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充呂 常爾家
摘 要:夜景山水是傳統山水畫的表現題材之一,也是當代中國山水畫題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筆墨語言以及藝術審美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特點。夜景山水畫在古代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夜景的冷寒之感,但現代及當代時期在吸收了西方造型藝術基礎之上有了很大的發展,逐步形成自身特色。本文從審美取向方面入手對夜景山水畫在不同時期的特征以及發展過程進行分析。
關鍵詞:山水畫;夜景;審美取向;筆墨語言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6--01
一、傳統夜景山水畫的審美取向
1.文人畫詩意性與冷寒意境的傾向
傳統山水畫更加注重文學化的追求,將詩歌與山水畫兩種藝術相融合。宋代山水畫受文人士大夫的影響,部分山水畫家都屬于文人畫家,具有一定的文學底蘊,可謂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冷寒是中國傳統文人畫中重要的表現特征之一,文人畫家常以表現冷寒來抒發自己避世的思想境界,因此,傳統夜景山水畫中畫家更加注重對于冷寒意境的表現,有題詩補畫、題詩寄意等情況,由于詩歌的融入,使傳統山水畫的文學化現象突出。畫家大多是根據詩的意境來畫畫,我國繪畫的繁榮時期當數宋代,這一時期的宋人小品畫繪畫形式豐富多樣,繪畫主題一般都是與詩歌、文學有一定關系。比如宋代畫家馬和之的《月色秋聲圖》就反映出了傳統北方夜景山水畫中詩意化的傾向,作品極富詩意,描繪的是白沙綠樹,夜色秋風,一名身穿白衣的老者獨自坐在水邊思索。畫的左上角“白沙留月色,綠柳助秋聲”的題詩更加體現了宋代小品畫中濃郁的詩畫交融的審美情趣和畫家對于畫面當中冷寒意境的追求,反映了傳統夜景山水畫中文人畫的精神境界。
2.象征性的傾向
傳統山水畫中夜景山水畫很少,且多采用象征性而非具象性的手法。宋代的《仙山樓閣圖》是夜景山水畫在傳統山水畫發展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畫面以青綠山水描繪,先空勾山石然后填充填色,線條工細,不用皴法,繼續唐人的傳統。左上角月亮的勾勒與其說是營造出了夜景的氣氛,倒不如說是依靠符號化、象征性的表現手法把人們對夜景審美的渴望寄付給了觀眾自己的想象力,而這種審美想象力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接受者的文學素養和審美感受力。
二、現代夜景山水畫的審美取向
1.詩意性的深化
在現代夜景山水中,宗其香、李斛兩位畫家的作品做到了對傳統文學意境追求的深化。宗其香是現代夜景山水畫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也是由傳統到現代的過渡時期,《銀波千頃照神州》就繼承了傳統山水畫中邊角構圖的特點但同時也注重詩意化的追求。近景刻畫細致,房屋內的燈光用黃色來表現,加之水面中船舶的倒影和天空中云的渲染,畫面整體施以淡淡的藍色,更加體現出夜色之中光照下的神州大地美輪美奐的夜景畫面。具有傳統夜景山水畫的表現韻味,更是對于傳統夜景山水畫詩意性的深化。
2.象征性的弱化
傳統山水畫中象征性的弱化從李斛的畫中可以看出,畫面逐漸具象化,他的作品《草原新城》采用橫幅構圖,主要以描繪城市夜景為主,將刻畫的焦點放在畫面中心,以城市、山川的具象造型代替了傳統山水畫的象征手法,畫面中深藍色天空增加了夜色的氛圍,遠山在黑暗中呈現出點點燈光,主要還是以黃色為主,房屋、山川的刻畫更加具體,層次關系清晰,近景并沒有做過多的刻畫而是以水面為主,使讀者心胸開闊,加入少量倒影,描繪了一幅在夜色照射下美麗的新城圖畫,讓人回味無窮。
三、當代夜景山水畫的審美取向
1.對西方繪畫藝術審美的消化吸收
當代夜景山水畫不但是對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高度繼承,還是對西方繪畫藝術審美的巧妙吸收。賈又福是當代典型的以夜景為題材進行創作的畫家,作品多以表現巨石為主要內容,視角獨特,氣勢宏偉,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作品《太行月夜》就生動地表現出了太行山的美麗夜景,畫面以黑色為主,加以月亮和光源色進行點綴,更使讀者體會到夜色的深邃,不但有深厚的傳統功力,也有著現代的創新。當代畫家盧禹舜的《靜觀八荒》系列作品恰恰描繪了一幅幅虛靜的夜景畫面,在不失傳統筆墨的基礎上描繪出夜色的靜謐和廣闊無垠,畫家利用了西畫的光感和透視既有西畫的味道又有中國畫的筆墨韻味,畫面宏大、空靈,意境深遠。
2.對時代審美的把握和表現
當今時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創新,中國山水畫每次變革都是歷史文化背景和精神需要的改變下變革的,在夜景山水畫的發展中,畫家更加注重時代題材和給人的視覺感受,營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游可居的精神家園。
綜上可以看出,在傳統山水畫時期,夜景山水畫的形式既是傳統審美取向的客觀選擇,也是傳統中國畫材料的特性使然。但當代中國山水畫審美取向的多元化早已確立,由于西方具象造型原理的存在,傳統山水畫自身的審美及具體表現形式也受到了諸多影響。
夜景山水畫的發展與創新要在繼承與發揚傳統繪畫的同時,以傳統的筆墨語言為基礎,探索當代中國畫新的筆墨語言形式。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學三書》.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年.
[2]李澤厚.美學四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3]黃方遒.淺議山水畫空間表現方法.國畫家 2009年02期.
[4]馬靜庵.取法創格-李斛的中國畫探索及其成就.中國書畫 2009年05期.
[5]王鵬.賈又福山水畫風格演變探析.美術界 2010年01期.
[6]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修訂本).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