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張鵬林
關鍵詞:民國時期;圖書修復;紙質文物修復
摘要:文章以對毛岸英讀過的《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一書的修復為實例,對民國時期圖書保護與修復中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以及修復完成后筆者對于民國圖書的保護與修復的思考,希望對民國時期圖書保護與修復工作的進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5)04-0132-03
收稿日期:2015-03-25
作者簡介:楊揚(1981—),鄭州博物館館員;張鵬林(1984—),鄭州博物館助理館員。1引言
民國時期的圖書是指1911年—1949年這一時期傳抄、刊印、發行的各類圖書文獻資料。民國時期思想文化異彩紛呈 ,著述興盛。雖然這一時期僅有38年, 但由于近代出版業和新聞業的進步與發展, 使得民國圖書的出版和發行量達到一個空前的規模,據《民國時期總書目》統計,民國時期出版的圖書達124,000種,其數量非常可觀。民國時期圖書數量龐大,且分布范圍廣泛,全國大部分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等機構都有所收藏。
民國時期的圖書為民國文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國時期的圖書處于我國傳統文獻向近現代文獻生產方式的過渡時期,紙張由手工紙逐漸轉變為機器紙,印刷方式由雕版印刷轉變為金屬活字印刷,裝訂方式由線裝轉變為西式精平裝。[1]民國時期的圖書裝幀主要包括包背裝、線裝、毛裝、平裝、精裝。紙質文物工作者對于包背裝、線裝、毛裝的民國圖書的修復,可以借鑒古籍修復的技術和方法,然而對于精平裝民國圖書的修復,則成為民國文獻中的難點,限制了民國文獻保護與修復工作的開展。
目前對于民國時期圖書的修復研究相對較少,大多停留在對于民國時期圖書的收藏及其歷史價值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具體的修復技術的研究和總結。筆者在參加“近現代文物保護修復培訓班”學習期間,在潘美娣老師的指導下,對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的館藏文物,毛岸英讀過的《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一書進行修復。下面以對《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一書的修復作為實例,更加直觀地介紹民國時期圖書的修復現狀和技術,以及修復完成后筆者對于民國圖書的保護與修復的一些思考。
2對《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一書的修復
2.1修復前的調查
2.1.1概況。《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是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館藏紙質文物, 平裝、鉛印、機器紙,書衣單面印刷,書頁兩面印刷,長18.3厘米,寬12厘米,厚8厘米。該書是毛岸英生前所讀過的書,作者為蘇聯文學家卡達耶夫,譯者曹靖華。該書由東北日報第三廠印刷,東北書店發行出版,印于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
2.1.2現狀和病害分析。《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這部書整體保存狀況很差,尤其是粘連、銹蝕和書脊殘缺問題比較突出。原書曾經受潮,不平整;書衣有殘缺和撕裂,且用牛皮紙粘補過;書頁酸化發黃,部分書頁已經脫落;書脊殘缺嚴重,有些字跡缺失;裝訂時所使用的膠粘劑已經老化成深褐色;書衣和部分書頁有嚴重粘連,無法正常翻閱;書籍裝幀采用鐵絲平釘,鐵釘氧化成黑色,鐵釘的銹蝕痕跡已經由里至外污染整本書;大部分的書頁在鐵釘裝訂處已經殘缺,殘缺最寬處長6.2厘米,寬3.7厘米。
《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一書殘缺面積占整本書籍的1/10,主要集中在封皮、封底、書籍裝幀處;粘連面積占整本書籍的1/2。該書存在殘缺、銹蝕,粘連等病害,需要進行搶救性修復。
2.1.3圖文部分穩定性測試。《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一書中多處出現用鉛筆留下的下畫線和字跡,在對其修復之前要對鉛筆字跡的穩定性進行檢測。鉛筆字跡由石墨和黏土畫出,石墨和黏土的比例不同會影響字跡的附著力。該書中所出現的鉛筆字跡中黏土成分相對高一些,因此附著力高,穩定性強。
2.2修復過程
2.2.1制訂修復方案。《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一書在保護修復過程中堅持最少干預的原則進行保護與修復,尊重歷史、尊重其原貌。修復所使用的材料應具有良好穩定性,修復后的文物在外觀上應有很好的觀賞效果。針對該書具體的病害情況,特制訂以下修復方案:選配合適的修復用紙,拆解書頁,脫酸與除銹,書衣的裱補,書頁修補,裝訂成冊。
2.2.2選配合適的修復用紙。《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一書的書衣以及書頁所采用的紙張都為民國時期的機器紙,且距今已有近70年的歷史,所以很難找到相同制造時間和相同質地的紙張。此外該書書頁屬于雙面印刷,正反都有字,即使用相同制造時間和相同質地的機器紙張來修補殘缺部分,也會造成書頁的其中一面的被修復紙遮蓋。在選擇修復用紙時,針對不同的殘缺撕裂處,采用不同的修復用紙;在書頁中殘缺撕裂處有字跡的地方,選擇透明度較好的日本紙(Japanese Paper)來修補;在書頁中殘缺撕裂處沒有字跡的地方,就選擇厚度適宜的棉料紙進行修補。
2.2.3拆解書頁。《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一書整本書粘接面積較大,且雙面有字,給書頁分離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筆者將書衣與書頁小心翼翼地分離開來,去除銹蝕的鐵釘,將書脊處殘留的膠黏劑的黃褐色氧化物用工具慢慢從書脊處剝離。經過分析,該書的粘連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由于書頁受潮而引起的黏連,就選擇使用干揭法來完成;另一種則是由化學糨糊導致的黏連就采用濕揭法,將書頁分離后,對于之前用化學糨糊補過的地方,將其刮去。
楊揚,張鵬林:試論民國時期圖書的修復楊揚,張鵬林:試論民國時期圖書的修復2.2.4脫酸與除銹。民國時期的機器紙中都含有大量的木質素 ,木質素容易被氧化而形成酸性物質,使紙張本身呈酸性。《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一書經過精密pH試紙條檢測,pH值5.5至6.5,屬中度酸化。針對該書的酸堿度情況,采用傳統水洗法對其脫酸,用去離子水來中和紙張中的酸性,這是目前延長民國文獻壽命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一書的書頁上殘留有嚴重的鐵銹斑痕需要消除,筆者蘸取10%的檸檬酸涂在每頁的銹蝕處,待鐵銹斑清除后,立即用去離子水在涂有檸檬酸處反復沖洗多次,將檸檬酸殘液清除干凈。[2]通過以上的脫酸和除銹方法,增強了該書的抗老性,延緩了紙張的老化。
2.2.5書衣的裱補。分離后的書衣殘缺不堪,尤其是書衣在與書脊連接的部分,已經碎裂成十幾個小碎塊。筆者將書衣正面向下鋪放在塑料薄膜上,將書衣背面的牛皮紙揭去,把書衣與書脊連接處的破碎的部分拼湊整齊,小心翼翼地清理殘留在該處的褐色氧化物,用棉料紙補上殘缺的地方,最后在封皮背面托上兩層較厚的棉料紙,上墻整平。
2.2.6書頁修補。 民國時期機器紙與傳統手工紙相比,紙的緊度大,交結緊密,纖維分開困難,與原紙結合性差,因此,在修補時所使用的糨糊厚薄要適當。《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書頁較厚,書頁中殘缺處且沒有字跡的地方,筆者選擇使用兩層棉料紙來修補,第一層補紙大于被補處2毫米,第二層補紙和補洞大小一樣。對于在修補書頁中有撕裂且有字跡的地方,用最薄的且透明度好的日本紙(Japanese Paper),正反面都補上。在修補時盡量設法少蓋上一些字跡,然后再修補后的書頁上噴點水,使它受潮發脹,蓋上吸水紙壓平。
2.2.7裝訂成冊。《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一書修復的最后工作是裝訂成冊,也是非常重要的程序。原有的鐵釘因具有銹蝕性,無法再次使用,要對其改裝,使用書脊穿線的方法裝訂,再把修復后的書衣和書頁用糨糊粘接在一起。[3]
《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一書經過保護修復后,還原其原有風貌。整本書的物理強度得到提高并滿足文物長期保存的條件、陳列展示等相關研究的需要。
3修復的啟示與思考
3.1制定具體的修復原則和標準
民國圖書和古籍的修復是兩個不同的領域,雖然民國圖書的修復原則可以借鑒一些古籍的修復原則,但是不能完全照搬,需要專門制訂適宜民國圖書的修復方案。全國各地的民國圖書保存狀況各不相同,出現的文物病害現象也不盡相同,為了有針對性地采取保護修復手段,就需要有民國圖書的具體和細化的修復原則和修復標準,從而更好地指導具體的修復工作,更科學地延長民國圖書的使用和保存。
3.2利用現有的技術對破損嚴重的文獻進行搶救性修復
國內尚未大規模開展對民國圖書的搶救性修復,許多修復人員對于民國圖書,能不修就不修,導致了大量的民國時期圖書破損酸化日益嚴重。當今社會, 圖書保護理論和技術發展很快,但是民國圖書修復技術成熟是需要一定時間的。筆者認為,對于那些破損嚴重的珍貴民國圖書,絕不能等到技術完全成熟后再進行搶救性修復,應當盡快給予修復,這就要求修復人員以現有的技術來對破損嚴重的民國圖書進行搶救性修復。
3.3加大民國時期圖書修復材料的研制
筆者在修復《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一書時,發現相關修復材料缺少,成為制約民國時期圖書修復工作的瓶頸,其主要集中在修補用紙和裝訂材料的匱乏上。在古籍修復中,可供選擇的修復材料的范圍很大且購買方便,然而在修復民國圖書時,尤其是精、平裝民國圖書時,可供選擇的修復材料很小,很難購買,一些修復人員不得不拿古籍的修復材料用在民國圖書的修復上。因此為了保證民國圖書的修復質量,需要加大對于民國圖書修復材料的研制開發。
3.4加強民國時期圖書修復技術研究
目前我國大量民國時期的圖書正面臨著酸化、脆化、霉爛等的危機,急需進行科學合理的保護與修復,但我國目前在這方面的研究和修復技術明顯滯后,使得搶救保護顯得束手無策。不少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只能以修復線裝古籍的方法來修復民國時期圖書,可由于印刷、裝訂和紙張材料的不同,很難達到理想的修復效果。[4]故此加大對民國圖書修復技術的系統研究,特別是對修復民國圖書至為關鍵的脫酸和加固技術的研究,盡快研究出一個普遍認可且普遍采用的數量大、成本低、效果好的技術方法。
4結語
民國時期圖書是我國文獻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想文化價值很高,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民國時期圖書從誕生至今,沒有得到過正規的保護和修復,因此加大民國時期圖書的保護力度,避免我國悠久的文獻歷史出現民國時期的斷層。
參考文獻:
[1]林明,邱蔚晴:民國時期文獻保護實踐談——中山大學圖書館的做法[J].圖書館論壇,2014(5) :65-70.
[2]潘美娣:古籍修復與裝幀[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03.
[3]邱曉剛:對民國時期圖書資料的保護與修復之我見—文獻保護與修復研討會論文集[C].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
[4]阮素雯:試論民國文獻損毀的原因[J].山西檔案,2010(6):18-20.(編校:馬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