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琳
摘 ?要:法國“新浪潮”電影是世界電影史上一個著名的美學流派。“新浪潮”以不可阻擋之勢沖擊了當時世界范圍內的傳統電影,以全新的面貌在電影世界占得一席之地,使觀眾走入了一個真實的電影世界中。1962年《電影手冊》雜志將其稱為“新浪潮”。弗朗索瓦·特呂弗是“新浪潮”電影的代表導演,而他的《四百下》在世界電影史上添了一筆濃墨重彩。
關鍵詞:法國新浪潮電影;特呂弗;四百下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3-0-01
20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電影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各大電影流派與新民族電影運動的興起使得當時的電影市場異彩紛呈。電影又開始顯現出它新的生命力。二戰之后,長期制度僵化的社會和戰后蕭條的環境造成了當時青年一代的幻想破滅,一種前所未有的迷茫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同時一些文藝作品開始關注這些青年人,成為這一時期特有的一種藝術現象。這種現象在法國則被稱作“新浪潮”。從 1958年到 1962年短短5年間,法國大約有 200多新人拍出了電影處女作,1962年《電影手冊》雜志將其稱為“新浪潮”。弗朗索瓦·特呂弗是“新浪潮”電影的主將之一,而他的《四百下》就是此次運動的發軔之作。
一、關于現實主義
巴贊在他的《攝影影像的本體論》中提到“攝影的美學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實”,就是說電影鏡頭的紀實性使得電影藝術比其他的藝術形式更加貼近現實生活。特呂弗的《四百下》直接實踐了巴贊的這一理論。“四百下”在法語中的意思是無事生非,到處亂跑等,全片圍繞著12歲主人公安托萬展開故事。渴望自由生活與家庭溫暖的安托萬在現實生活中卻只能得到父母和老師的冷漠,他開始想逃離這個世界,兩次出逃,又因盜竊被送進勞教所,最后終于來到自己向往的大海。
特呂弗在塑造安托萬這個人物形象時,融入了自身的經歷。自小由祖母養大的特呂弗在祖母死后回到了父母身邊,酷愛電影的他常常因為自己的愛好耽誤了學習,常常受到老師和父母的責罵,經常逃學的特呂弗被父親一怒之下送進警察局,14歲的特呂弗不得不輟學。之后他遇到了安德烈·巴贊,巴贊十分賞識他的才華,成為他走上電影之路的恩師。在《四百下》影片的開頭,特呂弗在片頭上打上了“獻給巴贊”的字幕,以紀念恩師。在這部影片中,特呂弗展現給觀眾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一種真實的,從生活出發的角度,場景的真實,沒有搭建的攝影棚,自然的拍攝,這也顯示出特呂弗對生活的一種態度,使得影片更加符合觀眾的口味,迎合觀眾的心理。這種真實感打破了以往的傳統電影,讓觀眾眼前為之一亮。
《四百下》對于“寫實主義”的詮釋,也正是“新浪潮”的一個基本主題,這些“新浪潮“的導演們用真實的鏡頭去表現他們所熟知的環境、生活、情感,用最真誠的語言區描寫自己內心對于自由的渴望,打破了傳統的觀念,這些年輕的導演們開始試著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來敘述表達他們的經歷。這也是“新浪潮”電影的一個特點。
二、關于作者電影
所謂“新浪潮”里的電影,主要指的就是“作者電影”。“作者電影”也叫“作家電影”:要求每部影片都要像一部小說,一幅畫一樣,只是一個人的作品,而這個人就是影片的導演。就如同作家一樣,所創作出的文學作品是有著自己獨特風格的,電影也應當如此。“新浪潮”倡導“拍電影就是寫作”,而這些導演的作品也要更加明確的變現出個人的風格。可以說“新浪潮”確立了電影個人風格的地位。
《四百下》就融入了特呂弗的自我意識風格,他將自己不幸的童年經歷完全融進了安托萬這個人物角色中,通過電影鏡頭語言,特呂弗將觀眾引入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從《四百下》開始,“新浪潮”就與個性化緊密相關,之后的作品都更加顯現出導演的個人特色。
三、關于藝術手法
作為一部生活性極其強烈的影片,《四百下》看起來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框架,整部影片是根據主人公安托萬下一步要作什么來繼續故事脈絡的,打破了傳統的線性因果敘述模式,這種改變也是“新浪潮”在電影敘事結構上的一種變革。
長鏡頭的大量使用與這種敘事結構相互適應也成為“新浪潮“電影的一個特點。在影片的結尾,安托萬沖出勞教所,攝影機就開始跟隨他,一直奔跑的安托萬直到跑聽到了大海的聲音還在奔跑,他跑過浪花,忽然轉身向鏡頭走來,久久的凝望著,最后定格在這扣人心弦的眼神里。影片結尾的長鏡頭所征服的不僅僅是當時的觀眾與電影人,直至今日看來這個長鏡頭也同樣的震撼著我們。這種真實感正是“新浪潮”電影人所追求的,這種開放式的結局也讓“新浪潮”電影更多了一份深邃。
結語
特呂弗的作品更專注于故事,更傾注于自己的感情,所呈現給觀眾的也是更真實的作品。《四百下》揭開了“新浪潮”的序幕,以其真實的情感揭開了電影史上的一頁新的篇章。“新浪潮”電影運動的興起不僅改變了法國電影的樣貌,也促進了現實主義對于其他國家電影的影響。當我們再回首這部影片,依舊能震撼我們的心靈。
參考文獻:
[1]王宜文《世界電影藝術發展史教程》 ?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11)
[2]金曉非《中外經典電影欣賞十二講》 ? 河北大學出版社 ? 2012(2)
[3](美)克莉絲汀.湯普森 《世界電影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