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三峽地區考古發掘的深入,三峽地區明代墓葬特別是家族墓資料越來越豐富,本文通過分析巫山涂家壩明代墓葬的發掘成果,在墓葬形制、葬式、葬俗和出土遺物等方面分析其墓葬文化特征。
關鍵詞:巫山涂家壩;明代家族墓;墓葬特征
作者簡介:劉玉潔(1986.12-),研究方向:文物與博物館專業。
[中圖分類號]:K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6--01
一、墓葬概況
凃家壩遺址T1發現明代墓葬6座(編號為M1-M6),均為土坑磚室墓的形制,是先在地面挖出豎穴土坑,然后用磚建造墓室,所以,這種墓的形制比較小。墓底用磚鋪設而成,墓壁砌磚無紋飾。
M1位于凃家壩遺址的東部,方向270°。開口于2012WTT1第2層下,距地表0.30米。口大底小,四壁略傾斜,券磚用楔形磚,券磚與券磚之間形成的縫隙用灰漿填塞,墓室的券頂被破壞,塌陷的券頂磚主要堆積在室內部,長方形磚券清理現代堆積土厚約0.50厘米,土色灰,土質松軟。券頂殘長0.90米左右。墓底平整,有棺床,將兩塊磚隔開后壁有“凸”字形壁龕,位于中部。墓門有封門磚9層,墓門口有殘存部分封門磚封門,有長1.3米左右的影壁墻。墓室內發現棺釘5枚,由此可知該墓原來是有葬具的。
M3長方形券頂磚室墓。方向為270°,墓底有一腰坑,后壁砌有一“凸”字形的小壁龕,里面嵌有一墓志銘,是1塊帶紅色字的墓志石(字跡不詳)。它與其它不同之處在兩壁多1層沙子、黃土、石灰渣汁澆漿灌注而成,厚0.30米,覆蓋包裹整個棺槨和墓壙,形成堅固嚴密的保護層。有鋪地磚,墓底承托棺木的地方中部,有類似腰坑的長方形坑。
M4長方形券頂磚室墓。方向為270°,券頂頂部用石灰漿抹平,墓內填土中有塌落下來的券頂磚,券頂用楔形磚,砌筑不十分規則,磚縫較大,在券磚之間夾有瓦片,以起到加固作用。壁磚殘高0.90米左右,距底0.42m的后壁,后壁有“凸”字形壁龕,有帶圈足的青瓷碗殘片,棺釘4枚,說明該墓室有葬具和隨葬品。該墓建造次序為先砌墓壁,后鋪底磚。
M5長方形券頂磚室墓。方向為270°。形狀為長方形磚券墓。因破壞嚴重,墓頂己全部塌毀,只殘存兩壁和后壁磚,壁龕1個,封門底部有1塊厚石塊,封門磚殘留1層。清理過程中,距底厚約0.40m的暗紅帶石灰粒的填土中,發現有牙齒磨損程度較輕、肋骨、骶骨、腓骨粗壯,從現有的骨頭判斷應該是成年男性。
二、分析
此組墓葬的砌法和結構一樣,壁上都用平磚錯縫,填用泥漿。券頂大多都用楔形轉,縫隙比較大的加瓦片。墓室北壁皆設有壁龕,龕的位置和砌法相同,均為自下而上平砌 層厚開始留龕底,壁龕的大小各異。六個室的用磚,砌法和結構相同,均用青磚砌成,除室與室之間的隔墻為雙磚錯縫平砌外,其余的墓壁均為單磚錯縫平砌而成。券頂抹有一層白灰,兩個墓的間隙都用灰渣填實,白灰從頂部一直抹到后壁,M1-M3券頂上都為白灰,M4-M6為灰色灰渣,M1-M3銜接間隙填的灰渣,從砌法和結構看,墓室應為同時建造。墓葬封門的用料和砌法相同,M1采用與墓室大小的雙磚錯縫平砌而成,封門墻整齊,用材一致,其他損壞嚴重,無法辨認,墓門口有長方形的大石板。六個墓室的臟具均已腐朽無存。M1-M6都有鐵質棺釘數量不等,M5 木棺因腐蝕嚴重而僅剩少許朽木及木灰,長方形,但其結構不詳.人骨保存不好,墓室內殘存的骨骼凌亂,該墓被擾動過,無法辨別性別、年齡和朝向。
通過對涂家壩墓葬的發掘,明代墓葬在人為和自然力雙重負面影響下,均遭到嚴重的破壞,所獲資料不多。明代墓葬6座磚室墓,均形制一致,結構簡單,墓中均僅在M5中見僅剩少許朽木及木灰,長方形,其結構不詳,隨葬品數量極少,僅見瓷碗和陶罐,不易判斷墓葬的年代。從墓葬形制來看,是明代小型磚室墓的常見形制,墓壁砌磚雖無橫豎之分,但其平順錯縫砌法是這一階段較多采用的方法之一。墓室門口放置石塊,石塊皆利用自然石面略加打琢,有的石塊的位置和平面角度略有移動和改變,在這一時期比較少見。而帶棺床的磚室墓,在這一時期是比較普遍的。大量事實表明,地下墓室的內部布置與墓室結構是參照和模仿地上居室的。如漢墓中棺和隨葬品置于地上,鋪地磚流行鋪作人字形,反映了漢代一般居室于居室內藉席坐地之況。唐墓在室內橫砌棺床,棺和部分隨葬品置于床上,也反映了唐代居室內流行設床。明時木床更加普及,在居家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于是對明墓中廣泛出現的棺床設施,人們應能夠很好地了解。
參考文獻:
[1][宋]朱熹.家禮[M].第一版.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文博學院.湖北省鄖西縣觀溝口墓地發掘簡報[J].四川文物.2010年第3期.
[3]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考古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M].第一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4]宜昌博物館,秭歸縣屈原紀念館,秭歸獅子包明墓清理簡報[G].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國家文物局著.湖北庫區考古報告集·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
[5]湖北省文物事業管理局,湖北省三峽工程移民局.秭歸廟坪[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
[6]吳松弟.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M].第一版.臺灣:文津出版社.1993年.
[7]霍巍.關于宋元明墓葬中尸體防腐的幾個問題[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