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舉
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30例治療及分析
李舉
目的 探析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的臨床治療方法以及預后, 旨在提高對疾病的認知, 從而及早發現并給予有效治療。方法 選取30例符合ARDS診斷標準的足月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 給予呼吸支持、固爾蘇等治療, 觀察患兒發病時間、轉歸情況對其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30例新生兒中, 25例治愈出院, 2例好轉, 1例放棄治療, 2例死亡。結論 足月新生兒發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高危因素有:剖宮產、胎糞或羊水吸入等,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機械通氣, 采用較低的呼吸參數, 能有效降低多臟器功能損傷、呼吸機相關肺炎、肺不張、肺損傷等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提高治愈效果。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足月新生兒;機械通氣;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2月~2014年7月本院30例符合ARDS診斷標準的足月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18例, 女12例:胎齡37~41周, 平均胎齡(38.29±0.68)周;出生體重2350~4230 g, 平均體重(3146.83±0.784)g, 其中出生體重<2500 g的5例, 2500~4000 g 23例, >4000 g的2例;經陰道分娩的11例, 行剖宮產術的19例;娩出后發生窒息的21例, 胎糞或羊水吸入的12例;本院產科轉入患兒9例,縣級醫院轉入的21例;發病后在出生后1~8 h, 其中17例為1~4 h, 13例為5~8 h后患兒逐漸出現呼吸窘迫現象。本次研究中所有患兒都符合在1994年由美國與歐洲的ARDS評審會議規定的有關ARDS的診斷標準:① 均為急性發??;②正位X線檢查結果為雙肺彌漫浸潤陰影;③未出現左心功能不全及心肌損傷的臨床癥狀; ④PaO2/FiO2的比值<200 mm Hg (1 mm Hg=0.133 kPa)[3]。
1.2 方法
1.2.1 呼吸支持 所有患兒均采用嬰兒專用的定壓呼吸機。病情較輕的3例患兒采取無創性鼻塞持續正壓通氣(CPAP), 27例患兒給予氣管插管機械通氣, 急性期采取間歇正壓與呼氣末正壓通氣模式, 撤機前則將通氣改用同步間歇指令指氣(SIMV)模式。
1.2.2 呼吸機開始使用時間與指征 呼吸困難加劇, 頭罩給氧未改善青紫現象或者患兒血氧濃度<50 mm Hg應立即給予機械通氣。39例患兒中呼吸機開始使用時間最短在發病2 h內, 最長在發病48 h后, 平均在發病(18.2±13.7)h內。
1.2.3 呼吸機參數調節 使用較低的吸氣峰值與氧濃度的策略, 通氣后嚴密監測患兒血氣和血氧飽和度, 至血氣恢復正常24 h后, 復查胸片, 結果顯示肺部透亮度增加, 浸潤陰影減退, 大約48 h后病情開始好轉, 見表1。

表1 胸片檢查結果(-χ±s)
1.2.4 固爾蘇(PS)應用 13例采用固兒蘇液治療, 用藥8 h后再次進行胸片檢查, 11例患兒雙肺通氣癥狀均有明顯改善。
1.2.5 機械通氣時間與合并癥 30例患兒的機械通氣時間在38~83 h, 平均通氣時間(67.94±22.8)h。其中合并氣胸3例,呼吸機相關肺炎4例, 肺不張2例, 肺出血1例, 缺血缺氧性腦病3例, 多臟器損傷5例, 凝血障礙2例, 硬腫1例。
1.2.6 其他治療 積極治療原發病, 抗感染, 處理并發癥,糾正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及血糖紊亂, 同時給予多巴酚丁胺、多巴胺持續靜脈滴注治療保護心臟功能, 限制液體入量, 14例應用丙種球蛋白靜脈注射[4]。
2.1 發病時間 發病后在出生后1~8 h, 其中17例為1~4 h, 13例為5~8 h后患兒逐漸出現呼吸窘迫現象。2.2 轉歸 30例患兒中治愈出院25例(其中14例使用丙種球蛋白的均治愈), 治愈率為83.33%;2例好轉, 1例放棄治療(家長因擔心預后效果, 簽署知情同意書出院);2例死亡。住院時間5~28 d, 平均住院時間(14.03±3.46)d。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是患者肺部損傷最為嚴重的一個階段。一直以來都認為ARDS只限于成年人, 或者肺部發育不全、肺部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或不足的早產兒, 然而近年來臨床足月新生兒ARDS呈逐漸上升的趨勢, 已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目前認為原發性肺炎、誤吸胃內容物是導致成年人與兒童肺部直接損傷的常見原因, 而多發性創傷、敗血癥則是導致肺部間接損害的高危因素。新生兒則主要由于肺臟發育不全, 肺泡表面積較小, 肺部血管十分豐富, 一旦出現缺血缺氧, 經常會導致靶器官最先受到損傷, 因此從理論上來講, 新生兒是最容易出現ARDS的[5]。
國外有關研究報道, 新生兒ARDS多見于剖宮產和窒息后嬰兒, 本次研究中多為圍生期窒息。缺血、缺氧可直接導致肺泡上皮細胞受損, 降低PS活性并減少其釋放, 是間接導致新生兒肺部損傷的高危因素。國內有關研究報道, 剖宮產兒有因肺透明膜病死亡的可能, 本次研究中有19例為剖宮產兒, 因此其在ARDS發病期間的作用值得探討。由于剖宮產兒的胸廓未受到一定擠壓, 肺內液體較多, 這是引起新生兒肺部直接損傷的高危因素之一。
目前, 臨床上對于治療新生兒ARDS尚未有明確的規范,也缺乏ARDS的有效治療藥物。機械通氣是ARDS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手段, 來糾正血管炎癥和通透性, 從而改善機體組織的氧氣供應[6], 采用機械通氣后治愈25例, 2例好轉, 臨床療效顯著。本次研究中合并氣胸3例, 呼吸機相關肺炎4例, 肺不張2例, 肺出血1例, 缺血缺氧性腦病3例, 多臟器損傷5例, 均積極采取相關治療措施, 維持血糖正常值, 保證心臟正常功能, 提高機體免疫力。ARDS的預后主要取決于是否得到早期診斷、恰當的治療、是否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并發癥出現三方面。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新生兒ARDS的治愈率明顯高于以往報道的成年人和兒童, 療效顯著。
[1] 李紅, 矯巖, 陳曉平, 等.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特點與治療對策.中國婦幼保健, 2014(4):549-550.
[2] 周文莉, 周琪, 李叢, 等.早期應用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對晚期早產兒及足月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的隨機對照研究.中國當代兒科雜志, 2014(3):285-289.
[3] 孫穎.32例足月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3(34):94-95.
[4] 常晶.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30例臨床分析.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4):150.
[5] 王小麗.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探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4(11):242-243.
[6] 景艷.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24例臨床分析.淮海醫藥, 2010(1):48-4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1.056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指的是除心源性外的各種因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 呈進行性趨勢。其病理機制是由于炎性細胞介導的肺部炎性反應, 以及由炎性反應失控引起的肺泡上皮細胞與內皮細胞損傷, 從而使得肺部血管通透性增高, 進而導致肺泡與肺間質的出現水腫。新生兒ARDS是NICU中一種最為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 臨床主要表現為進行性呼吸困難、典型X線表現、發紺等[1,2]。作者選取2010年2月~2014年7月本院30例符合ARDS診斷的足月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現報告如下。
2014-10-16]
273300 山東省平邑縣人民醫院新生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