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人類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人類發展所產生的社會現象。漢語言是我國五千年文明產生的文化結晶,它有著豐富的內涵。隨著近幾年網絡文化的流行,一些生造字和生造詞語出現在網絡和人們的交流中,這一方面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另一方,網絡語言的發展也嚴重影響著漢語言文學的發展。
關鍵詞:網絡語言;漢語言;影響
作者簡介:于泓,女,1977年9月出生,漢族,遼寧省營口市人,本科學歷,營口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H1-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6-0-02
一、網絡語言的產生的背景
網絡語言是隨著網絡發展而產生的一種語言現象,它受外來語言的影響,也受方言的影響。
在外來語言方面,它受英語和日用漢語的影響最大。這主要是隨著全球化發展,國際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國人的日常生活受到外來語言的影響的一種特殊反映。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國人的生活中就出現了“卡拉OK”這種外語國用的現象。它是日語的音譯,是日語Kara(空)和英語ORCHESTRA(管弦樂隊)的臨時組合,本意是“無人伴奏樂隊”,開始被臺灣人應用,后來被引入到內地,成為一個老少皆知的名詞,這個名詞也突出了“無人伴奏樂隊”的主要特征。
“秀”這個詞語本來是英語“show”的音譯,原意是“公開的表演”,傳入中國后就成為“展現美好的一面”的意思,它已經改變了外來語本身的含義,被賦予了中國特色。
隨著國際化的交往,一些英語由于其特殊的含義,逐漸成為人們熟悉的用語,像“WC”,英語中是水箱的縮寫,因為英國廁所中都備有水箱,后來這個詞語就成為廁所的代名詞。在中國,人們看到這個標志,也知道指的是廁所了。“AV”是英語Adult Video的縮寫,被譯成成人電影,但指的是含有色情的電影。這種表達具有委婉的含義,避免了直接表述的尷尬,不僅體現了西方人的價值理念,也能正確表達中國語言的含義。
一些外來詞在國際經濟合作中也具有特殊意義,像GDP(國內生產總值)、WTO(世界貿易組織)、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這一類詞語目前大多數中國人已經認可,并且都知道其中的含義。這樣的應用相對于將英語譯成漢語要簡約得多。
除了英語在網絡上被音譯、直用外,很多日語也成為網絡語言,因為日語中有大量漢字,盡管漢字表達的意思和中國漢字表達的不完全相同,但因為漢字具有一字多義的特點,一些日語用詞也被中國人接受了,像“新干線”“料理”“寫真”“暴走”“宅男”“宅女”“素顏”等詞語,對于中國人沒有陌生感覺。
隨著網絡的發展,一些方言和港臺語言也成為網絡語言的來源之一。像陜北的“額”(我),東北的“銀”(人),“忽悠”(引誘人上當),“賊多”“賊亮”(很多)(非常亮);江西人的“灰機”(飛機),浙江的“偶”(我)“木有”(沒有),安徽的“不造”(不行),這些方言,一種是南方人說話沒有翹舌音形成的標準話走樣,一種是流傳已久的方言。盡管在書面語中很少運用,但在生活中卻被廣泛使用,用在網絡上有一種親切感。
隨著港臺電視節目在大陸的盛行,一些港臺方言也成為網絡語言,像“麻麻”(媽媽),“蜀黍”(叔叔)、“爹地”“爸比”(爸爸)“妹紙”(妹子),以及“拍拖”“靚仔”“靚女”“醬紫”(這樣子)這一類詞語。
另一種網絡語言是用符號、數字來代替漢字,像“1314”(一生一世),“886”(拜拜嘍),符號都是出現在QQ聊天方面。
網絡語言的產生原因,主要是受全球化發展,以及我國對外開放后,外國文化流傳到我國的緣故。這些年來,我國學習英語的熱情一直不減,在耳渲目染的情況下,人們對一些流行的英語詞匯也逐漸熟悉起來,因為有些詞語表達的意思是漢語難于表達的,就直接用音譯代替了。
還有一種原因是有些人崇洋媚外,故弄玄虛。在漢語中夾雜幾個英語單詞,來表現自己的修養。像“派對”,“草莓派”、“蘋果派”,這樣的使用法,以及“給個理由先”“我有做過”這樣不中不西的語句。
對于方言和港臺語言的使用,大多數是抱著好玩、逗樂的心態,像“麻麻”“蜀黍”這樣的稱呼,都是為了逗人一笑而已,主要是網民求新求異的心理反映。
而數字和符號代替漢字的都是中學生慣用的,成年人很少這樣。
二、網絡語言對漢語言的污染
網絡語言的產生,一方面豐富了漢語言,使漢語言顯得更加接地氣,表達的意思也具有深厚意義,但更多的卻是對漢語言的污染。
網絡語言的產生也分積極和消極兩面,積極的一面像英語“WTO”“GDP”“秀”“AV”這樣具有廣泛的意義,又有含蓄委婉的特點。但有一些卻不值得提倡,像“TMD”(他媽的),“WBD”(王八蛋)這樣的英語縮寫其實不是來自英語,而是漢語拼音,是一種粗俗。
還有一個很流行的詞叫做“杯具”,諧音“悲劇”,前幾年被廣為使用,“我悲劇了”,“這下杯具了”,這個語句就是病句,因為“悲劇”是個名詞,不可以當做形容詞的。
人類的發展應該是摒棄野蠻,追求文明的,如果看到一個網絡新詞,不管本意如何,為時髦就爭相使用,那就是文明的倒退,更是對母語文化的褻瀆。
三、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化的影響
文學是記錄歷史,傳播文明的載體,一個時代有自己的語言特征,但這種特征應該是建立在積極向上的基礎上,不是將時代的語言不問青紅皂白地都網羅進來。《水滸》中李逵這樣的粗人,說話都是滿口俚語,但他說的最粗的話也就是“嘴里淡出鳥來”。小說中大多數人都是沒文化的粗人,他們的語言有個性,屬于下層社會,但卻不粗鄙,連王婆、閻婆這樣的人也是如此。他們罵人的話也不過是“這廝”“那廝”,“賊”這樣的字眼。
但隨著網絡語言的盛行,目前不僅人們在網上交流中大量使用網絡語言,還將一些網絡語言運用到歌詞中,像“1314”這樣數字化語言。在微博中,有些人熱衷于拾人牙慧,表達思想時只會使用網絡語言,像提到令人難于忍受,就只會用“雷的外焦里嫩!”來形容;看見一些違反常規的事,像在古跡上刻字,就套用“某某,你媽喊你回家剁手!”,本來“美”這個詞形容的是容貌出眾,后來“美女”成為女性的代名詞,“美”就成為高尚的代名詞,使用時還喜歡加上“史上最”,什么“史上最美的司機”“史上最美的老師”,“史上最美的環衛工”等,形容的不倫不類,還顯得辭藻枯竭,好像形容美好的事物就剩下“美”這個詞了。
“傷不起”這個詞也被亂用,顯得人格外脆弱似的,價錢高了傷不起,物價漲了傷不起。
一些用諧音代替的字被廣泛使用,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語言使用能力,像網絡語言中的“童鞋”代替“同學”,“小盆友”代替“小朋友”,“白骨精”代表“白領、骨干、精英”,成人看了付之一笑,但將這樣的詞語用在文章中,歌詞中,就容易給年幼的孩子造成錯訛感,以為這都是詞語的本意,對他們的語言學習造成影響。
網絡語言中的語句亂用也會給小學生造成影響,像“給個理由先”“我有說過嗎?”這樣的歐化句,在漢語表達中就是一個病句,大多人聽了都是半懂不懂的感到別扭,對于小學生正確掌握漢語語法形成障礙。
很多90后,00后熱衷于用數字代替漢字,用符號表情來代替句子,這樣的根本原因不是創新,而是他們從小沉湎網絡,與人缺少交流,又沒有認真閱讀文學作品,顯得語言表達能力弱,很難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只好用表情和符號來代替,因此這根本不是創新,而是語言枯竭的表現。在漢語中使用不規范的詞語,對于漢語言文化的發展就會有傷基礎的影響。
網絡語言的泛濫,主要還是因為網絡自身的特點造成的,在網絡上基本處于無人管束的狀態,網民可以隨心所欲地說話,發表意見,對于思想開放來說是一種進步,但在網絡上也要記住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不能為了追求新奇和逗樂就隨便污染自己的母語文化,這樣產生的效果不是進步,而是倒退。因此,每一個網民都要自覺維護漢語言的純潔性,正確使用漢語。
參考文獻:
[1]蔣師師.淺析網絡語言對漢語言的影響[J].文學界(理論版). 2011(03).
[2]趙亞娜.淺析當前網絡語[J].新教育. 2010(05).
[3]陳森揚.談網絡語言對語文教學的影響[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