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摘 ?要:英籍作家艾略特根據自身在戰爭年代的經歷以及對戰勝的思考創作了《荒原》這部呈現戰后民眾精神狀態的長篇詩歌。但在長詩中不乏艾略特對現代自然環境和生態變化的看法。詩歌中,作者對人們迷失內心信仰、精神思想淪落的情況發出了悲呼和感嘆,同時也反映了生態遭受破壞玷污,土壤干涸荒蕪等惡劣的問題。本文,作者根據對《荒原》一詩的研究,分析作者在創作詩歌時對生態環境表露的關懷,同時從詩篇中探尋艾略特對生態和精神污染所提出的救贖之路。
關鍵詞:生態理念;《荒原》;生態污染;自然環境;救贖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3-0-01
1.前言
眾多西方文學評論者指出,在《荒原》這篇長詩中,艾略特利用深沉而富有象征性的詩句描述了自己眼中遭受戰爭屠戮的社會景象,這種景象的特點就是現實環境與精神層面的“荒蕪”[1]。通過細細品味《荒原》一詩我們發現,詩歌中所呈現的荒涼景象,不但包括社會的荒涼和人類精神靈魂的荒蕪,同時還對生態環境遭受戰爭破壞的荒涼境況發表了感想。比如,詩歌中提到的樹木枯萎、土地貧瘠、枯干的雷、巖石砂路都表現了嚴重缺水的生態情況。因此,《荒原》不但對戰后民眾內心荒蕪、靈魂虛空的情況進行了感嘆,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生態荒蕪產生的悲涼之感。
2.作者通過《荒原》呈現出對生態的關懷之心
在上個世紀,英籍詩人艾略特就曾經通過富有譏諷意味的詩句對戰后城市腐敗的生態情境進行了刻畫和描繪,同時還將受到工業活動玷污的英國城市夜景比喻成接受了麻醉并等待手術的惡疾者。詩人艾略特善于運用尖刻、銳利的語言來表現對生態環境的關切和愛護,所以這些詩句中往往包含濃厚的批判意味。而對于《荒原》這首詩歌來說,艾略特把遭受戰爭洗劫的英國視為創作長詩的背景,并在詩歌中將人們那時生活的環境刻畫為沒有雨水滋潤、土壤貧瘠、樹木枯萎、霧霾繚繞、江河干涸的死地——荒原。品味《荒原》一詩,生態遭受玷污、摧毀的景況隨處可見。上個世紀初期,工業革命轟轟烈烈地席卷了歐洲大陸,隨著工廠在英國迅速遍布,霧霾也逐漸籠罩在國家的上空[2]。同時,在泰晤士的兩岸興建起了大量的工業廠房,致使延河流域人口數量猛增,而大量生產過程產生的污水和垃圾未得到清潔處理就通入河流,導致泰晤士遭受惡劣的污染,甚至淪為死河。由于艾略特目之所及的都是工業污染場景,所以作者通過象征方式把這些情境寫入《荒原》中,以此表達艾略特對生態的關懷。同時,艾略特還通過生態學角度對當時的自然環境進行觀察和分析,并立足生態層面對現實中隱藏的問題進行處理,以此點醒世人,令世人能正式惡劣的生態景況。在當時,歐洲人對科學推崇備至,甚至到了盲目迷信的程度,在這樣的情況中,艾略特通過詩詞本身所具有的美感向世人呈現自然以及生態逐步遭受毀壞而走向覆亡、走向荒蕪的現實。通過《荒原》中的種種描寫可知,艾略特內心對于生態飽含著濃厚的關懷。
3.《荒原》中對于生態環境和世人精神的救贖
在《荒原》這篇長詩中,作者艾略特提到了大量死而復生的花卉,并以此作為象征描寫中的意象,用以預示社會的蘇醒和邁向重生的腳步,同時還表達了艾略特內心對生態再次轉變為欣欣向榮的憧憬。而對于世人內心的荒蕪、精神的廢弛與靈魂的虛空,艾略特認為,只有對靈魂進行錘煉、對心靈進行滌蕩,才能凈化世人內心的品格,以此提升人們精神層面的悟性,引導世人邁入更為高尚的內心境界和精神領域。據此,詩人通過《荒原》倡導利用創造世界的“火”與“水”對世人、對生態進行鍛煉與洗濯。
而對于當時歐洲人所呈現的心靈、精神層面的廢弛和頹唐,詩人艾略特認為需要利用煉獄中的火焰對世人內心和精神進行穿鑿、鍛造,讓人們的精神逐步趨于純凈,以此實現精神潔凈的目的。詩人在《荒原》中描繪了大量干涸、枯竭的景象,這些景象表現了詩人內心對“水”的渴求。而在長詩中,艾略特所描繪的“水”不但能滋潤大地、滌蕩心靈,同時還能帶來毀滅。艾略特希望,生態環境能夠在雨水的滋潤中恢復生氣,同時也希望雨水可以凈化世人靈魂。
《荒原》中認為,“復活”不但能夠使生態復蘇,同時還能使世人的精神得到救贖,消除精神層面的頹廢,所以通過《荒原》這篇長詩,讀者可以探尋到基督重生的原型。從生態思想角度來說,復活與重生的前提是覆滅與死亡,生與死是一種輪轉,只有死亡和覆滅可喚醒重生[3]。艾略特利用圣子重生的原型隱秘地對救贖世人、挽救生態的路徑進行揭示。他認為,只有重生才能阻止人們邁向毀滅的步伐,使人們擺脫罪惡和疑惑。
4.結束語
總之,通過對《荒原》這篇長詩進行生態理念層面的分析,我們能感受到艾略特強烈的責任感,以及道德層面的悲憫之心。他立足生態角度對遭受戰爭屠戮的城市環境進行刻畫描述,以此象征式地呈現群眾心靈荒蕪、靈魂虛空的情況。在環境以及人類靈魂的救贖上,艾略特期盼“雨水”、“江河”沖刷土壤的干涸與貧瘠,同時也滌蕩民眾的心與靈。同時,從生態理念層面看,艾略特對于戰后西方人群片面信奉工業、盲目迷戀科學而不計代價損毀自然環境的行為表達了不滿。此外艾略特認為,人們最本質的幸福應該是一種精神層面以及生態層面都十分和諧、充實的狀態。
參考文獻:
[1]王岳川.生態文學與生態批評的當代價值[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02):758-761.
[2]包禮祥,丁世忠.對死亡的追問和對永生的祈愿——再論《荒原》的死亡意識[J].江西社會科學.2010,43(03):1421-1425.
[3]蔣宏.生命·性欲·信仰——艾略特《荒原》的精神生態觀解析[J].黑龍江史志.2010,24(22):86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