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勝唯 王雅俐 況霍凌霄 雷艷平
課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大學生自主創新資助計劃啟航項目。審批部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大學生科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校團委)。課題名稱:基于語料庫的漢語文學作品歐化現象研究
摘 要:《小團圓》作為張愛玲先生于七十年代所創作的長篇小說,其語言描寫及表達手法帶有強烈的歐化色彩。本文將從偏句后置這一具體歐化現象出發分析該歐化現象在以《小團圓》為代表的六七十年代當代文學作品里的具體體現。
關鍵詞:歐化現象;偏正復句;六七十年代文學;《小團圓》
[中圖分類號]:H14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6--01
1.引言
本文選取了六七十年代帶有較為典型的偏句后置歐化現象的文學作品:《小團圓》從功能語言學的角度研究了漢語中偏正復句及其關聯詞的表現形式并運用語料庫作出了分類,因此本文將更好地為今后漢語歐化現象研究發展提供依據。
2.偏正復句結構分類與表達方式分析
2.1因果復句
“因果復句”在本領域的研究中被定義為了廣義和狹義兩種。其中狹義的因果復句是“偏句說明原因,正句說明結果,分句之間存在原因和結果的復句。”③具有因果關系的狹義因果復句的研究是具有實際研究價值的。表因句在前表果句在后是中國古漢語中的正常語序,符合事物發展的順序和內在規律,而歐化后的漢語表達方式是表因句在后表果句在前,帶有補充說明的意味。例如:
①“她家里在香港住過,知道是亞熱帶氣候,但還是寄了個睡袋來,因為她母親怕她睡夢中把被窩掀掉了,受涼。”——《小團圓》
在這一句話中,表因句有解釋說明的意味。同樣歐化后的因果復句常常在文學作品中出現,實際上這種歐化后的語序起到了另一種較積極的作用,那就是補充說明。
2.2條件復句
受歐化現象的影響,傳統的現代漢語條件復句的正句和偏句的語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常見的條件復句關聯詞語為:“只要”、“只有”、“除非”、“無論(不論)”等,常與“就”、“才”、“都”等搭配使用。傳統的漢語條件復句語序為偏句在前,正句在后,而現代漢語受西方文學作品的影響,會出現偏句后置。在本文鎖定的文學作品中也此類歐化現象,例如:
①在香港不是綠衣人,是什么樣的制服都認不出,只憑他肩上的那只灰白色大郵袋。——《小團圓》
這句話中的條件“只憑他肩上的那只灰白色大郵袋”和結果“在香港不是綠衣人,是什么樣的制服都認不出”蘊含一定的邏輯聯系,本文認為該作者將偏句后置是為了突出小說的藝術表現力,為了突出焦點:“他”的窘迫。
2.3假設復句
假設句也頻繁出現在當代中國文學作品之中。學界對假設句與條件句的界定頗有爭議,本文采用刑福義④所提出的定義:假設復句是“假設性因果推斷性”的簡稱,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對獨立、相互依存的分句構成,以假設為根據推斷某種結果。假設復句的結構一般由假設句與結果句兩部分組成。中文傳統的表達手法通常為假設句在前,結果句在后。例如:
①她想“我一定要找個小房間,像上班一樣,天天去,地址誰也不告訴,除了燕山,如果他靠得住不會來的話”。——《小團圓》
該句按中文傳統的表達方式為:“她想:如果他靠得住不會來的話,我一定要找個小房間,像上班一樣,天天去,地址誰也不告訴,除了燕山。”本句中,“如果”引導的為假設句,另一個分句為結果句,原句分句結構不符合中文傳統語法結構。本文認為作者將假設句后置是為了突出表現九莉在了解之雍對兩人單獨相處持抵觸心理后內心對他的失望,起到了強調作用。
2.4轉折復句
除上述三種分類之外,轉折復句在歐化現象偏正復句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歐化的轉折復句常見連詞結構有:“但是……,雖然……”、“卻……,盡管……”、“不過……,然而……”等。例如:
①她沒拿給他看,她最怕使人覺得窘,何況是他,儘管她這是過慮。——《小團圓》
這句話的邏輯關系包括上文談到的因果關系和本小節的轉折關系。正常語序應該把轉折關系中的“盡管”提到句首:盡管這是她過慮,她還是沒拿給他看,因為他最怕別人覺得窘,更何況是他。原句中堆疊的連詞可能對讀者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礙,因此本句的偏句結構在歐化之后產生了消極作用。
3.結語
通過對以《小團圓》為代表的六七十年代當代文學作品偏正復句的歐化現象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按照偏正復句中分句間的邏輯關系將歐化后的復句句式歸類為如下四種:
①因果復句的表因句后置
②條件復句的條件句后置
③假設復句的假設句后置
④轉折復句的讓步句后置
語義重心后置是歐化后的漢語偏正復句語序變化的規律,在表達上產生了積極和消極兩種不同的效果。積極效果的產生方式一般都為作者將在漢語表達方式中本應前置的分句后置,這能夠更好地讓讀者體會作者的思想并在閱讀后產生共鳴。消極效果的產生主要是復句句式歐化后句序的變化和關聯詞的堆砌帶來的句子邏輯混亂和句式的累贅,不利于讀者對文本的理解。
參考文獻:
[1]王力.中國現代語法[M].北京:中華書局,1954.
[2]金立鑫.語法的多視角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張斌.現代漢語描寫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