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輔導員專職化和職業化已經成為中國教育模式的重要板塊,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接班人的奠基者。本文針對80后輔導員工作責任心不強和社會責任感缺失的不良現象,從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師生情感和社會責任四個方面來分析研究輔導員工作職責的底線。
關鍵詞: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職責;底線研究
作者簡介:魏松(1972-),男,重慶市云陽人,講師,碩士研究生,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音樂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1
當前高校輔導員職業化愈來愈得到重視,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管理人員,肩負高校培養合格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接班人的重要責任。而80后的輔導員多數養尊處優,為獨生子女,自我中心和功利思想盛行,工作缺乏耐心和責任心,加強底線意識教育迫在眉睫。
一、政治思想底線要求
目前我國高校錄用輔導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思想政治素質要過硬,必須是中共黨員,這是在政治上選拔學生管理人才的一個底線。具有這一特殊身份的輔導員既要擔負起教書育人的責任,又要擔負起管理育人的重任,這二者既獨立,又要統一。
高校輔導員工作重點是大學生政治思想引領與教育工作,不僅要求輔導員在履行工作職責過程中要守住這個最基本的政治思想底線,又要維護這個底線。就是要求輔導員在育人的過程中要有引領作用,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不但自己要確保底線的穩定,更要確保引導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正確方向,不能脫離中共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將黨的正能量完整傳遞給青年一代。
無論是輔導員的思想信仰、社會交往、管理思維和育人措施,還是為人處世、言行舉止、穿著打扮、生活習慣和師生相處都應該起到模范作用。既要為人師表,又要模范在先。以行動感人,以典范育人。不該做的事一定不做,不該說的話絕對不說,不該犯的錯一定不犯,切實做好大學生管理育人工作,這就是輔導員工作職責中的政治思想底線。
二、倫理道德底線分析
所謂“倫理道德底線”就是人之為人的倫理道德“下限”,是人們普遍認同并遵循的最根本的倫理規范。如果違背了“倫理道德底線”,就不是一般的失德、缺德,而是喪失起碼的做人品格。高校輔導員工作是一項復雜而嚴謹的工作,是一項做人的工作,接觸的是最具活力的大學生,他們充滿激情和向往,崇尚科學和時尚,對社會充滿好奇,但又缺乏應對經驗,倫理道德底線自我控制力弱,輔導員肩負著正確引導和自我管控的底線。
80后的輔導員正處于青春轉型期,與大學生年齡接近,沒有鴻溝,易于相處,大學生又把輔導員當作心中的楷模,崇拜的人生導師,貼心的知心朋友。這時就要求我們輔導員在與學生相處時要有尺度適當,保持距離才是底線的美。向上或向下都會超越這個底線,帶來輔導員管理與育人的困難。向上容易與學生突破師生關系,產生師生戀,甚至突破最后一道心理防線,越軌鑄錯;還有的則稱兄道弟,呼姐叫妹,甚至更肉麻的稱呼,不分場合隨意相處,或勾肩搭背、或摟摟抱抱、或激情親吻,亂了分寸,沒有身份之別,完全喪失“長幼尊卑”和“為人師表”的倫理道德觀,也就觸碰了底線。向下容易導致師生情感破裂,衍生矛盾,難于交流,產生復雜的心理狀態和不良行為,或躲避、或抵觸、或蔑視、或對抗等、給管理育人帶來困難。這些都是師生交往尺度不當所致,倫理道德底線也就是失去意義。
三、情感尺度底線分析
當下一些高校輔導員崇尚叫學生弟弟、妹妹,這種稱呼似乎顯得有人情味,有一定人性可言。一些學生也因為輔導員對其愛稱,也不自覺地稱輔導員姐姐或者哥哥,或叫起輔導員的小名,甚至于給輔導員起小名。一些學生管理領導盡然鼓勵這種行為,認為這是輔導員與學生在情感上的接近,便于與學生交流溝通等。一些大膽的學生也就把輔導員當成真的哥哥或者姐姐了,于是就過于親近,或隨時手牽手、聊天時還把手放在輔導員的肩上,高興時還爬到輔導員背上。一些輔導員在高興時揪揪學生的臉,親親學生的額頭,情緒激動就抱一抱,或者……有時難免正值于青春期的大學生或者年輕的輔導員會情感過頭,做出有傷倫理和道德底線的事情,甚至觸犯法律。關于師生戀或者師生發生不正當關系的報道也時有發生,見諸報端,皆為丑聞。
按照中國的儒家文化思想來看,這種行為和作法有傷風化,有失道德的標準。按照高校對于師生的要求來看,這種行為違反了高校大學生文明規范和師德師風的要求。我認為這嚴重超越了師生情感的尺度底線,是不可取的。
四、社會責任底線分析
一些年輕的輔導員進入崗位后,很快忘掉了自己是一名中共黨員,崗位賦予的管理育人的神圣職責,以及應聘時的雄心和決心。在待遇享樂上找差距,在工作職責上講條件,與專業教師比平衡,與老師教師論貧富等等,完全忽視了自己的崗位和身份。并產生進校后低人一等,待遇不如任課教師,工作內容繁瑣辛苦,不如老教師富有等不良心態,這就導致了輔導員慢慢開始缺失社會責任感和工作責任感。
他們在工作崗位隨意應付,輔導員會議內容交學生干部代為傳達;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不聞不問;學生發生矛盾沖突,不是大發脾氣,就是責怪學生;輔導員下寢不與學生交流,不檢查學生寢室內務和了解學生生活、學習狀況,溜達一圈,到宿管處簽字了事。更有甚者根本不進學生寢室,直接到宿管處簽字走人;還有些輔導員遇突發事件,不知所措,處理唐突,導致惡果;也有忙于炒股、打麻將和玩游戲的擅離職守的輔導員,1-2個月對班級的事情漠不關心,激起學生的不滿等等。這些都是輔導員工作職責中的一種社會責任,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違的。這就是底線,觸及底線就違背了良心,就違背了黨和國家賦予輔導員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