古”項目建設,啟動實施“數字興安盟”、“數字額濟納旗”、“數字鄂爾多斯”。投入2億元財政專項資金開展地理國情普查工作,普查面積近38.9萬平方公里。
運用法治思維,建設法治國土。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黨組提出,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按照法治思維強化各項工作,做到“三不兩守有作為”,即加強執法監督,確保礦山地質環境管理、土地礦產衛片執法檢查和征地不出問題;堅守廉政建設和依法行政底線;適應新常態,有所作為,敢于擔當。
建立了內部巡視、巡查制度,服務關口前移,建立國土資源動態巡查監管平臺與國土資源執法監察數據庫、國土資源管理“一張圖”綜合監管平臺相銜接,編織土地執法監察、礦山執法監察“一張網”,大大提高依法行政效能。
二、努力開創新常態下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新局面
圍繞中央和自治區穩中求進的主基調,遵循新常態提出的新要求,內蒙古國土資源廳提出2015年全區國土資源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貫徹落實自治區九屆十二次、十三次全委會和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正確認識、主動適應新常態,圍繞自治區中心工作,服務全區經濟社會建設大局,在推進發展方式轉變中保增長,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進一步推進法治國土建設,進一步推動改革創新,重點突破、奮發有為,扎實推進,為內蒙古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和諧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廳領導明確提出,努力開創新常態下內蒙古國土資源工作新局面,2015年 要“一保三嚴四突破”著力推進十項重點工作的目標,
“一保”:要全力保發展。積極服務和推進穩中求進,結構調整,持續發展、轉型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
“三嚴”:一要嚴格保護資源。把加強耕地保護、資源保護和開發環境的治理保護作為“硬約束”、“硬任務”。二要嚴格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把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作為國土資源工作轉方式調結構的主攻方向,改變資源利用粗放的現狀切實提高節約集約水平。三要嚴格維護群眾權益。切實把維護群眾權益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更大的耐心、更加有力的舉措解決群眾反映涉地涉礦問題。
“四突破”:一是在推進要素市場建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上要有新突破。進一步完善市場建設,發揮市場決定作用;二是在深化國土資源領域改革創新上要有新突破;三是在全面推進法治國土方面要有新突破。加強法治國土建設,改變當前國土資源管理中制度碎片化問題;四是在大力推進項目質量管理方面要有新突破。完善制度,強化措施,切實提高地質勘查、土地整治與復墾、礦山環境恢復治理質量。
突出抓好的十項重點工作:一是抓住重點解難題,全力以赴保增長。要緊盯一些阻礙發展、制約增長的重點、難點問題,想辦法、出實招、求實效。二是動真碰硬出實招,多措并舉保資源。要加大打擊破壞耕地行為的力度,加大對礦產資源的保護,嚴厲整治濫采亂挖、私挖盜采等違法違規行為。探索建立資源資產負債表制度,重視共伴生礦產綜合回收技術的推廣與轉化,抓好示范工程建設。三是完善機制抓落實,節約集約用資源。加快推進土地利用方式轉變,以土地利用方式轉變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四是創新管理求突破,積極穩妥促改革;五是建章立制明底線,全面建設法治國土。嚴守執法監察“環境線、權益線、熱點線、問責線”四條底線,突出抓好土地和礦產兩個專項整治活動,以資源環境為重點,對以采代探、私挖濫采、破壞生態環境等違法違規行為要重典整治,嚴肅問責,樹立執法權威。六是全力以赴抓質量,敢于較真見成效。七是齊心協力抓治理,嚴守環境生命線。加大綠色礦山、和諧礦區建設力度,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八是正風肅紀嚴追責,全力以赴抓廉政。加強制度和機制建設,做到“紅燈”亮在“越軌”前。努力構建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和不易腐的保障機制。九是上下聯動創氛圍,持久有力抓作風。開展國土資源系統黨建、業務建設和廉政建設聯評聯述聯考,推動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十是樹立導向任賢能,嚴格標準選干部。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