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濤,饒裕民,游全貴,游德龍
(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江西 撫州 344200)
鼻內鏡下鼻中隔矯正術治療鼻中隔偏曲伴變應性鼻炎的療效
吳俊濤,饒裕民,游全貴,游德龍
(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江西 撫州 344200)
目的 觀察鼻內鏡下鼻中隔矯正術治療鼻中隔偏曲伴性變應性鼻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64例鼻中隔偏曲伴變應性鼻炎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保守組和手術組,每組32例。保守組采用藥物治療,手術組采用鼻內鏡下鼻中隔矯正術治療。所有患者出院后隨訪6個月,評價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鼻阻力的變化。結果 出院后6個月保守組和手術組鼻阻力分別為(0.52±0.16)和(0.24±0.11) kPa·s-1·L-1,手術組鼻阻力顯著低于保守組(P<0.05)。保守組和手術組總有效率分別為62.5%和90.6%,手術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保守組(P<0.05)。結論 鼻內鏡下鼻中隔矯正術治療鼻中隔偏曲伴變應性鼻炎效果肯定,術后可顯著改善癥狀,降低鼻腔阻力。
鼻內鏡; 鼻中隔矯正術; 鼻中隔偏曲; 變應性鼻炎
變應性鼻炎屬于鼻黏膜變態反應性疾病,我國每年約2 000 萬人發病,并呈逐年上升趨勢[1]。臨床以藥物治療和免疫治療為主,但對變應性鼻炎合并有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治療效果欠佳。傳統鼻中隔矯正術視野狹小、光源照明不足,術中對鼻腔深部、后段偏曲矯正效果較差,而鼻內鏡下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具有微創、安全、直觀、精細、并發癥少等優點,術中可觀察到鼻腔各部位,可充分暴露高位、后段的鼻中隔偏曲[2]。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采用鼻內鏡下鼻中隔矯正術治療鼻中隔偏曲伴性變應性鼻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本科治療的64例鼻中隔偏曲伴變應性鼻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選對象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鼻癢、連續噴嚏、清水樣鼻涕、頭痛等臨床癥狀,經鼻內鏡、CT檢查符合變應性鼻炎的診斷標準[3];鼻腔檢查可見所有患者均伴有鼻中隔偏曲(C型36例,S型22例,棘突、嵴突6例),其中27例伴下鼻甲肥厚。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保守組和手術組,每組32例。保守組中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齡(36.5±10.9)歲,平均病程(6.3±2.1)年。手術組中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齡(35.9±12.1)歲,平均病程(6.7±2.2)年。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保守組采用藥物治療:口服地氯雷他定片(海南普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5 mg·d-1,局部使用丙酸氟替卡松(葛蘭素史克集團公司)鼻噴霧劑,連續治療28 d。
手術組采用鼻內鏡下鼻中隔矯正術治療:手術器械包括Storz、Wolf鼻內窺鏡、攝像系統、配套光源以及常規鼻中隔器械?;颊哐雠P于手術臺上,全身麻醉,頭部抬高約15°,常規消毒鋪巾。在0°鼻內鏡監視下根據患者鼻中隔偏曲類型選擇合適的黏膜切口。充分剝離黏軟骨膜-鼻底黏骨膜,暴露偏曲部軟骨組織。于鼻中隔軟骨-篩骨交界處切開,分離至對側黏骨膜下,同樣方法充分分離對側黏骨膜。切除偏曲骨質,部分篩骨垂直板一并切除,但保留篩骨垂直板距鼻頂部約0.5 cm。骨鑿去除上頜骨鼻脊,“井”型切除鼻中隔軟骨,小心止血后縫合左側鼻前庭切口。鼻腔內填塞含四環素眼膏的止血海綿,利用注射器向海綿內注射生理鹽水約10 mL,使海綿膨脹達到壓迫止血效果。術后48 h取出止血海綿,定期換藥清理鼻腔。術后3周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治療。
1.3 療效評價標準
所有患者出院后定期隨訪,以門診復查、電話問卷調查等方式為主,記錄患者出院后6個月的癥狀及鼻阻力。
1)根據治療前后癥狀評估臨床療效,方法見表1。癥狀改善的百分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66%以上為顯效,26%~65%為有效,低于25%為治療無效??傆行?顯效+有效。

表1 變應性鼻炎療效評估方法
2)鼻阻力測定:用英國吉姆公司NR-6鼻阻力計測定治療前及出院后6個月時的鼻阻力。在安靜環境、室溫20~25 ℃下,由同一位醫生完成測試。在150 Pa壓力下面罩測定鼻阻力,重復測試3~4次并取其平均值,測試過程由計算機記錄完成。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療并按時隨訪,未出現中途退出或失訪病例。出院后6個月手術組鼻阻力顯著低于保守組(P<0.05),見表2;出院后6個月手術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保守組 (P<0.05),見表3。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和出院6個月時鼻阻力的比較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和出院6個月時鼻阻力的比較
組別n治療前治療后6個月保守組320.67±0.120.52±0.16手術組320.65±0.100.24±0.11?
*P<0.05與保守組比較。

表3 2組患者出院6個月時臨床療效的比較 例
*P<0.05與保守組比較。
鼻中隔偏曲較常見,鼻框架結構異常可引起鼻腔機械性阻塞,長期阻塞可破壞正常呼吸氣流在鼻中隔的層流形式,造成氣流對雙側鼻腔的異常刺激,誘發異常的感覺神經反射,引起鼻內黏膜神經功能紊亂、傳入神經的敏感性提高,黏膜受刺激后可釋放更多的血管活性肽、P物質等化學介質,引起噴嚏、流涕、鼻塞、鼻癢等一系列的臨床癥狀。鼻中隔偏曲引起鼻腔氣流異常,增加了黏膜接觸變應原的風險,加重了變應性鼻炎癥狀。筆者認為藥物保守治療鼻中隔偏曲伴變應性鼻炎療效較差,其原因可能在于因鼻中隔偏曲等解剖結構異常,糖皮質激素局部治療藥物進入受限,治療時有效劑量減少,藥物在鼻腔內分布范圍、深度亦受限,降低了療效。
手術治療可有效解除鼻腔機械性阻塞,鼻內鏡下鼻中隔矯正術的優勢在于損傷小,術后恢復快,可最大程度地恢復正常通氣和鼻腔的正常結構,減輕鼻腔的不平衡刺激,降低神經末梢的應激狀態[4]。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后6個月手術組鼻阻力顯著低于保守組,提示鼻內鏡下鼻中隔矯正術對于降低鼻腔阻力更有效,改善了因解剖因素引起的鼻腔氣流異常。研究發現,篩前神經鼻中隔支、鼻腔外側支屬于副交感神經,受刺激后引起腺體大量分泌,出現流涕、鼻癢、打噴嚏等癥狀[5]。本研究觀察組通過手術矯正偏曲的鼻中隔,同時在術中處理下鼻甲,可破壞鼻中隔、鼻腔外側壁前部的副交感神經纖維,術后形成瘢痕,即切斷了部分異常感覺反射途徑,降低了神經末梢對變應原刺激的敏感性,又降低了腺體分泌,術后可有效緩解打噴嚏、流涕等癥狀;另外,通過鼻內鏡手術解除機械性阻塞,為術后局部鼻噴藥物治療創造了條件,有利于糖皮質激素直接、均勻地進入鼻腔,提高了治療效果。
雖然手術治療較保守治療有一定的創傷,但術中出血量不大,鼻中隔矯正術對患者鼻腔局部損傷甚微,術后恢復快,接受手術治療后其療效優于藥物保守治療(本研究中手術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保守組)。因此,鼻內鏡下鼻中隔矯正術治療鼻中隔偏曲伴變應性鼻炎療效肯定。
[1] 陳水安.鼻中隔矯正治療鼻中隔偏曲伴變應性鼻炎療效觀察[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2,12(1):59-60.
[2] 周豐,涂海螺,張耀明,等.鼻內鏡下鼻中隔成形術105例療效對照觀察[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2,12(4):237-238.
[3]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委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44(12):977-978.
[4] 姚愛軍,趙振武,贠亞榮.鼻中隔黏骨膜下擴大剝離術為主治療常年性變應性鼻炎47例[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4):440-441.
[5] 湯晨,劉收厚,呂凌云.鼻中隔偏曲鼻內鏡下手術的術式選擇及其療效分析[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09,23(5):39-40,42.
(責任編輯:鐘榮梅)
2014-08-08
R765.3+1; R765.21
A
1009-8194(2015)01-0079-02
10.13764/j.cnki.lcsy.2015.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