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躍
Water and Philosophy
你不要想去改變這個世界,你只有改變了自己,去適應這個世界,才能成功。
益海嘉里投資有限公司CFO陸玟妤是一個典型的馬來西亞華人,她從小生活在這樣一個種族多元化的環境里,形成了對不同環境很強的適應性。而這種特性也表現在了她日后的職業發展上,無論是早期在財務上的打磨,還是后期成為CFO,她都表現出如同“水”一樣的韌性與靈活,即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面對環境的改變,先改變自己。
陸玟妤非常喜歡“水”,主要原因在于她體內的本真。“上善若水”是她常掛嘴邊的一句話。事實上,這樣一個恬淡的女子,在實際中也一直秉承著謙卑、與人無爭的工作態度,就這樣一步步成為了益海嘉里的CFO。益海嘉里是新加坡豐益國際有限公司在華投資的獨資企業,旗下擁有“金龍魚”、“胡姬花”、“口福”等知名品牌,是近年來國內糧油加工行業中發展最強勁的企業之一。當然,企業的快速發展也為陸玟妤的自我實現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韌性、靈活再加上平和的心態,以及企業在不同發展時期所提供的工作環境,擁有“水”一樣品格的CFO,也許就是這樣煉成的。
與豐益結緣
上世紀70年代是一個充滿變數的年代,馬來西亞也是如此,讀書時期的陸玟妤正經歷了這種變化。之前馬來西亞的高中只分文理科,然后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可以選擇不同的專業。但恰逢陸玟妤讀高中時,馬來西亞進行了教育改革,要求在讀高中時就必須選定文科或理科,便于打好攻讀大學的基礎。這讓陸玟妤犯了猶豫,“我本來是想讀數學的,但當時知識面較狹窄,不確定讀完數學后的出路,就放棄了繼續讀理科的道路;另外當時初中大考的會計科目成績卓越,就決定選擇了可往財務會計、金融行業發展的文科。”陸玟妤講起了她讀書時的情況。不過,由于后來她沒考入自己理想的目標大學,陸玟妤也放棄了進入高校繼續深造的機會,直接去讀了ACCA。“在ACCA,才正式開始了我人生在會計行業里面的路程。”陸玟妤稱,而這一選擇,對她日后的財務生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方面,ACCA不是單純的單方面的財務管理教學,它包含財務管理的各個方面;同時,其教學內容也與實際工作有著很高的契合度,很多知識均能夠在實際中應用。“這讓我在日后的財務工作中受益匪淺。”
讀完3年的ACCA,陸玟妤先是到畢馬威做審計,期間主要負責審計企業的前期風險工作,這是一個打基礎的階段:對于審計企業風險的了解與分析,其公司的內控流程進行回顧,以及企業財務數據的分析,是在審計事務所的基本工作。從事審計工作,使陸玟妤加深了對企業整體風險運作的了解。至今讓她印象最深的,還是在畢馬威做了很多銀行方面的審計,因此對風險控制、內控管理的理解更為深刻;但基于行業單一,發展空間受限,以至于她后來跳槽到普華永道時就提出希望在其他方面發展。
果然,陸玟妤跳槽到普華永道的第一份差事,就是給當時正準備上市的豐益國際做利潤預測。豐益國際是愛國僑領郭氏家族同印尼油棕王吳笙服聯合創辦的食品生產性企業。但之后,萬事俱備的豐益國際當時選擇了不上市,不過當時的CFO卻把陸玟妤留了下來。就這樣,陸玟妤踏出了在會計師事務所的生涯,誰曾想,這一介入就與豐益國際結下了一生的緣分。“進入豐益國際之后就走到了今天,我事業上的成長與豐益集團息息相關。”
從第三方機構轉入實體企業,需要很強的適應性,不過陸玟妤正擅長于此。“以前做審計,只是對公司有一個表面的了解,但是進入企業后,一方面要深入了解企業的業務和財務數據背后呈現的‘故事,也要改變之前的交流方式。之前做審計師,主要是在專業上進行交流,但進入企業后就要考慮怎樣與同事進行‘軟性交流。我在這兩方面都進行了很好的轉變。”面對新環境,陸玟妤一方面開啟了她“水”一般的特質,一方面也開啟了她自己的CFO征程。
與中國結緣
2000年的豐益國際開始加大了對中國的投資,這期間,他們在秦皇島、連云港、防城港、周口和煙臺等5個地區建立了工廠,這樣的機遇讓陸玟妤得到了充分的鍛煉。當時她擔任China Desk,協助在中國建廠的財務工作,并開始頻繁在新加坡與中國間兩邊跑。陸玟妤對第一次來中國的印象很深,當時她與同事在北京機場里聊得很起勁,誤了飛機,只好改簽,到達周口的時候已經是凌晨1點。而當時的條件,沒有辦法落實他人給的忠告:喝當地的水一定要摻著礦泉水喝,不然會水土不服。那時的陸玟妤喝了第一口水,“感覺是咸的”,不過還好沒有水土不服。但是,讓她記憶猶新的,是第二天睜開眼看到的景象,她完全沒有想到當時的周口是如此的落后,“和一個大農村沒什么差別。而且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街上公共衛生間的環境。”陸玟妤說,“但還好,自己是一個適應能力比較強的人,也一直把重心放在了工作上,對這些并沒有太多計較。”
2000年的中國剛剛開放,到處朝氣蓬勃,在周口這樣的地區,難得有像豐益國際這樣的國際性跨國公司進行投資。工人們為了趕工期,干得熱火朝天,連續7天沒有休息,這也感染了陸玟妤,“我真的很佩服中國人那種勤奮。”
豐益國際之所以選擇在周口建廠,一方面在于周口地區人口密集,河南省又是農業大省,擁有豐富的大豆等原料;一方面又因為有一條鐵路直達連云港,運輸方便。工廠建完之后,則需要搭臺唱戲。此時陸玟妤的角色,是幫助在籌建的工廠建立起最基礎的財務工作。“我記得在周口的那段時間,我的第一件事是要教他們怎樣用電腦,尤其是教他們怎樣用電子表格來做報表;第二件事是要給這些財務人員培訓,給他們解釋、翻譯、輔導填寫集團的合并報表。我記得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我在一個很小的辦公室里講了一天。講完后,頭都蒙了。因為當時有兩個問題太難:一是國際會計準則與國內會計準則存在差別,二是語言上的差異。”陸玟妤說。
也正是在此期間,陸玟妤形成了自己做財務的一套“方法”。因為當時豐益國際在中國的業務發展很快,很多事情都是由CEO親自來管理,這樣陸玟妤就要分別向CEO和CFO匯報工作。“其實,這就是這公司的企業文化給我帶來的一種工作方式,因為與CEO和CFO工作上的交流機會,互相理解在細節上做出的業務、風險判斷,以及相應的決策,這對我建立信心很有幫助。”
成為CFO
2003年9月,陸玟妤被豐益國際委派到中國,擔任中國區財務總監,自此定居上海。如果我們把前些年定位為陸玟妤CFO之路的打基礎階段,那么從這時起,陸玟妤正式走上了CFO的正軌。2004年02006年,豐益國際在中國的發展速度依然飛快,管理滯后于業務發展。作為財務總監,陸玟妤的工作異常辛苦和勤奮,“我記得那時候天天加班,有時候要加到11點,最早的時候是在晚上8點才回家。”
有著責任心的陸玟妤將那時益海的財務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條,主要以風險管控為宗旨,“抓大放小”為重點。“在企業業務發展的快速時期,抓大放小是為了保證企業可以跑得快,因為機會不等人。所以盡管我們有小的失誤,但總體大的風險控制住了,利大于損。”
2007年,益海與嘉里合并,轉身成為中國最大的糧油加工企業—益海嘉里集團,陸玟妤擔任集團財務總監,負責整體的財務工作。合并之后,集團規模又一次膨脹起來,陸玟妤對此形象地比喻稱,這就像一個12歲的小孩,早上起來突然變成了24歲的青年,但衣櫥里仍然是12歲的裝備。“實際上,就是規模變大了,財務、管理體系沒跟上。”面對如此情形,陸玟妤很淡定,“我們要進行改變。”而作為CFO,陸玟妤則在財務轉型上祭出了她的“三板斧”。
首先,陸玟妤將合并前的財務部門整合成為幾大部門,分別是資金部、稅務部、法務部、內審部、會計管理部、項目部、產線部、流程優化管理部。對此,陸玟妤稱,現在每個部門都有各自的部門領導,而自己主要負責帶隊伍和做決策,發揮引導方向的作用,“而整合之后,管理就變得更加深入了。”
其次,陸玟妤主張搭建益海嘉里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2013年9月,其在無錫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正式啟動。對此,陸玟妤表示,財務服務共享中心不僅可以把集團交易處理的服務聚攏起來,也可以提高核算的效率。
第三,陸玟妤正在全國各地的工廠推動管理會計工作。她認為,在益海嘉里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建立起來之后,其全國各地工廠的基礎核算工作會逐步減少。“所以必須推動管理會計,希望后期他們能夠為業務提供支持,為企業創造價值。”陸玟妤信心滿滿,她的CFO征程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