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文學作品中,狼的意象十分的復雜,有仇恨、也有崇拜。狼是一種神秘的生靈,對人類既熟悉又陌生,在文學作品中,狼有著英雄與惡魔的兩個對立面,狼意象的出現有人的主觀色彩,也是文本的需求,其象征在一直在轉換。雖然狼意象在作品中的運用日益受到關注,不過其始終是以一種“隱性意象”出現,在中國文學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關鍵詞:狼;意象;文學作品;象征
作者簡介:王淑芬(1970.09-),女,河北黃驊人,河北大學碩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3-0-01
在中國文學中,狼的意象十分復雜。狼是一種神秘的生靈,它的存在無法被其他物種所取代。在不同時期的文化背景下,狼在文學作品中的意象也是不同的,有些是愛,有些是恨,也有些是崇拜。不過無論是在古典文學抑或是在現代文學中,狼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學意象,有著獨有的內涵,形成了“狼意象”。
一、圖騰和神話中的“狼神意象”
每個民族都有與之血脈相通的文化圖騰物,動物崇拜在圖騰崇拜中占重要地位,而狼圖騰十分多見,并且遍及世界。古代北方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匈奴、突厥和蒙古都是以狼為圖騰,其中以蒙古最為突顯,他們將狼奉為神獸,是最了解狼的民族,是受狼的精神影響最大的民族。中原將“狼”看作是對少數民族的稱謂,是由于對狼神的崇拜和信仰。對圖騰的崇拜不單單是一種民族文化,也是一種社會文化。在中國民族大融合完成之后,突厥等族改變了最初的“向化”之心,無法以團體的性質融入到中原之中,便舉起狼旗不斷與農耕民族發生矛盾,在《部落曲》、《從軍詞》中對此均有描寫。從此,在漢文化中,狼的正面的喻意被反面所吞噬,狼意象從神獸日益成為了貪婪的代表。在古人的詩詞中,也狼充滿了兇惡與狠毒。狼的兇殘、貪婪的意象在中國文化中無可辯駁。
狼神意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受到創世神話“狼祖”的啟示,神話是文學藝術的源頭。人對于物象的表達依托于情感作用,有利的物象,人們將其表現為“感恩”,有害的物象,則會表現為“恐懼”,模糊的物象,以“神秘”來給予表現。在漫長的民族融合和演化過程中,狼的意象也隨之發生的轉變。神話《魏書·高車傳》明顯的表現了多部族與狼的親密關系,甚至將狼看成是他們的祖先。在《太平御覽》中,狼喻意著勇敢和力量,是正面的代表。
神話傳說是中國文學的主要部分之一,在中國悠遠的歷史長河中所流傳的神話傳說浸潤了中國文學。在北方部族與中原文化融合時,狼傳說、狼圖騰的影響日益減弱,狼形象也今非昔比。
二、狼性的復歸與轉型
狼隨著荒野的消逝而逐漸走出了人們的視線,在我們找不到狼的時候便開始尋狼性,從不同的物種上尋狼性。古代的文學作品中,狼的形象大部分是反面的,而在歷史文化的演進中,重新尋回了對狼的原始印象,形成了大量的反面形象。在現代文學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狼,狼意象具有多義性。
(一)五四時期狼的蹤跡
農耕文明形成主要文明后,中原文化浸潤出許多杰出的思想,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等等開始大放異彩。此時的人們追尋的是一種安定的生活,奴性思想壓制了人性。中國文學也是在此時失去了內在活力,成為控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在封閉的文化背景下,狼的狂野象征使得其無法在文學中站穩腳跟。而日益積累的壓力在沉默中爆發,五四文學革命的發生也昭示著狼性的回歸。
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整體上處于一個動蕩、矛盾的時期,長期以來一直寧靜的文學狀態被打破。在這期間,較為突顯的就有魯迅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充滿了抗爭與革新的精神,同時也有狼的蹤跡。在《狂人日記》中,魯迅首次嚴厲的反攻舊封建制度“吃人”的本性。小說中的“海乙那”是英語土狼的音譯,小說中狂人雖然畏怯“海乙那”,不過作者還是以憎惡的態度來刻畫海乙那。作者并沒有直接用狼意象,而以海乙那的意象來闡述其與狼、狗的不同之處。在《孤獨者》中,作者將主人公魏連殳視為狼的化身。在文中狼的出現直接反映了主人公和作者的心聲,如同孤獨的狼在無際的荒野中悲鳴,無力的掙扎,狼就是他們的隱喻。在魯迅的作品中,賦予了狼反傳統的文化內涵,將其表現為精神界的戰士。可以看出,狼的出現為中國文學增添了活力,擺脫了傳統文化中貪婪、兇暴的狼意象,而是轉化為情感、憤怒,狼性的復發預示著人性的回歸。
(二)新時期的東方狼
在中國新文學中,狼的氣息一直沒有熄滅,不時在作品中嶄露頭角。受文化環境的影響,狼意象在中國文學中隱匿一段時間,造成狼意象的發展空間受限,同時其反面形象已經積重難返。狼意象一直在萌芽與壓制中反復掙扎。直到“文革”結束之后,狼的跡象再次出現在作品中。如殘雪的《雪山上的小屋》中對狼的描寫,如同魯迅作品中如狼的生物“海乙那”有著相同之處。在殘雪的筆下,狼不再是文化戰士的代表,而是精神的象征。
文學的復蘇打開了中國文化的大門,國外的新思想如洪水般涌入,這使中國文學中剛剛重新萌芽的狼性與國外文學中成熟的狼性形成沖擊,狼的勢力得到了快速舒展。八十年代開始,與狼相關的作品如雨后春筍,從側面到相似再到正面的敘寫方式,狼一躍成為了主角,狼意象以野性核心,作者賦予了狼驍勇、剛強、義理、孤獨等多面性。九十年代,狼題材的文學作品邁向極點,《懷念狼》、《狼性高原》、《狼圖騰》等等。在這些小說的背后,人們正在以生態換取利益,造成生態環境惡化。人們開始通過懷念狼的作品來懷念生命、懷念世界平衡。在《狼圖騰》中,狼的貪婪、兇殘的意象不復存在,而是成為了有組織性和紀律性的生物,草原狼堅毅、溫慈,更是自由與尊嚴的捍衛者,同時也造就了生態平衡和草原人堅韌的民族性格。
三、結語
在中國文學演進的過程中,狼從神祇演變為惡魔的象征,之后又以多面性呈現在作品中,其有著獨特的文化藝術。狼意象的轉變與文化背景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在面對狼性精神時,我們不應該盲目地追隨和宣揚,也不能頻頻壓制,關鍵是我們怎樣來審視和接受,探索其內在的精神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巍. 權力原型及其文學表現從神話圖騰到中國文學中的貪官與清官敘事[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4.
[2]余烈全. 文學意象翻譯的顯與隱[J].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09:85-87.
[3]徐邁. 漢唐長安空間與文學關系演變研究[D].浙江大學,2013.