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魏晉時期被稱為是一個自覺的時代,在這個特定的歷史社會中,魏晉士人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他們發現了自我,并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而發現自我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發現了自己的“情”,他們追求自然之情,率真坦直,恣情任性,并以人之真“情”,對抗社會中虛偽之“禮”,“情”成為這一時期新的倫理價值觀。
關鍵詞:魏晉;士人;情;自然;禮
作者簡介:沈文秀,女,甘肅漳縣,畢業于華南師范大學,美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3-0-01
魏晉時期是一個“自覺”的時代,他們發現了自我,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發現自我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發現了自己的“情”,宗白華先生在《〈論世說新語〉與晉人的美》中說“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1]在《世說新語》中記載:
“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 [2](《世說新語·傷逝》)
“恒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世說新語·任誕》)
“衛洗馬初欲渡江,形神慘悴,語左右曰:‘見此茫茫,不覺百端交集。茍未免有情,亦復所能遣此!”(《世說新語·文學》)
“情之所鐘”是魏晉名士的一個特點,“魏晉時期是一個重情任性的時代,是一個思想言論比較解放自由的時代,是一個追求人之本性的時代。”[3]魏晉士人“一網有深情”,“情”不僅成了支配魏晉士人生活的新的倫理價值,也成為人們考慮現實難題的新標準和新立場。
“情”字最早出現于《尚書·康誥》中,指一種真實情況,“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小人難保。”[4]春秋時期,除了表達客觀事實之外,也有真心真誠之意,如“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5](《論語·子路第十》)“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6](《左傳·莊公十年》)戰國時期,“情”出現了情感之意,如《荀子·正名》中:“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樂謂之情。”[7]241“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以所欲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7]259“情”的內涵在不斷地發展與豐富,從事物的客觀實情發展延伸到人的內心的情感,魏晉士人對于“情”理解既是對傳統思想的繼承,也有新的闡釋。
從莊子的“圣人無情”到魏晉時期王弼的“圣人有情”,以及阮籍和嵇康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相關。王弼在《論語釋疑·泰伯》中提出“夫喜、懼、哀、樂,民之自然,應感而動,則發乎聲歌。”[8]625認為人生而有情,而且“圣人有情”,但圣人之“情”應是“無累”的,即順自然之性,情要近性,使情的自然與性的本無相結合,他在《論語釋疑·陽貨》中講到“若以情近性,故云性其情。情近性者,何妨是有欲。若逐欲遷,故云遠也;若欲而不遷,故曰近。但近性者正,而即性非正;雖即性非正,而能使之正。” [8]631-632而嵇康在《明膽論》中說道“夫論理性情,折引異同,固尋所受之終始,推氣分之所由。”[9]他認為性與情無分別,都是人生而具有的,是人所具有的“必然之理”,亦即“自然”,所以主張恣情任性,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但是“名教”原指儒家所提出的禮法制度和行為規范,“禮”的制定是以人的情為基礎,《性自命出》中記載“禮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者也”,“情生于性,禮生于情。”[10]禮的產生是人之情的自然表達,禮的功用是為了保證人的情得以實現。漢代以來儒家思想被統治者所采用,成為主流價值觀,但在魏晉之際,社會政治發生極大的變動,原本用來維護社會人倫秩序的名教卻被統治者所利用,成為實現其政治目的的工具手段,孔融、嵇康被借以“名教”所殺,曹魏代漢,司馬氏篡曹等都以名教作為掩人耳目之借口,“名教”的意義已不是儒家的本意了,這樣的社會環境就促使人們思考怎樣去生存,所以士人轉而接受老莊思想,既然名教被異化,禮節被虛偽化,老莊自然無為的觀念就為士人所推崇,現實社會中的虛偽名教背離與束縛了人之自然本性,不合情之禮壓抑甚至扭曲了人之情,所以他們要以情抗禮,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
魏晉時期是“情”凸顯的時代,重視和提高了“情” 在人生理想中的位置和價值,是“人的自覺”的一個表現,但此時期的“情”還沒有發展到后來明清時期的常人之“情”,這是這一時期“情”的內涵的局限之處。
參考文獻:
[1]《美學散步》,宗白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1年,第215頁。
[2]《世說新語箋疏》,余嘉錫著,中華書局,北京,1983年, 第751頁。(以上未注明出處者均出于此書)
[3]《魏晉玄學》,卞敏著,南京大學出版社,南京,2009年,第101頁。
[4]《尚書譯注》,王世舜譯注,山東師范學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聊城,1979年,第228頁。
[5]《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北京,2006年,第151頁
[6]《左傳選》,徐中舒注,中華書局,北京,2009年,第24頁。
[7]《荀子》,安小蘭譯注,中華書局,北京,2007年。
[8]《王弼集教釋》,樓宇烈教釋,中華書局,北京,1980年。
[9]《嵇康集注》,殷翔、郭全芝注,黃山書社,合肥,1986年,第251頁。
[10]《性自命出》,轉引自《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李天虹著,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漢,2003年,第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