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昕
摘 ?要:無論是俄國還是中國“多余人”這個形象屢見不鮮,而“多余人”這個名詞來源于屠格涅夫的《多余人的日記》,且塑造的羅亭是俄國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典型的多余人形象;“多余人”這個名詞在中國發展成為“零余者”,這是源于郁達夫翻譯屠格涅夫的《多余人的日記》(零余者的日記)?!冻翜S》中的“他”是五四解放運動后迷茫彷徨的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雖然跨越時間和空間,但屠格涅夫卻對郁達夫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多余人”;“零余者”;異同;原因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3-0-02
無論是19世紀俄國文學上的“多余人”還是20世紀中國文學上的“零余者”,眾人皆知,他們這群特殊的群體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況且是不同作者筆下的主人公呢。屠格涅夫與郁達夫生活在不同國度,不同時代,但兩人之間卻有深厚的精神交往。郁達夫曾說,在許許多多古今大小的外國作家里面,我覺得最可愛、最熟悉的,同他的作品交往得最久而不會生厭的,便是屠格涅夫。[1]曾將屠格涅夫的《多余人的日記》翻譯為《零余者的日記》;并在他的影響寫出了一系列的多余人的形象:《沉淪》、《銀灰色的死》的等。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開始讀小說,開始想寫小說,完全是受到屠格涅夫的影響?!盵2]《羅亭》彌補了俄國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多余人”形象的空白,且是屠格涅夫第一篇長篇小說?!冻翜S》中的“他”并不是我國“多余人”的第一人,但卻是影響最深刻的;而且是郁達夫的第一篇長篇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作。已有許多前人研究過屠格涅夫對郁達夫的影響,但是對于兩個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多余人并沒有詳細比較,所以本文試從生活、愛情與友情三方面比較羅亭與“他”的異同,并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一、主人公——流浪者的共同哀嘆,多余人的不斷沉淪
多余人是社會的邊緣人物,“不幸”成了他們這個群體的代名詞。國家,對于羅亭和“他”,都是他們的精神支柱,是他們的歸屬地。羅亭是一個沒落的貴族,寄食于權貴家中,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他”是一個留學海外的窮書生,貧困潦倒,為生計發愁?!八北攘_亭更加無奈,更加悲慘。羅亭雖然前前后后從事了很多不同的職業,而且都以失敗告終,但是至少心中是有理想的,并為之奮斗過的。耗盡所有家產,淪落為乞丐,最終死在國旗下。可以說,他死而無憾。而《沉淪》中的“他”郁郁寡歡,抱怨憎恨,最后以自殺為結局??芍潦贾两K都沒有為自己的救國理想做出一點點的貢獻,或許“他”臨終前在江邊歇斯底里的吶喊,“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3]算是“他”做出的最大的貢獻了。但那句呼喊也隨著他沉于江底,化為海浪濤聲。不能說羅亭沒有朋友,至少列日涅夫后來原諒并寬容了他,況且他曾經也深受眾人的喜愛與崇拜??伞冻翜S》中的“他”確確實實是孤獨一人,盡管坐在教室的中間,卻覺得仿佛在一座被人遺棄的孤島上,大家的歡聲笑語與他沒有一點關系??墒牵_亭也是孤獨的,雖然被人寬容了,但卻始終沒有被人理解。愛情,對于羅亭與“他”,都是虛無縹緲的事物。羅亭或許真的喜歡過納塔利亞,可他卻說“向命運妥協?!@而易見,咱們命中注定不能生活在一起。”[4]這些話深深地刺痛了本想跟他私奔的少女那熾熱的心,也讓他原形畢露?!冻翜S》中的“他”更多的體現的是青春期發育對性的渴望,“他”只是想要占有女人,釋放性欲。他們都不懂愛情,或許也不需要愛情。羅亭在這方面表現的更為理智,且怯于承擔責任;而“他”顯得更為稚嫩,原欲更為突出。不幸的人,總是遭遇不幸。羅亭與“他”都是舊思想與新思想的碰撞下的產物,都是歷史命運下的犧牲品,但在羅亭身上自身性格是造成他命運結果的主要原因,而“他”的悲劇性更多的是國家民族的軟弱所造成的。流落他鄉,被人誤解,無依無靠,無緣愛情,他們人生的樂趣或許也只是空有愛國情懷了吧。
二、作者們——相似的人生經歷,不同國度的影響
《沉淪》中的“他”身上有郁達夫本人的影子,這是眾所周知。郁達夫曾經在日本求學,而當時中國的處境不忍睹視。封建王朝日薄西山,列強侵略,毫無尊嚴可言。郁達夫接受過新興的資產階級思想的教育,也是“五四”解放運動后升起的新星。對破敗祖國的無奈、痛恨,在異國受到的屈辱,種種不堪都與小說中的“他”相似。屠格涅夫出身貴族,但由于母親是個老封建,為了強迫他當奴隸主,斷絕給予他經濟支持。無奈之下,屠格涅夫經常在達官貴人朋友家借住,四處借錢維持基本生活。在郁達夫《屠格涅夫的<羅亭>問世以前》這篇文章中,提到“羅亭的哲學”,“羅亭的生活境況”等都是當時屠格涅夫真實生活的部分縮影。身處在十九世紀俄國的屠格涅夫,在生活中他很厭惡母親這類農奴主對農奴的虐待與不公,所以在他的小說中更多的體現的是反對封建農奴制。而身處二十世紀中國的郁達夫,不僅有對封建專制的不滿,還有國恨家仇。列強的鐵蹄肆意地踏在中國的大地上,作為一個愛國的文弱書生,必須拿起自己的筆桿進行抗爭。屠格涅夫和郁達夫都接受過人道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洗禮,而郁達夫不僅受到表現主義的影響,而且還有中國傳統的士人情結。屠格涅夫和郁達夫在感情上都是坎坷的,不幸的。屠格涅夫曾跟一個農奴女生下一個女兒,又迷戀過朋友的妹妹,后來又加入追求已婚婦女的行列中,但卻始終不能在一起。而郁達夫先后與孫荃、王映霞、何麗有結婚,他最愛王映霞,可最后兩人卻撕破臉,在報紙上公開指責。應該正是因為這相似的人生經歷,郁達夫才在眾多的作家中獨戀屠格涅夫一人。屠格涅夫與郁達夫有著相似的文人氣質,但在國難家亡的大背景下,郁達夫比屠格涅夫更加的憂郁惆悵。而且兩個人的性格就像各自小說中的主人公一樣有很大的不同,屠格涅夫富有理智,而郁達夫有點神經質,有些怯懦,容易情緒化。用榮格的話來說,性格決定命運。當然性格也決定著小說的寫作風格,就世界范圍的影響來看,郁達夫比起屠格涅夫就顯得稚嫩了。
“多余人”與“零余者”都是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可以算得上“他鄉遇故知”。通過分析比較《羅亭》與《沉淪》中的“多余人”,可以看出“多余人”并不多余,他們只是在所生存的時代找不到應該所在的位置與價值。他們都是使命感很強的愛國者,都是時代的清醒者,也都是命運的犧牲者。個人并不認為,他們沒有生存價值,他們至少付出過行動,盡管是微不足道的。他們是時代的旗手,吶喊的聲音雖然很微弱,但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多多少少喚醒了一些沉睡中的同胞。屠格涅夫可以說是郁達夫的老師,郁達夫不僅延續了老師的氣質,同時也添加了我們本土的特色。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更為深刻,郁達夫筆下的“他”比“羅亭”更具有悲劇性。這兩個“多余人”雖然是失敗了的英雄,但也是英雄。通過對比比較屠格涅夫與郁達夫小說的主人公并探尋原因,不僅僅可以讓我們了解當時社會上邊緣群體的特征,也能使我們更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更能使我們深入了解這兩個作家。
注釋:
[1]郁達夫:《屠格涅夫的<羅亭>問世以前》,《郁達夫文集》(第6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176頁
[2]同上
[3]郁達夫:《沉淪》,《郁達夫選集》(上),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頁
[4]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羅亭》,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6頁
參考文獻:
[1]王福和,鄭玉明,丘引弟.比較文學原理的實踐闡釋[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7
[2]唐正序,陳厚成.20世紀中國文學與西方現代主義思潮[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3]朱棟霖,張福貴.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劉莎.屠格涅夫與郁達夫創作比較研究[D].陜西:西安外國語大學,2013
[5]郁達夫.閑書[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6]方坪.設謎與解謎——重新解讀羅亭形象[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1)
[7]王白立,陳子善.賣文買書-郁達夫和書[M].北京:三聯書店.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