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 林明麗 周以恒
本文為貴州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構式語法視角下英漢中動構式對比研究(項目編號:研人文2015004)”階段性成果。
摘 要:中動構式是語言中較為特殊的一種語言現象,該結構是近年研究的熱點之一。中動語義具有跨語言的共性,即傳達被動意義,而不同語言中的中動構式也存在著差異。由于中動構式具有復雜的句法語義特點,中動構式得到了不同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本文主要對以往研究進行綜述與反思,從而論證從構式語法角度研究中動構式的理據。
關鍵詞:中動構式;綜述;構式語法
作者簡介:羅雪,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林明麗,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周以恒,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6-0-03
1.引言
自1984年起,中動構式在歐洲語言中特到了廣泛的關注。Keyser & Roeper (1984)出版了他們的專著On the Middle and Ergative Constructions,學者們就開始關注(1) The book sells well; (2) Bureaucrats bribe easily 和 (3) The car drives fast等結構。學者們認為人類的很多語言中都存在著中動構式(Kemmer 1993; Fagan 1992),此類構式是跨語言存在的現象。在70年代左右,學者們開始探討西日耳曼語(英語、德語、荷蘭語等)和羅曼語(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等)中的中動構式,而該結構在漢語中的研究是較新的。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視角對中動構式的定義、句法特征、語義性質、語用功能以及生成機制進行了闡釋,包括從功能語法、生成語法和認知語法等角度進行討論。目前從生成語法對中動構式進行討論的成果最多(He 2007)。
2. 前人對中動構式的研究
近年來,許多國內外學者從功能語法、生成語法和認知語法的視角對英漢中動構式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國外的有Fagan(1992);Kemmer(1993);Ackema & Schoorlemmer(1995);Iwata(1999);國內的主要有徐盛桓(2002);韓景泉(2003);司惠文(2005);何文忠(2007);李炎燕(2011);楊華堂(2012);王和玉(2014);劉麗華(2014)等。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中,英語中動結構 NP+V+Adv往往被等同于漢語 NP+V 起來/上去/著+Adv。何文忠把漢語中NP+V起來+Adj認定為英語中動結構的基本句式形式。
2.1生成語法角度
在Chomsky的生成語法的理論研究下,對英漢中動結構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動結構的推導方面。詞匯生成觀和句法生成觀是眾多學者所持的兩種不同的主要觀點。同時許多學者也指出了各自所持觀點的不足。如對于中動結構,西方學者 Keyser& Roeper(1984)和 Fagan(1988)以及Stroik(1995)已經對其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并且分析了其語義和結構的特點, 討論了中動結構的生成機制。但是他們的研究很多是從生成語法的角度出發,分析討論的過程很復雜,也沒有得出特別讓人信服的結論;高興剛(2000)在論文《空算子與中間結構》中以生成語法最簡方案(Chomsky,1995)為理論框架討論分析了英語中動結構的句法機制,其中主要觀點有如下兩點:1)英語中動詞的邏輯主語在句法層面上存在而且擁有句法作用,并且是一個主目語位置上的PRO;2)英語中動結構實際上是屬于一種特殊的主題句,它的生成過程經歷了wh-移位(wh-movement);司惠文(2005)在《英語中間結構句法致使生成研究》中以最簡方案中的 VP 嵌套理論為基礎,提出中動結構是由句法上的致使移位生成的。韓景泉和何建珍(2004)在《評高興剛的中間結構分析》中針對高興剛的觀點指出,高文的分析面臨一系列嚴重的理論問題。因為這種空對空的wh-移位情況本身就不可能存在。假如堅持中動詞擁有句法及物性,從論旨準則、維護投射原則和UTAH的角度來說,就應該假設中動詞是將邏輯主語投射在域外論元的位置上,同時還把邏輯賓語投射到域內論元位置上,而邏輯賓語不是其它的什么空項,只有經過移位的名詞性成分,否則無法解讀的成分就會出現。中動結構和主題結構的本質區別是不可能用相同的句法機制來解釋。韓景泉認為,中動詞結構的基礎是動詞的狀態化。根據構詞規則,狀態化改變了動詞原有的概念結構,因而導致中動結構一系列屬性的語義與句法表現。
關于中動結構的生成,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學者觀點不一,存在爭議。對于生成語法下的移位說,它很難解釋為什么一些動詞可以,而另一些動詞卻不可以構成中動結構,也不能很好解釋中動構句的各種制約。許多合法的中動結構無法以此種移位方式生成,大量語料無法得到合理解釋。該理論還面臨著許多其它無法擺脫的困境。這說明從生成語法角度解釋中動結構缺乏說服力,有待研究者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
2.2認知語法角度
認知語言學是最近二三十年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也是語言學研究的熱門,為語言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近年來,有不少學者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中動構式進行研究,尤從認知語法視角研究的居多。Langacker 的認知語法的產生是基于對 Chomsky 的轉換生成語法的批判。它著重強調了認知語法的體驗性和認知方式對語法構造的重要作用。而在研究中動結構所用的主要是視角和突顯。房戰峰(2010)認為中動結構之所以存在,與人們的心理傾向或認知動因密不可分。中動結構中的受事主語和隱含施事就是視角和突顯的體現。徐盛桓(2002)從中動結構的語義數量特征和有界化考察其語義與語法的關系,進而探究中動結構句法程式的理據。劉正光(2005)等認為:“及物性是一個語法原型,從典型及物句式、反身及物結構、中動結構到典型不及物句式構成一個及物性連續體”。何文忠(2007)指出認知功能可以充分合理的解釋中動構句的選擇限制。他認為中動結構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很深刻的認知動因。中動結構的認知動因和認知功能決定了中動結構所體現出來的選擇限制。中動選擇限制表明,其句法結構的形成是為了滿足中動語義表達意圖,也是對句法結構、語法標記以及其成分的語義范疇進行選擇的結果。劉辰誕(2007)提出基于心理模型的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用它來解釋句法生成的動因,即句法結構是如何在語義基礎上建構的。
2.3功能語法角度
英語語言學家韓禮徳于50年代末創立了系統功能語法(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由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Halliday)在50年代末創立的。語言被認為有5個層次:語境、意義、遣詞、音的結構和語音。其中意義是一個系統同時也是中心層次,說話者只能通過意義系統來選擇恰當意義。
楊華堂(2012)在論文《語境對中動句的影響研究》中指出,由于力的作用,使某事物具備了一種特別的性能,要對這個特性進行概念化就必須對力的發出者、過程和接受者等諸多因素通過進行突顯的選擇。這種選擇就是通過角色調配后構成的中動結構。這種力通過語境表現出來,所以,只有通過對語境的正確分析才能判定中動結構是否合格。只有通過分析語境,我們才能知道是否存在合法的中動結構。如果不參照沒有語境,就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原本不合格的中動句式通過準確凸顯被動參與者對應的物性角色,淡化施事所發揮的作用,經歷知覺的語境化之后,可接受性增強(李炎燕 2011)。
從理論上來說,中動結構牽涉事件結構、論元結構、信息結構等諸多和句法語義有關的問題。生成語法關注的主要是動詞的論元結構及句法如何實現;而認知語法側重認知方式對語法結構所起的作用,尤其從認知方式中的識解來研究中動結構。這樣認知視角的優勢就顯現于表,在語法的分析中將使用者的意圖和話語要求也考慮其中,但這樣也會出現問題,容易主觀隨意,沒有將句法形式化,缺乏一定的理據,也無法處理中動結構的跨語言差異。目前句法研究只關注動詞的論元結構,未能將中動句的通指義、情態義、修飾語要求和話題性等語義有關問題在結構上進行合理解釋和限制。很顯然,各種理論只關注中動結構的某一個方面,沒有對中動結構的句法語義屬性進行合理解釋。
3.從構式語法角度研究中動構式的優勢
前人研究主要關注英漢中動構式的句法特征、修飾語以及語用的共性與差異,將中動構式的形式與意義割裂開來分析。構式語法學家Goldgerg(1995)認為,語言所有層面的基本單位都是構式,識別一個構式的依據是:其形式或語義的某些特征不能從其組成要素現存其他構式中被嚴格預測出來。即構式是形式和意義上配對的單位,“形”的某一方面或“義”的某一方面不能從構式的組成部分推出。由此可見,構式語法學家堅持“形義配對”的觀點,即將構式的內外部當作一個整體進行研究。以往研究大部分基于傳統語法、系統功能語言學及生成語法來分析中動構式的句法與語用特征,而忽略了該構式的語義性質,從構式語法的角度可將中動結構當作形義配對體,從而探討英漢兩種語言中中動構式的內外部共性與差異,一方面可以對這一較為特殊的語言現象做出跨語言的解釋,使人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兩種語言,另一方面對指導語言教學與研究有一定的啟示。
4.結語
以往大部分對英漢中動構式的解釋都是孤立零散的,沒有把中動構式當作是形義的結合體來進行研究。前人研究大多是從功能語法、生成語法和認知語法的角度解釋中動構式的句法、語義、語用特征以及該結構的生成機制,而很少有研究將該構式當作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當代構式語法認為,構式的意義并非只是其所包含的每一個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結構具有構式意義,從而決定了句子的整體意義。因此,從構式語法角度研究英漢中動構式能較為全面地解釋兩種語言的共性與差異。
參考文獻:
[1]Achema,P.&M.Schoorlemmer.1995.Middles and nonmovement[J].Linguistic Inquiry26:173-197.
[2]Fagan, S. 1992.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Middle Constructions: A Stud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German. Cambridge: CUP.
[3] Goldberg, Adele. E. 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 4.
[4]Iwata,S.1999.On the status of an implicit arguments in middles[J].Journal of Linguistics35:527-553.
[5]Kemmer, S. 1993. The Middle Voice.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6]Keyser, S. J. & T. Roeper. 1984. On the Middles and Ergat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 Linguistic Inquiry, (15):381-416.
[7]房戰峰.2010.兩種理論視角下英漢中動結構的對比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4):53-56.
[8]高興剛.2000.空算子與中間結構[J].現代外語,(2):126-136.
[9]韓景泉.2003.英語中間結構的生成[J].外語教學與研究,(3):179-188.
[10]何文忠.2007.中動結構的認知闡釋[M].北京:科學出版社.P: 4, 17-18.
[11]何文忠.2007.中動構句選擇限制的認知闡釋[J].外語研究,a (1): 6-11.
[12]李炎燕.2011.英漢中動構式的認知視角[J].外語研究,(1): 30-34.
[13]劉辰誕.2007.心理模型與語言表達式的生成[J].外語研究,(3):7-12.
[14]劉麗華、鄧云華.2014.英漢中動構式句法語義限制的認知研究[J].中國外語,(5):33-38.
[15]劉露營.2008.中動結構的構式意義及其生成機制探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5)244-247.
[16]劉正光、崔剛.2005.語法原型與及物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1):8-12.
[17]司惠文、余光武.2005.英語中間結構句法致使生成研究[J].現代外語,(1):1-9.
[18]司聯合.2013.英語中動語態的構式意義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4)32-34
[19]王和玉、溫賓利.2014.中動結構的句法語義研究綜述[J].現代外語,(2):270-278.
[20]徐盛桓.2002.語義數量特征與英語中動結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6): 436-443.
[21]許艾明.2004關于中動詞及物性的思考[J].《 中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6):649-653.
[22]楊華堂.2012.語境對中動句的影響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