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吉會 張道航
自2009年7月《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復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歷經6年的開發開放和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當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巨大下行壓力襲來時,遼寧沿海各市一度出現經濟失速。今年7月在長春召開的部分省區領導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東北的問題指出:“東北地區工業結構比較單一,傳統產品占大頭、‘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居多,這種狀況改變得越快越主動。”對于遼寧沿海各市而言,只有按照習總書記指明的方向,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加快結構調整,實現戰略上的新突破,才能在鳳凰涅槃中浴火重生。
結構調整的主線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斯密時代“分工”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途徑,馬克思曾從6個方面分析了工廠手工業內部分工基礎上的協作是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而當今時代的“協作”,已遠遠超出工廠內部,可以把它稱之為“協同”。我們今天正處在一個協同的時代、一體化的時代,協同取代了分工成為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主要途徑和價值創造的主流源泉。遼寧沿海經濟帶的結構調整必須抓住區域協同這個關鍵環節。
區域協同首先是產業的協同,產業協同帶來的是結構優化、總量擴張、價值提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協同又以分工為前提,是建立在分工的基礎上,可以說“協同是天、分工是地”。遼寧沿海經濟帶可以采取“頂天立地”的模式,引領遼寧乃至東北地區的結構調整。即用“協同”的理念作“分工”的文章,形成既有整體架構又有科學分工的有機體,既要在協同之中提升整體效益,又要讓每個城市的功能得到深度發揮。為了避免惡性競爭對勞動生產率的破壞,山水相連、文化相通、產業相近的遼寧省沿海各城市必須做好區域協同發展的文章,從“不求最大最全、但求最好最佳”的思路出發找準定位。這樣不僅可以找到自身的優勢,也為其他地區留出了發展空間,從而打下“頂天立地”的發展基礎。
區域協同應著眼于同周邊地區建立起相融互補的睦鄰關系,實施錯位競爭的市場發展戰略,盡量避免同質性競爭,進而打造出既有競爭活力又具合作氛圍的地緣優勢。這需要由省級層面協調做出頂層設計,制定遼寧沿海七個城市產業調整的共同綱領和轉型升級的協同戰略,對各市功能定位重新編組整合,統籌考慮基礎設施建設、海陸港口布局、產業發展,推進港城海產一體化。這種推進在借助行政力量的同時更要依靠市場力量,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各個行業或產業間的合作組織及聯盟,使之成為區域協同的組織基礎。
區域協同的頂層設計要把產業發展與區域振興結合起來,產業發展以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為目標,區域振興以區域經濟提質增效、環境優化以及增進居民福祉和幸福感為目標。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才能走出“分工協同、頂天立地”的新路子實現新突破。
結構調整要堅持存量調整與增量優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針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及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實施以來,各地增量做的多存量做的少,加法做的多減法做的少的現實,首先應在存量調整上做文章,尤其要做好淘汰過剩產能的減法。現實經濟生活中存在兩種不同類型的產能過剩:一種是市場條件下出現的生產能力相對需求過剩的情形;另一種是體制機制缺陷扭曲企業投資行為導致的系統性產能過剩。后一種產能過剩既可能是在鋼鐵、水泥、船舶制造等傳統行業,也可能是在多晶硅、光伏電池、風能設備等新興產業。前一種產能過剩是周期性的,隨著市場周期的轉變其過剩會在市場機制作用下自行調整乃至消逝。后一種產能過剩則是系統性、結構性的,不進行系統性的結構調整,其過剩就難以扭轉乃至帶來災難性后果。因此,當前所要著力解決的應是后一種產能過剩,它不僅需要我們當機立斷將其化解到位,而且還應從體制機制上采取措施避免這種系統性、結構性產能過剩重復出現。
遼寧沿海經濟帶作為國家重要老工業基地傳統產業相對較多,結構調整不是要完全拋棄這些傳統產業,更多地是要用現代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使其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而這同樣是存量調整的一個重要方面。從世界范圍考察,經濟發展的歷史其實也是一部產業結構調整的歷史,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盡管會有許多新興產業崛起和發展,但除了某些產業因資源枯竭或系統性、結構性過剩需要退出外,即使是傳統產業也大都不會因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而告終結,相反卻會在轉型升級中得到更大程度的改造和提升。就遼寧沿海經濟帶而言,如何少鋪新攤子多上新臺階,特別是充分利用包括現代信息技術在內的新興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實現“互聯網+傳統產業”或“傳統產業+互聯網”,是結構調整中需要扎實做好的功課。
增量優化做的是加法,是把資金投向重點建設項目或重點技術改造項目,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產業結構優化提升。增量優化的加法是以存量調整的減法為前提的,不做好“騰籠”的前期工作就缺少增量優化的資源,也就難以實現“換鳥”?!膀v籠換鳥”首先要換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帶動和加速區域產業結構提升。與此同時,還應立足于遼寧沿海經濟帶鋼鐵、石化、裝備制造等行業“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居多的現實,通過面向“深”字號“精”字號的增量優化,拉長產品鏈、提升產業豐厚度。
表面看,存量調整與增量優化做的只是減法和加法,其實這背后也少不了乘法和除法。沒有創新驅動的乘法,別說拿不出可以用來實現增量優化的項目,也下不了存量調整的決心。沒有市場化的除法,還是依靠行政手段去調結構,不但難以實現結構優化,也不會有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所以,結構調整必須按照習總書記強調的:加減乘除一起做。
遼寧沿海經濟帶是國家重要老工業基地,但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在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中同樣舉足輕重。區域戰略不允許有“短板”,尤其在遼寧沿海經濟帶7.62萬平方公里這樣一個廣袤地域,只有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區域經濟才能行穩致遠。習總書記在今年7月的長春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使現代農業成為重要的產業支撐。”按照總書記關于發展現代大農業的要求,首先,必須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多類型規模經營,并構建起以農民合作組織為核心的多元化農業經營服務體系。其次,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前提下推進農產品結構調整,從遼寧沿海經濟帶的優勢出發,發展生態農業、創意農業、精品農業、高效農業等。再次,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實現種養加銷一體化,使廣大農民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獲得應有的收益。
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占絕大比重,是遼寧沿海經濟帶具有一定抗風險能力和潛在發展優勢不可忽視的因素。尤其在經歷了2008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后,加工制造業不僅再度獲得各國重視,而且通過技術進步和產業政策調整重獲制造業優勢,幾乎是所有工業強國的選擇。因此,無論是立足于當前的結構調整還是今后的振興發展,都必須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這一堅實基礎,落實好《中國制造2025》規劃,不但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還要加快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協同化轉型升級,實現區域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持續提升。當前發達國家為了實施再工業化,更加嚴格地控制技術出口,不但使得再像以往那樣依靠引進技術發揮后發優勢的空間趨于縮小,而且通過與外資合作向產業價值鏈高端攀升的難度也進一步加大。在這種形勢下,提升遼寧沿海經濟帶的國際競爭力并占據世界產業價值鏈的高端,必須強化自主創新意識、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氛圍。
隨著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成長壯大,必然對為之服務的第三產業提出發展要求。順應產業結構演進的這一趨勢,不失時機推進第三產業發展,改變遼寧沿海經濟帶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局面恰逢其時。首先,圍繞制造業的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鼓勵制造業企業增加服務環節投入,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在線支持服務等;發展與制造業密切相關的研發設計、現代物流、融資租賃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服務功能區和服務平臺建設。其次,大力發展居家服務、養老服務、健康服務、休閑服務、文體服務等服務產業,充分滿足市場和社會對生活服務的各種需求,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在堅持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并重、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并舉前提下,使第三產業實現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
三次產業理論最初是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提出的,他預言:隨著經濟發展,產業重心將逐漸由有形產品生產轉向無形服務的生產。后來同是英國人的克拉克所做的實證研究又與配第的預想吻合,于是學界將其合二為一,統稱為“配第-克拉克定理”。這一“定理”帶來的直接誤區是,認為第三產業比重越高結構就越合理,不少地方將此作為衡量結構是否合理的標準,甚至提出優先發展第三產業。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定位應立足自身比較優勢,斷不可削足適履、生搬硬套。況且,三次產業又是一個邏輯的演進過程,揠苗助長某個產業優先發展將來勢必要退回去補課。還是應從遼寧沿海自身實際出發,在區域協同的頂層設計下推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