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到環境心理學,它其實并不僅僅止于心理學專業,對于環境設計,環境心理學也是很重要的設計依據,或者說,是必須要考慮的方面和范疇。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設計
作者簡介:國歡,女,漢族,1990年10月出生,山東青島人,曲阜師范大學2013級美術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環境藝術設計。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6--01
一、人與環境
“人類塑造了環境,環境反過來塑造了人們”這是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不知道聽過的人是不是都單純地認為這是人與環境之間的一種關系總結。筆者卻有著不一樣的理解。
從有意識的創造角度去理解,那些環境的設計師會依照所設計的環境功能以及環境使用者的心理訴求去設計一些公共環境的布局和結構。除開設計師的個人設計風格不談,設計出的空間圖紙反映出的內容恰恰是設計師對整個環境的理解和塑造。而設計出的空間環境得以實施建設并投入使用后,使用者會逐漸地適應環境后,并被這個環境逐漸改變活動軌跡和習慣。
從無意識的行為角度去解釋,每個人自己的生活空間都是不盡相同的,大到家居的擺放位置、模塊的組合挑選;小到所有生活物件的擱置與存放。在某種程度,我們可以認為每個不盡相同的生活空間都是人為創造的小環境;而這些由個人創造的小環境也都時時刻刻地影響著個人的生活節奏和生活習慣。
二、環境心理學與設計
眾所周知,環境設計的妙處在于能否以一種輕松自然的方式為人們的相互交流提供機會。那么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影響個體在某一個環境里逗留、互動時間長短的要素有三:格局、色彩和光線。
(一)格局
所謂格局,就是指一定環境范圍內的空間劃分。室外環境里園林、廣場等公共環境的設計尤其需要考慮的便是環境設計對于人心理的印象反應,以及后期對行為習慣養成的影響。
人們在環境中的生活、生產和娛樂活動都是力求不被外界干擾和妨礙,不同的活動類型承載了不同的心理和生理領域與范圍。即對外界的信息和需求都是量定的,并不過多。所以在環境設計中,設計師必須要為個人私密空間和交流時的安全心理距離做通盤考慮。
實際上,每個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接觸氣泡,接觸氣泡的大小會由兩個人之間的親密度決定,越是親密的關系,接觸氣泡就會越小。這種接觸氣泡雖無形于客觀世界卻時時刻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當接觸氣泡產生重疊時,人心理的安全距離被打破,便會不安與躁動;當接觸氣泡相距甚遠時,人又往往會感到失落與孤獨;只有當接觸氣泡恰好相切、觸碰,才是最好的交流和接觸空間。這點被廣泛地利用于我們現在的居住房屋設計。例如:室內空間里,臥室的面積遠比客廳面積小,衛生間的面積最小。這些都是依照眾多設計師或者是心理學家們,通過分析研究得出的直接恒定的經驗而設定的。
除人與人之間的水平距離,人對高度的要求也是有的,這點突出表現在室外環境設計中。比如:馬路上的植物綠化帶高度,設計師們都是經過斟酌再三決定的。城市中行車速度慢,小型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流量比較大,這就需要視野相對開闊的空間感和相對較小的安全距離感;而高速路上的大型機動車和其他機動車流量大,且行車速度快,雙向的車輛之間不需要交流,互相不會干擾,對距離的要求自然高一些。這也是為什么城市里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之間的綠化帶設計偏向低矮,距離感偏弱;而高速路上,兩個方向車流間的綠化帶高度偏高,距離感強的原因。
(二)色彩
色彩是人面對一事物時,除了觸感之外的首當其沖的感官沖擊,是更接近于心理的一種接收方式。視覺色彩形成的印象也許并沒有肢體觸覺來的真實感強烈,但是視覺色彩是可以直接影響大腦及肢體反應的一種存在。
心理學家也曾對此經過多次研究實驗。他們發現,深處紅色環境中,人的神經是緊繃而無法放松的,更有甚者脈搏會加快,血壓會升高,情緒焦躁,易沖動興奮。而身處藍色環境中的人則可較快放松身心,脈搏會緩慢,呼吸會更加有序,更利于人體休息。所以用于激烈競爭的環境不適合使用藍色為環境色,而像休息室、醫院、臥室等空間則不適宜大面積使用紅色為環境色。
在狹窄的空間中,想在視覺上感覺寬敞舒適,就應該給他明亮的冷色調,因為像紅色類的暖色調往往給人以前進的視覺感,本就狹窄的空間便不適于使用。可在狹窄而細長的空間兩端使用具有前進感的暖色,距離窄小的墻面采用具有后退感亮冷色調,則可以使空間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
(三)色彩
光線是一種源于色彩、優于色彩而勝于色彩的存在,之所以說它優于色彩,是因為它只需要一盞燈,一個燈泡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色彩卻需要大面積或大空間來呈現;勝于色彩是因為,一盞燈的光線可以完全改變之前任何色彩呈現給人的直觀感受。就假設在一個涂滿藍色墻壁的空間環境里,裝上一盞紅色的燈。試想一下,藍色墻壁所帶來的舒適感是否還能為你服務?
就像很少有人在銀行和堂皇的展廳前駐足,除開前面講的格局和色彩兩點,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光線。它和色彩一樣,不但影響人的視覺神經,還會影響人的心臟、內分泌和中樞神經系統。所以,環境設計中光線的使用和拿捏也會對人的生理心理產生不可小覷影響。
三、總結
環境心理學,或環境行為學,是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關系的一個應用社會心理學領域。作為近30多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邊緣性學科,對于環境設計的貢獻和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與其將其定位為一種心理研究學科,它更是一門設計應用性學科。
參考文獻:
[1]楊·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工出版社,2002.
[2]楊公俠.環境心理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