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研究對象是什么?
答:在真空、氣體或固體中,利用和控制電子運動規律而制成的器件稱作電子器件。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正是一門以電子器件及其系統應用為研究對象的學科。電子科技是現代科技的重要基礎之一,因此該專業在通信、控制、計算機、集成電路和集成系統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包括現在智能手機上很流行的重力感應器、Wi-Fi等都是這個專業的成果。
問:本科核心課程有哪些?在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呢?
答:在電子科學與技術中,信息的載體是數據,數據的載體是信號,而信號的載體是場與波,我們的本科核心課程便是圍繞這條主線構建而成,包括:信息電子學物理基礎、電磁場與電磁波、信號與系統(甲)、信息控制與計算、數字系統設計、電子電路基礎,以及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射頻電路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通信原理、數據分析與算法設計、計算機組成與設計等專業選修課程。
我們有一些專業課程理論性較強,并且物理概念較為抽象,比如“電磁場與電磁波”我們看不見也摸不著,就比較難懂,需要同學們發揮一定的想象力。有些課程的信息量比較大,也需要同學們課后及時消化。
小編插話:在高校里有一種傳言,說這個專業的課程很難,還流傳著“四大神課”的名聲,這其實是一種夸張。有些課程是極為重要的理論基礎,沒有它們的支撐,相關學習只能浮于皮毛,無法深入研究,但只要認真學,就不會覺得難。
問:該專業的學生需要具備什么特質?
答: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一大特點是軟硬件結合,不僅需要掌握電路系統的分析設計,也需要具備軟硬件編程的能力,因此要求學生有較強的數理基礎和邏輯思維。由于一些物理概念較為抽象,也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形象思維。另外,由于我們的課程體系給予了學生很大的選擇空間,自主性、進取心較強的學生能夠在這里獲得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問:大家是否存有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理解誤區?
答:提起電子科學與技術,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手機、電腦、家用電器等電子設備,進而形成這個專業主要是研究“電子器件”的印象,這可“低估”了它。不僅僅是電子器件,該專業對電子系統的研究也一點不少。現如今,電子器件與其系統已經密不可分了。一顆小小的芯片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器件,而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能夠完成過去一堆儀器設備所不能完成的任務。
小編插話:平時就愛研究各類數碼產品,注重體驗背后的科學技術,具有極客精神的同學們,這個專業是不是很吸引你呢?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以為本專業僅限于此哦!
問:社會生活中有哪些問題,需要通過該專業的知識和方法來解決?
答:電子科學與技術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可以說無處不在。除了大家已經非常熟悉的手機、計算機、電視、音響、太陽能電池、LED照明等,還包括一些平時看不見摸不著的領域,比如電磁防護,利用技術手段對電磁波進行控制,在高考考場上起到了阻止通信的作用等。
在未來,更多精彩的應用將會登上舞臺。例如熱門的“隱身衣”研究,未來將有可能成為現實;量子計算機,將有望打破目前電子計算機的速度極限;量子通信,即使攻擊者具有無限的計算資源和任意的物理學允許的信道竊聽手段,原理上仍可實現保密通信,將使“竊聽”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小編插話:這個專業的未來科技感簡直爆棚,不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光想著要做出很牛的東西是不現實的,還需打下扎實的基礎,從枯燥的理論知識入手。
問: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畢業生,主要的出路有哪些?
答:我們專業的本科生,能很快地適應國外的研究生課程,并在電子科技領域找到廣闊的發展空間。這幾年的畢業生中,有一半就業于通信、電子信息、集成電路等行業,其中又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進入華為、阿里巴巴、中國移動等世界500強企業;另一半選擇了繼續深造,其中不乏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世界100強高校。
問:電子科學與技術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答:(大四學生高峰)我比較喜愛數碼產品,平時也經常購買一些感興趣的東西把玩。學了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后,我有了比較全面的軟硬件知識,能夠設計自己想要的電子產品,如手機游戲、智能手表等。以后我主要想做傳感器,因為我覺得傳感器是最本質的信息來源,電子裝置要想對環境作出反應,首先得認識周圍的環境。同時傳感器還可以擴展人的感知范圍,感知一些人體不能感知的信號。比如未來的“電子鼻”,可以根據呼出的氣體來判斷我們的健康狀況。
(本文改編自浙江大學出版社《教授帶你“逛”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